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篇

才智咖 人氣:2.5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篇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和研究,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弄清楚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明確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索的興趣。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能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一、教師充當了與學生平等中首席的角色,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本著這樣一條原則:深奧難懂的課文,我通過點撥、啟發等多種方法,理解透徹,汲取營養。比較簡單的課文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課文,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學的興趣。本課屬於比較簡單扼課文,我的設計意圖就是引導學生自學。我認為本節課的課堂上,教師、學生與文字三者之間產生了共鳴。我參與學生的討論,檢查他們的正誤,與學生共同思考,參與他們的活動,創造了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氣氛,所以師生關係特別融洽。課堂上有笑聲,有掌聲,有爭論聲,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上學生自己解決第一節課自己提出的尚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自讀、自想、討論交流、填寫教師設計的表格,自己找重點詞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己去板書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教師只做問題的引領者,只起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教師充當了“與學生平等的首席”角色。

二、進行了紮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第三段時學生讀懂了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很高這個內容後,啟發學生找出表現蝙蝠飛行本領高的詞語“夜裡”“還能捕捉”“無論怎麼……都”“即使……也”。學習第五自然段試驗準備的句子中,從重點詞語“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體會出科學家工作的細膩。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體會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工作的艱辛,體會科學家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學生理解後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體會到作者語言的準確性,為習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過指名讀、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語言訓練的表現。

三、利用電教手段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是:理解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因為超聲波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利用播放視訊的方法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視訊中設定上了超聲波向前推進和返回的線條是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的了直觀形象的畫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課內課外相結合,為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學生理解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彙報課前蒐集的仿生學資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有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在交流完仿生學資料後,我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那些動物的特殊本領,受到什麼啟發,想發明什麼?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為本單元的習作埋下伏筆。

生活中我們總喜歡把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總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在教學中教材、學生被老師折騰得夠嗆。一篇課文,幾百字而已,卻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東西,一會兒是思想含義了,一會兒是語言因素了,分析來分析去,一篇幾百字的文章被肢解地七零八落,一句句並不難於理解的句子總要讓學生說個體會到了什麼,讀懂了什麼?學生在課文課學得苦,教師也教得累,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語文教學要生動,要精彩,教材理解與創新這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內容挖掘深一點,教學設計新一點,有利於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但是如果超出這個度就會使語文學習的難度拔高,就會讓人望而生危!古人云:大道至簡。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課,我們應刪繁就簡,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體現“簡約之美”。藝術的極致是簡單,語文教學要給孩子波紋一樣、絲絹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尋尋覓覓”之後的“簡簡單單”地教。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2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於默默無聞中凸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鍊與提高。”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閱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裡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四年級上冊語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 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 , 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 , 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 , 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 , 李 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 .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 , 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這一切 , 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 18 歲的生命 . 兩岸同胞相距雖遠 , 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首先,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面板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裡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突如其來”學生都很難理解,雖然我放在課文中最突如其來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是沒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來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這裡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來運用了。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語文課堂跟思想教育應該是合二為一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了思想教育而只進行文字,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是工具,忽視了其人文性。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情況沒能進行很好的處理,特別是出現了很多口誤,把臺灣青年說成小錢而把小錢說成臺灣青年,說明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也反映出自身應變能力不強,沒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3

《華山的險》是一篇略讀文,文章本身不是特別難理解,課文通過華山山路的險和峰巒的險兩方面來體現華山的險。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孩子自己的閱讀,結合批註,細細體會。旁批是孩子學習的導向,它可以引導孩子從哪一方面去理解文字,可以引導孩子用什麼方法去學習文字,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旁批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定的課文資訊,這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很有好處的。課堂上,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批讀的方法,讀、找、悟。批,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學習,堅持用這樣的方法去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用詞,特別是本課中,一些四字詞語的運用,很值得學生進行積累和學習。學習最後一段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裡回想爬山的過程,以及登上山頂之後的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4

