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49W

最大公因數教這一節課上完了,那麼你做好反思了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一: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知識的教學,課前我首先做了若干邊長分別為6釐米和4釐米的正方形和一個長為18釐米寬為12釐米的長方形,影印後發給學生,每桌一份。通過讓學生操作來理解公因數的含義。操作前讓學生先默想一下:哪種紙片能將長方形正好鋪滿?再讓學生操作驗證。這樣學生帶著目的去操作,就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接著我順勢引導學生討論:“還有哪些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紙片也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學生回答:“邊長1釐米、2釐米、3釐米的正方形也能將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我引導學生比較:“為什麼邊長1釐米、2釐米、3釐米、6釐米的正方形能將這個長方形鋪滿,而邊長4釐米卻不能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4是12的因數卻不是18的因數!”我問:“那這些能鋪滿的正方形的邊長1、2、3、6和12、18有什麼關係嗎?”比較自然地得出:“既是12的因數也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對公因數的含義理解得還是比較到位的!

這樣地過渡,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引出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二是使學生明確了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並和公倍數的概念進行了區別! 在學生順利地掌握了求兩個數公因數以及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後,我出了兩個數8和84,學生按原來的方法找了兩個數的.因數後,有的學生在找84的因數時發生了錯誤,我說:“找84的因數確實比較困難,那麼你們想想找8和84的公因數時有沒有必要將84的因數全部找出來呢?”有一兩個學生經過思考後說:“8和84的公因數其實只要在8的因數中找就行了!”但是在這裡學生並不是很能理解,我講得也不是很明確,另外本節課上的集合圖,我處理得也比較生硬,是將兩種方法講了以後再引出的集合圖,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是不是應該在講完第一種方法後就引出集合圖這樣就比較自然了,而且也能加深對公因數意義的理解!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二:

最大公因數”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倍數、找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找公因數的過程最大公因數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學期《分數的意義》第79-81頁內容,我在教學“求,讓學生懂得找公因數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為了加深理解,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確找兩個數公因數的方法,並對找有特徵的數字的最大公因數的特殊方法有所體驗。尋求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我發現學生找最大公因數比較慢,用列舉法一步一步地找,說明知識與技能目標雖已達成,但在過程與上稍薄弱。在學生建構新知識的過程中,雖然從因數進行了正遷移,但探究方向是教師既定的。也就是說,在這樣的課堂中,雖然有探究學習的形式存在,但探究內容卻是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完成的,學生沒有探究的方向和主動權。於是,我採用了激發興趣,在這一環節,使學生產生了急於探究最大公因數方法的想法,在設疑中帶著各自不同層面的問題進行探究。大部分學生用“列舉法”找到公因數後,有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經驗,從一個數的因數中挑另一個數的因數,是一種“篩選法”思想的體現,優化了列舉法。還有的學生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不僅速度快,而且準確率比較高。學生採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數,使得課堂氣氛較活躍。與此同時我還將最大公因數融入生活實際。把找公因數的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景中,比如:“有兩根繩子,一根長12米,另一根長18米,要把它們截成同樣長的小段,而且沒有剩餘,每段最長應是幾米?一共截幾段?”這時學生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和作用,就不難解決這一問題。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並清楚地知道“為什麼學”,真正做到了生活知識數學化。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三:

“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向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難點。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會說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併為後面學習分數的約分打好基礎。一節公開課我講了《找最大公因數》,反思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讓學生大膽探究。

1、課前熱身:在課的開始複習了一個數的因數有什麼特點?(一個數的因數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通過小活動喚醒學生的舊知,以便於更好地過度和接受新的知識。

2、匯入環節: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精心設計一個鋪地磚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幫助王叔叔選擇地板磚。讓學生在獲取新知的同時,切實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在自主學習中,我單刀直入,讓學生完成課本里12和18的因數,,然後填進圓圈裡,重要的是當兩個圓圈交在一起時,學生無法理解圓圈的意思,這個步驟,得引導學生說出:交叉在一起的圓圈是共有的數字(也就是公因數),外面部分是填上獨有的數字,當共有的數字寫完後,不要再把共有的寫在外面。

4、在展示互動和反饋練習的環節中,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讓學生學會找兩個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對找有特徵的數字的最大公因數的特殊方法有所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注意三種情況:1、兩個數具有倍數關係2、兩個數為相鄰的自然數(0除外)3、兩個不同的質數,雖然沒辦法讓學生直接歸納,但也必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這樣完成課本第四題學生就會發現:這裡的第一行兩個數的公因數只有1,第二行兩個數是倍數關係,對於這樣有特徵的陣列,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現,但不要歸納成固定的特徵讓學生去記憶。對於找公因數有困難的學生,從方法上作進一步指導,小組長幫助,生生互幫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沒有出現短除法,但我覺得短除法相對簡單,所以例舉法完成後,我還是把短除法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最佳的找最大公因數的途徑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中,我努力將找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各個環節的學習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規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以及不斷地中驗證得到的,所以整節課學生個性得到發揮。

5、最後的評價環節,學生的互評很到位,如我問:“這節課你認為展示之星應該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王潔!因為本節課她發言最多,那些特殊規律她能概括出來。”

二、找出不足,以便提高

我認為這節課還算是比較成功,可是從導學案上來看,內容很少也很簡單,並且學生展示方法少,可我卻用了兩節課才完成任務。所以,我一直困惑的是:為什麼我不能按進度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呢?這一直是我在教學中存在和感到困惑的問題。我想還是我在處理某些課堂環節上浪費了時間,本來有些問題可以不必讓學生討論,而我卻是什麼問題都要學生討論,非得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不可。對於有些概念,完全可以讓學生探索歸納,然後老師總結得出。不必要非得讓學生自己得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