上海人中秋節為什麼吃鴨子

才智咖 人氣:4.92K

一直以來,上海中秋節吃鴨子的習俗都被流傳,那麼,上海人中秋節為什麼吃鴨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介紹!

上海人中秋節為什麼吃鴨子

關於中秋吃鴨子

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著組織鬥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當然秋季吃鴨子對身體頗有裨益。

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在中秋節吃鴨子的習俗。暫且不論中秋吃鴨的文化背景,就以鴨子的營養價值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言,中秋吃鴨也頗有道理。秋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更重要的是,鴨子本是涼性食品,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宜於滋陰養津以防秋燥。不僅鴨肉營養豐富,並且鴨湯有抗疲勞作用,鴨油的膽固醇相對其他動物油含量比較低,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較好。鴨血具有補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鴨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核黃素、硫胺素、鉀、鈉、氯、鈣、磷、鐵等成分。可食部分鴨肉中的蛋白質含量約16%-25%,比畜肉含量高得多。鴨肉中的脂肪含量適中,約為7.5%,比雞肉高,比豬肉低。脂肪酸中還包含不飽和脂肪酸,消化吸收率比較高。

中醫稱鴨為“藥”和滋補上品。鴨肉味甘、性寒,有益陰、養胃、補腎、除虛弱、消腫、止咳化痰作用,可輔助治療陰虛水腫、羸弱乏力、清暑養陰、大便祕結、貧血、慢性腎炎等疾病。凡身體虛弱、患病初愈、時常上火者,尤其是─些低燒、食少、口乾、大便乾燥和有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效。老人、兒童常常陰虛,故也應常吃點鴨肉為好。

雖然鴨子有益於健康,但也應注意不要食用過多,否則過量的動物蛋白質會導致動脈硬化等不良後果。鴨肉的能量比較高,如果是油炸的鴨子會使人體攝入過量的熱能,不利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另外,不同體質對食物的吸收也不同,體質虛寒者不宜過食涼性的鴨子。膽囊炎患者也不宜多吃鴨子,高脂肪、肥膩的鴨子會導致膽囊炎發作。

相關閱讀

上海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晚上,上海家家戶戶會拿出各種形狀的月餅和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放在一張大大的桌子上,家中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對著天上的明月,輪流祭拜。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

因為芋艿諧音“運來”,表示好運連連;毛豆又稱“毛豆莢”,“莢”音諧“吉”,表示吉祥如意。如果有人沒祭拜,好運就不會來。

祭月時方向要有講究,要對著月亮升起的方位。類似祭月情形,好像是謳歌昇平,又似慶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祭月時,先由婦女手掌併攏合拜,繼由男人逐一跪拜默默許願,不過各人的期望是不同的,老人希望閤家團圓,如同天上的`圓月般美滿,讀書之人指望早入蟾宮、中秋折桂(桂:寓意奪魁);而姑娘家當然是最好能像月中嫦娥般漂亮,以後能嫁個如意郎君。

上海人注重養生,由於秋天乾燥,吃鴨子對身體很有益處,且此時正是鴨子肥美的時節,所以在中秋節前後吃鴨子,已經成了上海的傳統風俗。上海人尤其偏愛4種特色鴨:一是清爽可口的鹽水鴨;二是鮮爽脆香的烤鴨;三是濃油赤醬的醬鴨;四是鮮香美味的八寶鴨。

“八月十五桂花香”,上海人喜歡在中秋節時,買些桂花酒邊吃月餅邊喝兩口。上海人喜食桂花,將桂花作為食品製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或者在製作糕點時,和入米麵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薰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燒香斗曾經是上海民間的風俗。香斗用紙來製作而成,形狀四四方方,上面大於下面,四周畫上月宮、玉兔等圖畫,鬥中插上一些彩色的旗旌,一到晚上,就會拿出來燒,場面非常的壯觀。

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中秋佳節邊賞月邊遊玩,寓意驅除疾病、追隨吉祥。

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在農村,中秋節祭祖,往往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絡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寶山縣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如果中秋夜多雲或雨而不見月亮,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