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客家端午習俗

才智咖 人氣:2.47W

惠州客家人怎麼過端午節的?有哪些是他們特有的習俗,下面跟著本站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惠州客家端午習俗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亦稱端陽節、五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古代楚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是客家人的大節,有“五月初五年八年級”俗稱。要包粽子、殺雞宰鴨、網魚、磨豆腐等,要祭神。雖不像過年那樣緊張操辦,但節日氣氛也很濃,為尊重“一年一節”習俗,出外打工的人有條件都要回家過節。過節菜餚很豐富,有雞、鴨、鵝、釀苦瓜、釀豆腐、釀茄子等。出嫁女在端午節第二天初六日要返回孃家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通常說:“五月初六年初四”,是走訪親戚的高潮日。端午節有很多花樣,如包粽子、掛艾草、戴香包、洗午時水、扒龍船等。

包粽子

端午節的前幾天,大多數家庭要裹粽子,粽子分鹹、甜兩種,鹹粽是純糯米混合赤豆,內裝爆炒過的豬肉、蝦米、鹹鴨蛋黃和蔥頭等餡料,也有用麥豆、綠豆等。此粽需經大鍋煮5個小時以上,吃時既有豆的香味又有餡料的香味;甜粽即鹼水粽,用料也是揀過生米的純糯米和灰鹼水製成,也要煮4個小時以上。剝開粽葉後要蘸糖才好吃,這種粽子比較耐放。

有些地方包粽子有些講究,如水口龍津村的.客家人,端午前至前一年內,家裡辦過白事的家庭,不能包粽子。而是由族人每家送給一定數(5至10只不等)的甜、鹹粽子。族人送粽子來時不能謝絕不收,收了粽子以後也不用致謝。如收得粽子太多吃不完,不能轉送他人,而是將粽子切片晒乾,存放後有的家庭熬粥食用,有的用來做飼料。惠東高潭及部分山區客家人端午節習慣用銅盆或其它盆蒸鹼水粄,蒸好後想吃多少切多少,沾蜂蜜或白糖吃。

掛艾草、戴香包

端午節前幾天,各家各戶準備好艾草、石菖蒲、桃葉、茅根等。還自制或購買香包、蚊香和“布蛇”,中午12時正,把土製蚊香點燃掛在大門邊,並把早備好的生艾、石菖蒲等青草也擺在門邊上則,藉此以避疫、保平安。把“香包”給小孩戴在胸前或掛在衣服的鈕釦上,香包形狀各樣,心形、枕形、粽子形等都有,非常漂亮,有辟邪驅穢,消疫除毒以保宅舍和人身安寧。謂“五月五日五時書,蛇、蟲、鼠、蟻等盡掃除”。

洗“午時水”

端午節這天中午12時,男人要到河裡去洗“午時水”,沿海的客家人要到海邊去游水,據說洗了“午時水”會平安大吉。午時一到,東江河上就有龍舟競渡,不少大人帶著小孩跳進江裡游水,名曰“洗龍舟水”,以圖吉利。

扒龍船

惠州農村客家人、特別是臨水而居的客家人,如吉隆的蕉園、大華、稔山的牛牯墩等村都有扒龍船的習慣,牛古墩村至今還有4條龍舟,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賽。扒龍船的過程,有競賽、有不競賽,就圖個節日氣氛。如惠東吉隆的窯埠村扒龍船,將村子裡的壯年男人分成兩個組,18~25歲的一個組,26~40的一個組。前者為正青年,後者為下青年。比賽開始到結束,如果是正青年贏了,下青年不甘心,提出再比賽;如果下青年贏了,正青年又不甘心,又繼續比,從端午節開始直至初八或初九,他們有句俗語“吾怕醜,龍船扒到初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