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民企?城市農村?又到就業季 680萬大學生怎樣抉擇

才智咖 人氣:3.2W

國企熱,民企冷:求職溝壑如何填平?

國企民企?城市農村?又到就業季 680萬大學生怎樣抉擇

夢想或許就在不遠的前方。CFP

“京上廣”高校畢業生對起薪要求分佈

“京上廣”高校畢業生求職意願型別分佈 資料來源:《2011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 圖表製作:邱玥

又到鳳凰花開時。

5月8日,2012年全國民營企業招聘周在蘭州啟動,全國超過23萬戶企業攜326萬個崗位前來招兵納賢,與此同時,招聘會現場也擠滿了求職者。

來自遵義的周澤波從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畢業近6年,學生物工程專業,在兩家公司做過技術員,還曾經創過業,但由於對市場瞭解不足,創業失敗,打算找份工作。2個月前,他參加了在家鄉貴陽舉辦的“貴州籍省外高校畢業生回鄉就業專場招聘會”。“那天轉了一上午就看中一家央企的職位,但央企人人都想去,越是好崗位競爭越激烈。”周澤波說,那次招聘會上,一些央企和外企的招聘臺前排起了長龍,然而,實力偏弱的民企、微小企業,儘管放寬學歷、年齡、性別、經驗門檻,保證“五險一金”等福利,卻還是門庭冷落。

教育部門日前公佈,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80萬人,同比增長20萬人,再創新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統計,目前,非公經濟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在民營企業就業的勞動者已經超過就業總人數的70%。2011年,高校畢業生到中小、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已達46.2%。然而求職意願上,據《2011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的調研資料顯示,我國應屆畢業生的首選依次是公務員、事業單位、中央企業和大型國企,其次是外資企業,只有不足5%的應屆畢業生選擇了民營企業。“這反映出,追求‘穩’和‘利’仍是目前大部分應屆畢業生的求職心態。”北京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蕭鳴政說。

“現在的制度仍有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比如你是幹部身份,如果跳槽到企業就失去幹部身份;企業到機關,機關到企業,市場流動的一些障礙還沒有完全解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說。

201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促進高校畢業生合理流動。有關專家指出,打通就業體制和機制上的種種障礙,採取有針對的政策措施,增強民營企業吸引力,使之繼續發揮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作用,無疑是當下的重點。

“解決好大學生就業難,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要扶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偉國認為,要在國家層面上建立起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權利去創造企業,然後對所有人都給予一種公平的管理辦法。“我把這樣的創業政策稱之為戰略性就業政策,創業是就業之源,包括既有公司的擴張,也包括新生創業活動的增長,這是真正解決就業可持續的辦法。”

今年2月,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援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提出對小型微型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給予多方面政策優惠。

隨後,各地相繼制定了扶持微型企業人才發展戰略。

貴州省首創性地規定,高校畢業生在同一微型企業連續工作滿三年以上的,在報考自主公開招考公務員時可視為基層服務經歷;廣西自治區提出,對中小企業新招收高校畢業生,可以按規定給予企業職業培訓補貼;山西省規定,高校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創業者,可在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相關稅費。

壓力大,跳槽頻:畢業生緣何難捨“北上廣”?

五年前,張曉(化名)從內蒙古考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一轉眼到了大四,2011年3月,她進入一家國內著名網際網路站市場部實習,畢業時卻被公司告知,今年沒有招收應屆畢業生的計劃,只能繼續實習下去……

“實習生平均工資為3000多元,扣除在北京的日常開銷和房租,所剩無幾。”張曉陷入長達半年的迷茫。這期間,家人為她在家鄉的電視臺謀好一份有“編制”的工作,但她的態度很堅決,“我不可能回地方工作,再怎麼說,這裡平臺高,接觸的人素質也高,即便暫時掙得少一些,為了一個好的職業起點也是值得的。”在她看來,家鄉是很安逸,但已經回不去了。

拿著勞務外包公司發放的基本收入和部分社保,幹著和正式員工一樣甚至更重的活,看中在一線城市的發展機遇,寧可棲身模稜兩可的“實習生”崗位——近幾年,這樣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尤其是外地生源,比例正在逐年提高。據《2011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調查顯示,對於在北京和上海學習的外地生源應屆畢業生,超過半數在擇業時選擇留在上海和北京工作,絕大多數的畢業生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作為就業的首選,只有1/4左右表示願意去二線城市,避免一線城市中的激烈競爭,而願意回家鄉工作的只有5%。

