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岩石的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41W

岩石是指造岩礦物按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成為岩石,依據其成因可分成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一起來看看國小科學岩石的教學反思,歡迎讀者參考!

國小科學岩石的教學反思

國小科學岩石的教學反思1

《岩石的組成》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岩石和礦物》單元中第三課,這節課要讓同學形成的科學概念主要有兩個,一是要讓同學認識幾種常見的礦物,知道岩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二是利用工具,讓同學利用多種途徑發現岩石的成分,培養其觀察身邊礦物的濃厚興趣。

瞭解同學關於岩石組成的初始概念,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向科學概念轉變,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以“石英、長石和韻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所有的岩石都有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為主線展開系列觀察活動,在觀察中確定岩石鑑定的有關規範。本課優秀教案分成四個區域性:第一區域性,談話匯入,讓同學說說不通岩石顏色的差異為什麼會那麼大;第二區域性,觀察花崗岩,在提供雲母、長石、石英標本,以次識別花崗岩的組成成分;第三區域性,引導同學對身邊的常見的礦物進行探究。第四區域性,拓展延伸,激發同學的興趣。

國小科學岩石的.教學反思2

《各種各樣的岩石》是《岩石與礦物》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在本單元是起始作用,為後面的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各種各樣的岩石》一課的教學主要分為兩個內容,一是觀察岩石的主要特徵;二是讓學生給岩石分類。

在教學設計時,在第一部分觀察岩石之前開展石頭展覽會,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岩石,對岩石的觀察的描述進行初步認識。再共同討論觀察岩石的方法,總結出可以用看、摸、聞、敲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岩石的顏色、形狀和大小、粗糙程度、氣味、敲擊的聲音等特徵。第二部分,根據分類標準給岩石進行分類,由於在第三單元《一天的食物》中學生初次接觸了分類,認識了分類標準,因而再次使用分類這一方法就容易多了。通過對岩石的分類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分類方法,結果不同,一些岩石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可以歸入不同的類別。最後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了解根據岩石的成因,可以將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並對這三種岩石有初步瞭解。

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抓住學生的語言閃光點並向正確的地方延伸也是非常的重要。比如說可以順著學生的意思揭題,比如說學生在說“凹凸不平”時,可以追問提升到“粗度”等等。但是由於沒有強調觀察要有順序,所以學生討論提出觀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顏色、花紋、形狀、大小、有沒有氣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還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輕重,用鼻子聞一聞兩塊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後的氣味兒、潮溼時乾燥時兩塊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氣味兒有什麼不同,用耳朵聽一聽敲打岩石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把岩石砸開或在地上摔開看看岩石裡面是什麼樣子的。)和猜測可能觀測到的現象後,便開始分組實驗。大部分學生一開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裡觀察,還有的用兩塊岩石敲打聞氣味,總之怎樣做的都有。造成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說不清說不全,分析不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些實驗現象。

因此在再設計時,在學生說完觀察方法後補充了一問“你打算按什麼順序觀察?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這樣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觀察目的、認識到觀察順序的重要性,然後再按預定的順序觀察、彙報。這樣在分組交流觀察記錄時明顯節省了觀察時間而且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說得有條理且說得全面準確。

學生通過對岩石的外在特徵進行深入觀察研究之後,對各種各樣的岩石進行分類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學生能說得出分類的理由即可,學生通過比較之後,均能從不同的側面對岩石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顏色、軟硬、大小、花紋等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只有在自由的氛圍中探究,思維才使自由的。

經過幾次教學下來,我發現如果能夠準備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發給學生,比如頁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崗岩、大理岩等讓學生觀察,相信學生的分類會更多一些,學生的視野也得到了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