在學校舉行的主備先行活動中,我選了《觸控春天》一課。這課的文章很美,很感人。寫作者看到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在春天裡到小區的綠地上的花叢中在花香的引導下捉住了一隻蝴蝶並放飛。在這課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1、安靜在花香中穿梭。她走地很流暢,沒有一點磕磕絆絆。2、安靜的手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3、許久,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4、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這些句子非常值得品味,這些句子理解了,安靜的形象也能在學生的心中建立起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也能清楚了。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安靜的內心世界,我根據課文編寫了“安靜”所寫的《觸控春天》,引導學生讀文體會重點句子,在體會重點句子時讓學生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加入合理想像”等方法理解句子。通過聯絡上下文,學生知道安靜作為一個盲童能在花叢中穿梭,沒有一點磕磕絆絆,真是一個奇蹟。這奇蹟來源於她以花香做為嚮導,整天在花香中流連。通過抓重點詞語“張望”理解安靜希望看到蝴蝶,看到蝴蝶怎樣飛,她嚮往著光明。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既能很好地深入到盲童安靜的內心世界,又使學生通過兩篇文章的對比知道寫文章時要適時加入自己的感受,使文章更生動,更感人。所以,我們老師既要引導學生品味文章,又要引導他們品評文章,向作家們多學幾手為己用。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5

今天,我教學了略讀課文《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緻。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我想,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

在理解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麼呢?楊澤琨說:因為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著。在她回答的同時,高雨蘇急著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學生總結的非常到位,讓我非常感動。

在課的結尾我給孩子們讀了這篇課文的沒有編在課本里的結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後的第二週也不幸因車禍而死,媽媽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讀著結尾我留下了眼淚,幾個女孩也留下了眼淚。此時,我與孩子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撞擊。我想心靈的撞擊之後,一定會有心靈感悟的昇華。

我希望自己能經常上出這樣的自己也為之震撼的好課。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6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重點:

1.運用媒體素材、圖文結合、品詞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讀去體會。

2.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灕江、無瑕、翡翠、峰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將媒體素材和課文有機結合,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培養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匯入語: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桂林山水甲天下”,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請有實地感受的同學具體談一談。

2.選擇部分精彩圖片和一段視訊素材播放給學生觀看,再讓學生說說感受。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體會作家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讚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再想想人們為什麼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讀課文

1.出示桂林山水圖、指導學生按照先區域性後整體,先山水後其他的順序觀察畫面、談感受(水平靜、清澈、山姿態萬千、遠處雲霧迷濛、近處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樂範讀全文、學生圖文對照找出課文中與畫面相對應的語句。

3.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字音讀準,解決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2)質疑問難。

4.檢查自讀效果。

(l)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2)引導學生體會本課新詞。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文插圖,觀察“灕江水”。

思考:灕江的水到底與別處有什麼不同呢?

多媒體演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概括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靜、清、綠)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①帶著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自讀揣摩。

②指名讀,並評點。

③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文,出示課文插圖,觀察“桂林山”。

2.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點)。

3.小組交流,反饋。

4.全班交流自學成果,並解疑。

①體會“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體展示桂林的山,再對比泰山和香山。

③學生自己總結桂林山的特點(板書:奇、秀、險)。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注意”啊”的讀法不同

真奇“啊”讀ya

真秀“啊”讀wa

真險“啊”讀na

六、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賞了桂林的山水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走進課文,瞭解作者的感受。

3.讀課文最後一段,你從這段話中感悟到了什麼。

體會“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4.此時,我們已被桂林山水的美麗、神奇所陶醉,帶著對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裡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資訊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⑵ 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8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為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捨,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後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著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麼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後,它戀戀不捨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於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為什麼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著邊說:“我……我捨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後,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著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捨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說。“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後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裡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捨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字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於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