頻繁面試、頻繁跳槽是這類人的一大特點。“發出的簡歷30%左右能收到回覆,然後疲於應付形形色色複雜的面試。”張曉說,“表面上看機會不少,但應聘成功的往往是規模小、運作不規範的私企,還有的薪水實在對付不了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幾個月就換份工作的大有人在。”而這,與廣大欠發達地區人才流動性較差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

“區域經濟不平衡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之一。”蕭鳴政指出,“即便從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考上大學的學生,畢業後絕大多數也不願回去,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東部和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地域歧視。”

引導人才到需要的地方去固然重要,然而,當人才到了欠發達地區以後,將來如何有一個順利的渠道再流動,或許是眼下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其實對大學畢業生來說,西部也有很多機會,礙於心裡沒底不敢去。”莫榮認為,解決就業地域歧視的關鍵在於改革國家層面的政策,消除人才流動中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創新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在市場環境下,政府要建立以用人單位為需求核心、以市場為主要配置方式的人才流動機制體制。“從政策上進一步讓他們流動更順暢,政府服務得更好。”莫榮說。

政策好,執行難:理想與現實差距多大?

“2010年10月3日,小雨。這段時間,像做夢一樣的:幾個月前我還在北京地鐵四號線上和同學侃侃而談,憧憬著未來的美好;而如今卻在辦公室裡拿著計劃生育工作的報表做著統計。”國家重點大學優秀畢業生,校學生會主席,中共 黨員——頂著這些光環,江遠(化名)2010年本科畢業後考到重慶的一個小鎮上當了一名選調生。這是這個浙江城市裡長大的小夥第一次背井離鄉,到西部農村生活、工作。

語言和生活習慣各種不適,常因工作需要喝白酒喝到吐,這些江遠都可以克服,最讓他發現理想照進現實的不同,還是工作內容的瑣碎與重複,以及提拔可能遙遙無期——“每天總要無數次地在公章盒中翻找公章,在一張張千篇一律的檔案上蓋戳;每天總要接聽一堆形形色色的電話;比我早來的人裡,有的幹了快十年還是科員,升遷的難度很大……”

我國的選調生數量,正以每年超過萬名的速度增長,此外,“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國家專案也在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這些政策措施對於解決大學生就業難起到一定幫助,但是從落地執行效果來看,還存在許多缺陷,政策多而法律少、基層執行力度不一、缺乏實際配套方案支援、實施效果沒有監控和約束等等。”蕭鳴政說。

“有的政策到了下面執行起來千差萬別。”江遠說,“比如,研究生按規定可以掛職主要領導助理。有的鎮就認真執行並當做班子成員,有的則是安排到科室做個普通工作人員,每天打打雜。”他認為,既然把選調生作為後備領導幹部招進來就要重視他們,加強培養,形成定期考察或者培養的制度,“不要選調進來了就不再管理,這樣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然而,也有不少畢業生,通過在基層的歷練,找到人生的座標——現為海南省林業局森林公安局幹警的王銳,去年6月畢業於澳門大學中文系,在父親的授意下放棄了留在澳門發展的機會,奔赴海南鸚歌嶺青年團隊,從事生態保護工作。在她和隊友們的努力下,當地濫墾濫伐、毀林開荒、非法捕獵、過度捕撈等問題基本消失,許多當地村民逐漸由森林資源的破壞者變成宣傳者、保護者。5月4日,他們被團中央授予第1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稱號。青春的理想在基層的磨礪中更加堅毅。

“一方面,要完善與國家政策相配套的就業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選擇國家發展所急需的艱苦行業和產業,另一方面要不斷創新宣傳的途徑和方法,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到廣大農村、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導畢業生樹立服務農村、服務基層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畢業生就業的最大化。”蕭鳴政說。

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表示:“要通過加強調研,和相關部門共同研究解決基層專案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一步做好各專案在招募培訓、待遇政策、期滿就業服務等方面的政策銜接和配套工作,同時加大政策落實力度,真正解除人才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