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經濟背景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轉化

才智咖 人氣:3.05W

摘 要:文化創意產業是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的行業,是一種極其依賴個體人腦和心智慧力的文化創造活動。因此,人才資本是創意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能否擁有大量的各類高階刨意人才,將成為奪取創意產業經濟制高點的決勝因素;而人才培養理念的轉化將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前提。

創意產業經濟背景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轉化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創意產業從業人員認為創新能力是文化創意產業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其次是溝通能力、職業素養、責任心、學習能力和靈活性,充分體現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特徵。超過六成的從業人員認為,人才質量是制約文化創意產業下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其次有四成多的人認為人才培養機制是關鍵的制約因素。

根據我們對法律清理與法律修改、廢止關係評析本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分析,學生進入創意產業後的表現以及事業發展狀況,都反映出同樣的資訊:具備綜合能力、心理陽光、樂觀向上、情商高、善於溝通、反應敏銳、長於發散思維,對新的資訊敏感,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悟性的學生更容易獲得成功。

面對新的社會需求,我們需要通過科學的分析研究,總結出藝術設計創意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綜合現階段市場需求和未來人才自我造血要求,改革、創新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將偶然成功事例轉化為普遍規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現代藝術設計教育觀念的更新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以資訊流動,資源流動和人才流動為特徵的大流動社會,這種社會特徵要求人具有更高的素質,更全面的知識,更強的創造能力來與之相適應。因此,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要改變以往過分偏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知識面窄、創造性思維能力薄弱、市場適應能力差的單一性人才培養模式,樹立整體的教育觀念和思想,即:既要重視知識目標,即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人的目標,即人的基本素質和創造力的培養;隨著國家高教法的頒佈,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培養模式,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培養具有全面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知識的高素質、通識性、創造性的複合型藝術設計人才,是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的培養目標。

2、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社會性質與教育體系

中國當代藝術設計教育在20世紀工業時代由美術教育發端、派生,脫胎於“實用美術”、“工藝美術”,長期以來沿用“大美術”為基礎的教育模式。舊的培養模式依賴於精英教育環境下學生個人領悟能力和個人素質的自然發展,既不重視與技術、經濟、受眾的聯絡,也不考慮經濟對設計的影響。其結果就是造成單純注重表面效果和設計者個體自由化、隨意化、感性化的藝術傾向,這與後工業時代數字化、自動化、機械化、大生產所要求的標準性、邏輯性和科學性是格格不入的。定性的誤區,決定了我國設計教育在各種所謂“藝術”氣質下的隨意性、盲目性、感性化現象,導致本學科教育、教學研究的不成形,在主觀和客觀的雙重層面造成了設計教育的先天不足。

以服裝設計為例。在我國服裝設計教學體系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由“傳承裁縫手藝— —側重美術化表演服裝——引進國外科學板型設計和資料控制理念— —形成‘美學和功能’有機結合的現代設計理念教學觀—— 深化數字化人體資料採集運用的科學研究”等幾個演變過程,進化後期的結果體現了很強的工程控制法和現代科學概念,才達到設計為產業、為大眾服務的真正目的。

從社會職能上理解,設計與美術分屬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美術創造屬於意識形態的精神產品,其社會功能及影響層面相對狹窄,注重特質的個人情感宣洩;而藝術設計則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功效,是以功能、效益、效率為目標的商業行為,更看重大眾認同和可操作性,具有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雙重特性;從創意實現性的角度考慮,設計創意與材料、科技始終相互推動,藝術設計具有與自然科學更為開闊的交叉性和模糊性。按照王受之先生的說法:“設計是服務於‘經濟’的,而美術是服務幹‘文化’的”,所以嚴格說來,設計與美術是社會分工中兩個完全不同的職業範疇,二者在思維方式、創造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對人才的評價標準當然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藝術設計教育必須促進自己成熟的學科體系與學科思想,在設計思維和專業觀念的形成上,需要獨立而專業化的知識架構和培養理念,來完成專業素質的建立和完善,這是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根本。

