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師隊伍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才智咖 人氣:1.51W

  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教師。沒有高素質的教師怎麼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工程,而搞好這一基礎工程的前提是正確評價我國教師隊伍的現狀,準確探明其原因。

我國教師隊伍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我國的教師隊伍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1997年全國有2億零13萬中國小生,按教育部的編制標準,應配高中教師49.7萬,國中教師246.78萬,國小教師633.92萬。現有中國小教師整體缺編10萬。全國大學教師有4O萬,我國大學入學率僅3.8%,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是15.5%。我國一旦提高大學入學率,高校教師數量便會明顯不足。1998年我國教師學歷合格率:國小9O.06%,國中8O.49%,高中6O.73%,仍有160多萬中國小教師學歷未達標。1996年全國高校教師具有研究生畢業學歷的僅26.5%,達標率更低。在結構上,中國小教師城鎮超編5O萬,農村缺編60萬,一些學校因缺師資致使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開不出。全國高校教學人員與非教學人員的比例是40萬比69萬,到200090%以上的學科帶頭人將退休,出現嚴重斷層。二是心理不平衡,隊伍不穩定,精力不集中。調查顯示:上海市國小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48%,與一般群體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國小教師超出“常模”2個標準差。絕大多數報考研究生的中學教師選擇非教育專業,並把考研當作逃離中學的跳板。大學教師讀研究生的亦有相當比例脫離高校,另謀高就。據對北京的一項調查,相當比例的高校教師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教育質量有滑坡”。三是培訓跟不上,知識難更新。目前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是終身教育。這就要求對教師不斷進行培訓,更新知識。近年來,我國中國小教師的主要精力在學歷達標,脫產培訓受到經費、編制等方面的制約。92年以來全國高校教師培訓率僅有25%,知識老化的問題較為普遍。

 

  易考吧教育專家認為,導致教師隊伍素質不高的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1.傳統觀念、社會現實及價值取向方面的原因。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都是言本位體制,即所謂“學而優則仕”。“家有隔夜糧,不做教書匠”,說明教師的處理。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受儒家思想影響,重義輕利,耐得住清苦。改革開放前,“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甘願吃苦、無私奉獻”----既是教師們的理想信念、精神支柱,也是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自覺行動。改革開放以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拉大、分配不公、腦體倒掛等現象,使許多教師困惑不解。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的衝撞,東西方文化的衝撞,使人們由重義輕利轉向義利並重,由甘願吃苦、無私奉獻變為講究實惠、付出與所得相等價、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價值取向。利益原則成為最具魔力的指揮棒。在社會轉型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觀念的轉變帶有必然性、合理性,無可厚非。

 

  2.工資待遇、社會地位及師範院校生源方面的原因。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78年教師平均工資545元,在所有15個行業中列13位,比第1位的電力業少305元,比各行業平均數少70元。95年教師平均工資5435元,在16個行業中仍列第13位,比第1位的.電力業少2408元,比各行業平均數少65元。顯而易見,我國教師屬於低收入階層。收入低,物價高,迫使一些教師從事第二職業以維持生計。在國()外,教師大都屬於中上收入階層,法、德、日本等國及澳門地區還將教師列為公務員。香港教師的工資高於歐美已開發國家教師的工資水平。

 

  易考吧教育專家認為:當今中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不僅與官或民的身份相聯絡,而且與財富多寡、收入高低成正比。工資待遇低是我國教師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過去,高校都是把最優秀的畢業生留校任教,如今,優秀畢業生根本國不住。以北大畢業生為例,1988年和1997年兩次調查均為“兩點一差”,即選擇三資企業是熱點,願去中學任教是冷點,巨大反差是選擇去黨政機關的由88年的15.7%上升到97年的27%。由於教師待遇低、地位低,只有考分低的高、國中畢業主才報考大中專師範院校,他們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國教師的低待遇、低地位與師範院校生源的低素質互為因果、惡性迴圈,一方面使我國師資隊伍(特別是中國小)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難以留住現有人才,難以吸引社會上的優秀人才。在日本,空缺一個教師職位,往往有十幾人、幾十人甚至更多人來競爭。在美國,大學教師招聘名額與應聘人員比例高達1200。如此火爆場面在我國只有招聘官員時才出現。本文出自易考吧教師招聘網:

 

  3.指導思想、教育投入及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易考吧教育專家贊成胡鞍鋼博士的觀點:“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注重物質資本,輕視人力資本的發展戰略”。物質資本投入,少則一年多則幾年就見效,週期短、見效快;教育投入則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見效,並且是隱性的、間接的。急功近利、短期行為的領導者自然會選擇前者。1952-87年,我國物質資本投入年均增長率約11.3%,而同期教育投資積累還不及工業投資積累的1/3。教育總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3%左右,不僅低於已開發國家水平(6.1%1985),也低於開發中國家水平(4%,1985)1970--95年在國家財政預算中,經濟建設支出平均佔50%左右,教育支出平均佔15-16%。韓國的教育投入佔財政預算的22.4%,以色列的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8%

 

  實行財政包乾後,有的地方政府各行其是,使本來不多的教育經費難以足額到位。自95年實施《教育法》以來,“三個增長”的規定沒有一年能做到,每年拖欠教師工資仍有十幾億、幾十億元。有些鄉鎮政府官員,一面拖欠教師工資,一面建豪華官邸、購高階轎車、配現代通訊工具、吃山珍海味大宴。不言而喻,官本位體制不革除,教育經費沒有保障;指導思想不端正,教育投入無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