教學時我主要努力是創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為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大詩人李白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彷彿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那黃鶴樓下江邊的李白,他們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正是因為學生已感受到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感受到分別時的惆悵,才能深情地吟誦。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這節課的教學亮點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師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放手讓學生說看到的畫面。這樣,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意境。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即:給了學生打亂順序理解詩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第四步: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最後的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讀出了離別的傷感和心境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0

《九寨溝》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七冊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生動的筆墨,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於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裡,折服於靈幻的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裡。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於朗讀和背誦。

本教案是第二課時,在這節課中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一位偉人曾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是自主探究的源頭。設計質疑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造成認知的衝突,從而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慾望。在開課時,教師讓學生回憶“九寨溝名字的來歷及你認為九寨溝怎麼樣?”調動學生以有的知識積累進行質疑“此時,你的頭腦中會有什麼樣的疑問?”課堂學習的內容是學生的自我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就調動了。培養了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質疑的能力,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確定學習的目標,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在合作、探究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生是為了不教。葉聖陶說:“不拿現成的解決辦法來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指導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去找到這種辦法並利用這種辦法來找到別的辦法,解決別的問題。”這些話正好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基本的語文的學習方法”。在學習3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合作學習,出示閱讀提示:“a.、讀3自然段,看看寫了哪些景觀,用筆圈出來。b找自己最喜歡的一處風景,讀一讀。c.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從哪些詞語上能體現出來,在書上作記號。”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讀——找——想——讀——講。而4自然段的結構和3自然段的結構相同,所以在學習4自然段的時候,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就會把前面學到的方法遷移到4自然段的學習中來,根據自學閱讀提示:“A、思考:課文描寫了哪些珍稀動物?用筆劃出來。B、每人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動物讀一讀,並劃出表示它主要特點的詞語。C、說說怎樣讀就能讀出喜歡的感覺。”學生興致盎然地品讀課文,積極參與動口、動腦、動手,在不知不覺中去獲得學習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落實了學法指導,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第三、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在這節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課的主要特點。3自然段在小組內合作探究,4自然段學生自學。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到了主人的樂趣,激發了學習的慾望。

“閱讀教學是學生、文字、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國小生由於知識經驗有限,他們對課文的'感悟總是不全面的。而教師的點撥、指導常能啟發學生,促使學生自主頓悟,並且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比如發揮想象、理解的方法等,在情緒低落時調動,在迷茫時導方向。因此在3自然段學習時出示了閱讀提示,3自然段交流後小結了學習的方法;學習4自然段時出示了自學閱讀提示,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特點。

學生交流時遇到了障礙,教師進行示範如“一座座雪峰插入雲霄,峰頂銀光閃閃”,教師提問“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雪峰的什麼特點?”這樣學生就知道該如何進行交流了。在體會最後一自然段的作用的時候,教師進行了點撥“省略號前面半句和上文是什麼關係?後半句和上文什麼地方有關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能迅速的提高。他們今後在自主學習中閱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另外,因學而定教學內容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交流3、4自然段的感受時,學生說到哪一處,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說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在具體教學時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交流而定。

第四、在朗讀中感悟課文,感悟九寨溝的美麗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從朗讀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也是蘇教版的特色,從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讀課文—細讀課文—精讀課文—美讀課文”層層遞進的方式,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中間穿插各種圖片資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一說,動一動,然後在音樂聲中自讀自悟享受美。接著讓學生站起來齊讀該段,整體感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進行記憶。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與第三自然段類似。

只是教師退居幕後,讓學生讀、說,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被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給陶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語言文字,領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對九寨溝的讚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對於學生的自主感悟教師應給予充足的時間,但這節課中學生交流的人範圍較窄,朗讀的時間雖然不少,但還不夠。學習是為了運用,在最後一個環節活用、內化語言的活動“小導遊活動”沒有得到體現。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在交採集的樹種時,有位小女孩兒交的樹種雖然不多,但粒粒飽滿,顯然是精心挑選的。表現了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特點和純樸、誠實的個性,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小女孩兒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認真閱讀教材,我發現本課突出的特點有兩點:一是在描寫小女孩交樹種一事中,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從而表現小女孩做事認真、純樸、誠實的個性特點。二是採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小女孩的特點。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採用以下策略進行教學,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找準切入點,層層深入,走進小女孩地內心世界