藝術設計最終說來應隸屬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創意人才的知識結構是綜合性的,這種理清設計教育學科性質和教育理念的研究,最終將形成有效利用多學科優良資源,創新藝術設計創意人才知識結構,組織多學科綜合培養的課程框架和教學網路的思想依據。

3、創意產業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屬性及素質培養構成

創意產業背景下,依據藝術設藝術設計人才的`社會屬性、藝術屬性、科技屬性和商業屬性,藝術設計人才的知識結構應由以下幾方面組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1)社會屬性——設計的根本職能,是為大眾創造更為理想的生活模式。因此,面對社會和大眾的藝術設計,要求其人才具備更為全面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應該是立體而開闊的形態,既有良好的專業素質教育,也有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存在,包括優良的社會品質和職業意識,開闊的文化視野、職業倫理和自覺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也包括對市場、經濟,效益、管理和溝通能力的考慮。可以說,藝術設計的社會屬性是人才培養中統領一切的首要因素。這方面的培養內容,由“通識類課程”也即文化科學類課程完成。

(2)藝術屬性——要求藝術設計人才具備高尚的審美取向、藝術性格、藝術品味和價值判斷。多元、廣博的知識結構和敏銳的創新直覺,對藝術及設計歷史發展的深刻理解,以及強大的表現慾望和表現能力,這些共同組成學生藝術素養和藝術思想的養成,由“學科基礎課程”部分完成。

(3)商業屬性——創意產業是生產文化產品的,文化產品必須面對市場選擇,市場的核心是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正是這種消費需求影響著設計風格的不斷變化。所以,市場需求法則和市場規律是設計師創造的基本準則,瞭解消費心理,把握市場需求,緊跟時代潮流,是對每一個設計師最起碼的要求,對產品的效益意識和市場運作規律,也是藝術設計人才知識結構的基本組成,應由通識類課程、專業理論、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共同完成。

(4)科技屬性——設計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之上的應用學科,技術因素是設計的基本因素和依託,也決定了現代設計審美風格的形成。數字傳媒和網路資訊科技改變了這個世界交流互動的方式,也改變了藝術設計的載體、介質以及表現,這必然帶來藝術設計人才知識結構的變革,其內涵包含了新技術下創意能力的拓展、創作技能的成長、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對創意產品主題的研究及科學精神的建立。因此,藝術設計人才知識結構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將向多元化方面發展,建構動態發展的複合型多學科背景的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辦祛。

4、創意產業背景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課題

創意產業是文化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緊密結合,文化、科技、資訊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交融、互為條件、優化發展的新經濟模式,人才是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還相對缺乏,創意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適應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統計資料顯示,在紐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佔勞動力人口總數的12%,倫敦是14%,東京是15%。而在我國即使如創意產業較為發達的上海,其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這是我國創意產業掌握文化命脈、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經濟的軟肋。調整人才培養知識結構,加強對創意產業所需高階複合型、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是當下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任務。

創意產業化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辦學理念中要融入較強的市場意識。這種意識是指研究市場、適應市場、服務市場的意識。藝術設計教育要引導學生重視研究消費者需求、心理、審美習慣等,在創作出發點上來一個角度的轉變,即從研究表現自我,轉為研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意味著藝術設計教育要更強調聯絡實際,學以致用,達到教學與市場的接軌。

(2)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意能力。沒有創新就沒有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獨創性、異質性創造是設計行業區別於其它行業的主要特徵。藝術設計教育要努力創造寬鬆、相容、和諧的創新環境,在激勵機制上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在實用的專業設計中大膽體現概念性、實驗性創作思維。

(3)建立具有先進裝置和手段的教學環境。數字傳媒和網路資訊科技改變了藝術設計的載體與介質,強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創新,是豐富完善學生想象力和資訊儲備的具體措施,可使學生通過間接手段多聽多見多經歷,豐富其人生閱歷和專業見識,擁有更細緻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