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才智咖 人氣:3.21W

   一、就業形勢嚴峻

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2001年,114萬;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38萬;2006年,413萬;2007年,495萬;2008年,559萬……這是一組來自教育部且不斷攀升的高校畢業生數字。

    然而,與之相對的是,就業率連年持續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業率超過80%,2002年底就業率降到80%,2003年就業率降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幾年就業率也維持在70.6%左右。一增一減,這兩組數字非常直觀地告訴人們:大學生就業形勢目前很嚴峻,且在今後若干年內都不容樂觀。

    二、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

    “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定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我國四年一個週期的高校專業設定決定著專業人才的產出量,大學生就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週期有較大的關聯。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而一些長線專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

    在人才分佈上,我國東部與西部、沿海地區與偏遠山區、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大學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三、知識陳舊,轉化率低

    一份調查報告反映,60%企業認為,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週期在1~1.5年,而已開發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是在2~3個月。

    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學會並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麼。在對2000多名已畢業的大學生調查中,30%的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3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陳舊,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上網、到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

    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反映,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用來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後,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學學什麼,讀大學讀什麼,多數大學生都沒思考過這個較為深層的問題。

    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就業靠體力,工業經濟時代就業靠技能,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就業靠知識的轉化率。大學生在市場中與來自各個群體的人在一個平臺上競爭崗位,核心競爭力是學得多、學得快並且轉化率高。

    四、準備不足,職業目標模糊

    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要考慮自己的生涯發展和職業前程問題。一年級瞭解自我,二年級確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60%的大學生沒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不清楚,到了大學畢業才“臨時抱佛腳”,有很多學生有就業恐慌表現。

    生涯準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市場配置成功率。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的大型人才交流會統計,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有一種“趕集”的感覺,沒目標、沒準備,全憑碰運氣。沒有求職目標,難以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現在有很多大學生抱怨用人單位不給他們機會,可是,用人單位可能會反問:“你自己沒有求職目標,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我們花錢招你來做什麼?不會讓你到我們單位來再上一次大學吧!”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大學生應該從入學前就應做生涯規劃,在確定所學專業前,進行自我評估→生涯評估→職業選擇→職業生涯→路線選擇→確定目標→行動計劃與目標→執行→評估與反饋,經過這樣一個流程,並在在校期間進行不間斷的完善和補充,按照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社會需求做好準備。

    五、理念滯後,能力危機

    理念是核心價值觀,正確的理念帶來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結果。大學生就業理念受社會各種價值取向的影響,指導就業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誤區:

    一是“寧願出國帶光環,不在國內做職員”。一些同學把留學作為首選,由於不考慮對留學專業是否有興趣,專業的就業前景等問題,結果“海歸”變成“海待”。

    二是“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我國就業市場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業。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 800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99%,工業新增產值76%是中小企業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和創稅分別佔全國的60%和40%。中小企業也有較大發展空間,在提供創造能力平臺,個人職業發展機會,以及易於產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亞於外企。

    三是“創業不如就業”。近年來政府在鼓勵大學生創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大學生創業創造環境,但是多數大學生感到創業艱難,多方面準備不夠,缺少充足的勇氣和決心,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為就業找飯碗不如創業謀發展。

    四是“就業難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學生在就業難的壓力下,選擇了繼續讀書,雖不情願,但別無選擇。社會實踐證明,有些專業本、碩、博連讀不利於人才的成長,已開發國家對一些專業限制連讀,要求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方允許讀研。人才市場反映,近年來研究生與本科生同時進入市場競爭,碩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開始下降。

    能力是個人就業的核心支點,職業能力一直伴隨著大學生就業和從業的職業生涯始終,提高就業率要從提高就業能力入手。我們在日常人才市場執行中發現,就業率高的畢業生,自身的職業能力都比較強,這些大學生平時很注重自己適應性的培養;按就業崗位說明書指標進行修煉;不斷增強自己與目標企業需要的崗位能力;善於挖掘自己從事崗位工作的潛力,使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變得並不十分困難。

    六、依賴性強,創造力弱

    十八歲標誌著人生進入了成人階段,“獨立”這一概念應是很強的,近年來我國也經常組織“成人節”、“成人儀式”,宣傳鼓勵青年人成為社會上有用之人。而在現實生活中,“獨立”表現在青年人身上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還得家長拿主意,我國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五靠”:考大學靠壓(家長監督學習);報志願靠拍(家長定);上大學靠供(家長投資);找工作靠關係(家長運作);選擇職業靠感覺(沒有科學的分析,家長憑經驗)。

    我們經常看到人才市場找工作的大學生後面大多有家長陪伴,與用人單位談話,家長急於先介紹,這種長期以來養成的依賴性,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就業意向成交率。在已開發國家,到十八歲生日時,家長就會主動提醒,“孩子,從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處理問題。”我們的大學生自己做了一件獨立完成的大事,家長反而說道:“哦,小子長大了,告訴你,長出鬍子也是我的兒子。”這種反差,在深層次上影響著年輕人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  

   七、急功近利,就業心態浮躁

    雖然就業形勢嚴峻,可是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現象,就業心態浮躁。實際上,現在大學畢業生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但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就有一定的難度了。而部分大學生自身對就業所持的浮躁心態更加大了自己的就業難度,畢竟理想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學生求大輕小,希望進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對小城市、小單位、小崗位不感興趣。

    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上海、北京和廣東成為2006應屆畢業生最願意工作的地區(地區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其次為浙江省和江蘇省。

    大學生除了只願意留在少數大城市就業外,還對公務員崗位異常熱衷。2008年中央國家公務員考試競爭極為激烈,通過報名稽核人數達80萬,競爭比例平均為1∶60,遠遠超過2007年1∶50。