課文通過小女孩上交樹種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小女孩的特點。正是這件事,才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和同學。因此,我在教學中以“為什麼那位小女孩交的樹種很少,我卻被感動了,心中充滿溫暖?”這一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慾望。學生們就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尋找小女孩打動老師和同學的地方:小女孩交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透過這些種子,我引導學生想像小女孩是怎樣撿樹種的:她一定是用那雙小手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樹種才一般大小,閃閃發光。可見這次任務她完成得最好,她做事最認真。此時,我再次引發學生來推想:這樣的樹種種在祖國的大地裡,會長出怎樣的樹苗來?過上十年、八年,祖國大地會是怎樣的景象?啟發學生這樣層層深入思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女孩為祖國綠化事業盡心盡力。

二、前後對比,體會小女孩的做事認真

課文第一自然段講的是同學們交上來的樹種都挺多,抓住這些樹種的顏色和裡面摻雜的雜物來說明同學們交來的樹種不成熟而且雜質多。這和小女孩交來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著烏亮的光澤。”一句和同學們交來的種子進行比較:想象同學們是怎樣撿樹種的,小女孩又是怎樣撿樹種的,想象中,體會到小女孩是一個怎樣的人。進而追問:“你們喜歡這個小女孩嗎?”然後引導學生讀出對她的喜愛之情。

三、反覆品讀課文重點語句,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文在寫小女孩交樹種時,緊緊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來突出她的特點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如“小女孩兒走到我跟前,衝我抿嘴一笑,地下頭,把手伸進褲兜裡。”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對以後描寫任務有一定的啟發。

不足之處:

本節課為了急於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中爸說的機會過多地給了舉手的學生,而對於一些不舉手的學生給的機會很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2

聖誕老人的禮物講述了一位小女孩在聖誕節來臨前,為了給因生病而頭髮掉光的媽媽買假髮的事。聖誕節就要到了,小女孩看到了櫥窗裡漂亮的黃色假髮,再聯想到媽媽,便產生了給媽媽買假髮的願望。無奈自己的經濟實力與假髮的價格相去甚遠,在叮嚀老闆為自己留下假髮後,便想盡一切辦法賺錢,結果只賺到了可憐的1、5元,抱著試探的心裡來到商店,講述自己的經歷,老闆卻稱假髮已經賣了。讀到此處,我們不禁同情起小女孩,憎恨起這位商店老闆,但文章的結尾卻出乎人的意料,細讀之後,會發現聖誕老人就是這位大鬍子老闆。

課文共有6個自然段,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情,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變化。為此確立了教學目標1、學會10個生字,認識9個生字。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3、從具體的語句和朗讀中感受陌生人之間、母女之間的可貴的真情。教學重點1、通過具體的語句感受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真情。2、有感請的朗讀課文。教學難點:通過具體的語句感受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本節教案設計共6個環節。

首先課題引入,本節課我直奔課題,齊讀課題後問學生有什麼問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下一環節作準備,讓學生帶著問題通讀全文。其次,熟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所瞭解,整體把握。為精讀課文作好鋪墊。第三精讀課文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分析人物內心的活動情況,此環節我不斷的啟發誘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於積極的狀態,不斷去探索新知識,從而達到以情悟文的目的。回讀課文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精讀理解的基礎上在讀課文昇華理解,明確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聖誕老人,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身邊的人的幫助,使別人感到快樂。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3

全詩圍繞冰心奶奶對一株雖然微小卻充滿蓬勃生氣的小黃花的由衷熱愛擁優美清麗的語言描寫了小黃花的成長經歷以及對春遊小朋友的理解和殷殷叮囑:我的心思你們也懂,在春天無邊的快樂裡,這快樂也有它的一份!

