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54W

反思可以收穫很多東西,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收集的關於《望洞庭》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望洞庭》教學反思

篇一: 《望洞庭》教學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隨即我寫下了這首詩的反思。《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建立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篇二:《望洞庭》的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歌。詩歌短小,卻感情深刻。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反覆引導學生朗讀。在讓學生聽完老師的泛讀之後,我就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詩歌,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著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後再齊聲朗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是將畫面和朗讀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說畫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後再通過朗讀加深詩句的理解。

在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我引導學生先看圖,然後語言啟發,這湖面怎麼樣?(很平靜),這平靜的湖面就好像——鏡子,讓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感受湖面像鏡子。但是我順勢引導,這裡的”未磨“是什麼意思?學生通過預習,知道指的是沒有磨過的鏡子。我順勢啟發學生設疑。”為什麼不直接說湖面像鏡子,,而要說湖面像未磨的鏡子呢?於是我展示未磨的鏡子,讓學生從視覺角度感受鏡子的暗淡,然後再出示湖面的畫面,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兩者的相似性,原來,沒有太陽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鏡子。

篇三:《望洞庭》教學反思

【課文】《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裡一青螺。

【課文簡說】《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故名為“望洞庭” 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這首詩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別出心裁地描繪了一幅玉宇無塵、澄靜空明、淡雅靜麗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麼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濛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裡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裡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這首詩的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走進詩境,體悟詩情。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學生通過學詩看圖,並據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之後,我還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

【教學片段】

師:讀了“潭面無風鏡未磨”你讀懂了什麼?

點撥:

未就是──沒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沒有風,就像還沒打磨的鏡子一樣。

師:這裡把什麼比做什麼?

生:把湖面比作銅鏡。

師:把沒有風的湖面比作還沒打磨的銅鏡。假如有風呢?還似鏡子嗎?

生:有風的話就有波紋了。

師:只有“潭面無風”,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

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良好。

篇四:《望洞庭》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

一、詩中有以下幾個難點:怎樣理解“鏡未磨”,作者為什麼要將“湖面”寫成“潭面”,這兩個難點在課堂上學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徹,經過探討,我認為可以這樣來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

(1)怎麼樣理解“鏡未磨”

首先我先讓學生了解“鏡”。古代的鏡子。不是現在的鏡子,而是用青銅,經過打磨後,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來,接著,我設計瞭如下的安排: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鏡未磨”的意思,“鏡未磨”是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後在進行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為什麼呢?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為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湧動,是湖面呈現出層層的波浪,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在此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和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可以解決這個教學難點。

(2)、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將“湖面”寫成“潭面”?

在這首詩中,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是詩人認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寬闊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在教學之前,我為了讓學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書“湖面”、“潭面”,讓學生區別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後通過出示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懷。”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慢慢地明白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再聯絡詩,通過學生反覆地讀,理解詩人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的原因。

二、未磨”;(2)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怎麼樣讓學生通過恰當的語言將詩中的意境描繪出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掌握不是很好,描寫不是很形象,通過進一步理解,指導學生把詩的意境描繪出來。

篇五:《望洞庭》教學反思

這首詩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後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後兩個比喻句學生能較快理解。前一個比喻句與往常不同,在平時,我們通常說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這樣的比喻學生就見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學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參考資料上這麼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所以這個比喻句要結合詩的意境來解說,並要先向學生介紹古時候,使用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故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學這個比喻句,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慾望和樂趣也將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