    公務員考試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超過了大學聯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試,成為“中國競爭最激烈的考試”。大學生選擇考公務員的理由很簡單:有權力,名聲好,待遇高,有保障,又可以留在大城市,是既風光、又體面的好職業。

    一些大學生追求名利、貪圖享受,渴望一夜致富,過上有房有車的日子,還沒開始掙錢就奢望能享受生活。有的學生在面試的時候,經常與用人單位為了薪水討價還價,許多用人單位抱怨招到踏實肯幹的大學生可真不容易。

    有一些商業性公司,冒稱可以快速讓學生找到工作,在職業生涯教育講座中,忽視大學生內在素質的提高,過於強調求職技巧重要性。實際上,這是對大學生的誤導,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方式,沒有內在實力,僅僅通過“包裝”可能會得到面試的機會,但要通過嚴格的筆試和複試關就沒那麼容易了。

八、就業效率不高,缺乏求職技巧

    有許多大學生平時學習努力,各方面表現都很不錯,但找工作的過程同樣存在問題,開始找工作的時候,雄心勃勃,經過幾個月的就業苦戰後,逐漸心灰意冷,究其原因,很多學生是缺乏就業技巧和指導。有人可能會說,寫簡歷、面試有什麼難的,可是小小的簡歷裡卻藏著“大學問”。

    西方國家的大學生對寫簡歷、面試等求職技巧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中國的學生,他們花在寫簡歷、準備面試的時間也大大多於中國學生,他們往往會針對求職的目標單位,撰寫不同內容的求職簡歷和自薦信,充分地說明自己能夠勝任招聘單位的崗位。我們的很多大學生髮簡歷時,是一份簡歷滿天飛,即寫一份內容相同的簡歷,投給想投的所有單位。如果你是用人單位人事經理,你會把面試機會給那些對自己的單位和崗位一無所知的求職者嗎?

    前程無憂的調查也說明了大學生缺乏基本的求職技巧:“企業認為,學生簡歷普遍內容冗長,無關聯資訊較多,套用時下流行的詞彙。畢業生的'簡歷先要經過海選,長篇幅的簡歷很難過得了這一關。此外,如果簡歷中出現拼寫、語法錯誤和措辭不當,把企業、收件人和職位名寫錯,將直接導致應聘的學生失去下一輪面試的機會。”

    有一些同學錯誤地認為,自己的文筆不錯,寫的簡歷自己感覺不錯,洋洋灑灑寫了五六頁,可總是接不到用人單位的面試通知,為什麼?因為你寫的簡歷不符合“要求”,並不是人事經理希望看到的簡歷,簡歷的寫作是比較講究的,你需要學習或向有人事經驗的專業人士求教。

    面試,同樣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樣簡單,有許多同學,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試機會,可是因為不懂面試流程和規則,面試前不做任何準備,面試時又不注重細節,同樣是高興而去掃興而歸。現在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挑選越來越重視,面試的手段和方法也越來越專業,面試的種類也五花八門,有壓力面試、結構化面試、小組面試和案例面試等等。如果同學們對此一無所知,面試時被淘汰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九、誇大就業壓力,就業消極被動

    目前,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社會的熱點問題,受到國家、社會、家庭的普遍關注,有些人過於誇大大學生的就業難度,這種思潮大大地影響了正在就業的大學生。尤其是一些大學生在經歷了找工作的四處碰壁後,由積極變為消極,由主動變為被動,甚至開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抱怨自己的專業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條件不好,抱怨自己長相不好等等,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藉口,而最終放棄就業,成為“後大學生”,即一些畢業了仍然住在學校附近,不急著就業的“大學生”。他們通常以明年繼續“考研”為“目標”,表面上是一批為了美好前景而奮鬥的熱血青年,實際上是意志品質薄弱,逃避就業的弱者。當然其中也有少數意志堅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真正考研“堅持者”。

    我們不鼓勵畢業後不就業,應該選擇先就業積累實踐經驗,越不就業對社會就越不瞭解,也越沒有實踐經驗。如果再花一年的時間準備,再考不上研究生又怎麼辦呢?那時,可能會使自己的心理負擔加重,自信心下降,會加大找工作的難度。

十、大學生對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法則認識不足

    現在,有些老師和大學生都在質疑我國的擴招制度,我們以為這大可不必,為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現在身處於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經濟的特性是什麼呢?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競爭,競爭的法則是優勝劣汰。

    過去,由於國家的經濟所限,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相對緩慢,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自然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教育上,現在近四分之三的同學都能上大學,就是得益於擴招,否則多數人只能拿一個高中文憑。過去大學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現在,大學畢業生人數是過去的四、五倍,一些大學生一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嗎?另外大學生多了,用人單位希望挑選一些綜合素質好、學習好、能力強並且有實踐經驗的同學,不也很正常嗎?抱怨用人單位也是沒有用的。

    那些平時在學校只會死讀書的人,天天上網聊天、打遊戲的人,貪圖享受的人,懶惰的人,沉醉在愛情中而荒廢學業的人,自理、自控能力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關心別人的人,不會尊重別人的人,考試作弊的人,喜歡“啃老”的人,不能吃苦的人,做事不踏實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做的人,喜歡找藉口的人,沒有責任心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奉獻的人,喜歡呆在學校不願意畢業的人,他們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一點也不會讓人感覺到意外。

    我們也並非說所有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同學都是上面一類人,但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屬於上面型別的人。有些同學會認為自己很努力,但你努力的方向正確嗎?如果方向錯了,你的努力不一定會換回好的結果,我們認為大學生應該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兒,朝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的方向努力,這才是你該做的事情。

    職場中流行一句話,“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大學裡是不是該流行“今天在校園裡享福,明天在校園外受罪”?我們今天不為將來做好準備,明天也別指望工作從天下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