冰心用擬人化的手法將一株不起眼的植物寫成了一個孩子的形象用純樸的感情向她摯愛的孩子們提出更深一層的希望:小黃花葉和孩子們一樣,是大自然之子,以充滿生機的生命把春天裝扮得美麗多姿。因此,它理應和所有人一樣,享受春天的快樂,我們不應傷害它。

而課後提及的“冰心的愛心無處不在”正是學生感悟冰心的愛心的主要環節要盡到學生探究比冰心奶奶的“博愛”之心。

我由春遊的快樂轉入對小黃花的關注,學生們對他們忽略的小生靈更會多一些憐愛或愧疚。而孩子對小黃花的理解,又和冰心的理解發生了交俄碰撞,孩子們會由衷的欽佩冰心對小黃花的深入瞭解和喜愛創設傾聽意識,將學生帶入與作家對話、交流的閱讀心態中,並通過自己朗讀和教師範讀,從總體上把握文字的主要內容,體會到冰心對普通生命的愛。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4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快樂的時光。

1、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蘋果裡的五角星》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蘋果這一實物教具,,讓孩子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兩種不同的切蘋果的方法,理解了“橫切面”、“循規蹈矩”等詞語的意思。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很高。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我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裡。“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2、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一開始課堂是沉悶的,學生在搜腸刮肚,一時無人舉手。過了片刻,終於有人站了起來,說:“書中說了豎切和橫切兩種方法,我心想,斜切會有什麼發現呢?結果,我看到了三角形。”緊接著,另一個同學說:“有一次,在家裡吃飯,有果汁,也有紅酒,我就把紅酒和果汁混在一起,結果發現很好喝。”然後,我說了一個故事,結果這個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故事。看到這種場面,我真是欣喜萬分,覺得天賜良機,便趁熱打鐵,說:“很好。同學們,你們看,剛才你們的發言啟發了我,我的故事又啟發了你們,這就是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呀。我們的語文課就應該這樣上,這是多麼有趣、多麼有魅力啊!”我如是一說,學生非常感性地明白了什麼思維的碰撞,明白了一節課我們究竟應怎樣上,明白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思考。而這些,正是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我們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的思維激情迸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必定能得到發展,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思維的創造性也將得到實實在在的培養。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

只要是作文課,學生頭痛,老師也頭痛。學生頭痛不知道怎樣寫,我頭痛不知道怎樣教。向同年級的潘老師請教,她也說作文教學真頭痛,所以我一直有點畏懼上作文課。

第四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又該是寫作文了。這次的習作內容是看圖寫作。提供了一個背景:1937年8月28日,抗日戰爭爆發。圖中只有一個小孩子,旁邊是一片廢墟。本來我想照老方法,讓他們先看要求,再讀兩篇範文,讓他們動手寫就是了。可是當我在黑板上寫下“上海火車南站”時,頭腦中突然有個想法,於是便開始了我的作文教學。我沒讓他們看圖,只在黑板上寫下了“上海火車南站”幾個字,問道“你能說說傷害火車南站平日的樣子嗎?”同學們馬上舉起了手,“人山人海、出門旅行、回家鄉”等各種情況都有。我又寫下了“抗日戰爭爆發”幾個字,問:一旦戰爭爆發,你能想象火車站的情景嗎“四散逃命、東奔西跑、跳火車、擠火車、炸彈、子彈、血流成河、一片廢墟”等等會發生的現象都說出來了。於是我便請他們看課本的那幅插圖,看這個小孩,想想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

課後我反思了這次的作文教學:有別於以往的是,我集中了集體的力量,充分發揮了大家的想象,讓敢想的有機會大膽表達,讓不敢想的有機會傾聽,這樣,學生的資源被利用好了,我的教學就容易多了。另外,教學設計也很重要。儘管我這只是靈光一現,但至少證明了我們老師的努力還是能提高學生的水平的,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去做,去備課,肯不肯為學生去花心思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