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23W

力的合成這節內容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前面連線的是物體的受力情況,後面在力的合成的基礎上進行力的分解,及後面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是整個動力學的基礎部分。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力的合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欣賞。

《力的合成》教學反思

《力的合成》教學反思【一】

第二章《力的合成》這節課的新課教學工作已經完成,結合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談一談我的處理方法以及在以後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用實驗的方法探究、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過程中,在提出問題“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如何求合力”後,針對學生的回答,我先用一些小實驗的方式否定他們的錯誤答案,對於正確答案,我沒有直接給予肯定的答覆,而是繼續追問學生“如何證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呢”,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促進他們積極思考,在學生猜想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就是它們所圍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時,我繼續引導學生回憶是否在以前的學習中遇到過這種情形,以此引出數學中向量的加法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向量與向量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這個依據更加肯定了學生的猜想可能是正確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大家都一致認為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時候,我提出了問題:“能不能利用大家手中的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對於實驗之前的猜想過程的引導,我認為自己做的還是不錯的,先由學生自己猜,根據他們的答案,逐一否定錯誤的猜想,並利用提問的方式逐漸引導學生向正確的答案靠近,對於正確的猜想,我還從數學的角度找到一個例子來增強我們的猜想的可靠性,這一種做法也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正確的猜想方式。

在大家討論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後,我找了幾個同學說一說他們的方案,基本上學生說出的方案都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於是我提示他們是否能利用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思想來驗證,然後以提問學生的方式逐漸將實驗的步驟補充完整,在大家已經明確正確的實驗方案後開始進行實驗。對於實驗步驟的總結,由於學生不能夠清晰的表述出來,因此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的引導過程較多,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較少,這是我覺得做的不好的一個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這一點,對於實驗方案的設計應儘量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來,教師應提前引導好學生該往哪個方向思考。

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個別輔導,發現還是有很多學生是不會做的或做的不規範的,我一一指出,讓他們訂正,實驗大概進行了10分鐘後,我找了一個做的'不好的學生,讓他將他的實驗過程再做一遍,呈現給大家看,在做的過程中,他每做一步,我都讓其他同學觀察他做的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該怎麼改正,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將正確的實驗過程給大家呈現出來了。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時間較緊張,我不能將全班學生的實驗過程都看一遍,只是看了每一個人的一部分實驗步驟,所以一些學生的錯誤之處不能立即給他們指出來,而他們自己也沒有發現,這一點還是有待改進的,比如,下次實驗時,可以讓學生互相監督,一個做,一個觀察,互相指出不足之處。

在利用學生自制的平行四邊形模型研究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係時,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而且結論也總結的非常好,這說明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多多動手,這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最後在作業批改中,發現學生在利用作圖法求合力,以及多個力的合力問題中,依然存在著做題不規範,計算不正確等問題,這些都要在後續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指出來,這也給了我一個提示,對於學生易錯的知識點,應提前做好準備,在新課講授的時候就要有意識的提醒學生應該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

《力的合成》教學反思【二】

一、幾點成功之處

這節課是一節探究課,課上嘗試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方式。 “力的合成”所要學習的知識是向量運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部分。

這節課在教學總體設計上以學生為探索者,教師做引路人。按照"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驗作手段,問題為線索"的構想,採用引導探索式教法來進行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設定懸念,適時點撥。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實驗去描述物理現象並歸納出物理規律。由兩幅圖片的對比讓學生明白合力與分力是等效替代的關係,認識等效替代的思想。在解決重點上運用探究實驗,避免由老師直接給出定則,讓學生死記硬背。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找到了樂趣。接著用多媒體動態課件讓學生觀察,清楚的看到實驗結果。解決合力與分力的關係,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讓學生練習典型題然後對其進行分析講評,指出其存在的問題,應該怎樣表達更規範,用幾分鐘的時間對這一堂課學過的重點知識進行檢測。

二、遺憾

也許是由於師生間還沒有完全相互適應的原因,本節課我感覺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活動還應進一步加強,否則又會回到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模式的老路上去。

因此,我今後還應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髮展規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和發展機會,使我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力的合成》教學反思【三】

力的合成這節內容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前面連線的是物體的受力情況,後面在力的合成的基礎上進行力的分解,及後面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是整個動力學的基礎部分,因此它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堂課我主要採取誘導式及探究式教學方式,在學生國中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基礎上逐步引入不在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項逐步引導學生領悟互成夾角的二力與合力的等效替代關係,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納入新知,符合學生成長的認知結構的發展,同時在理解合理與分力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逐步深入,通過實驗探究合力與分力在大小和方向上的關係,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課後思考之餘也逐漸意識到這堂課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在引導學生理解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關係時,我利用一個學生提水與兩個學生抬水的例子來說明,但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時就容易使學生誤認為合力與分力是兩個同時存在的力,並且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所以這一點應值得深思。

2、在實驗細節處理能力上仍需要加強,多給學生鋪設臺階,另外可叫兩個學生到前面去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再進行指點,這樣會更有利於學生領會實驗操作的要點。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