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正文寫作技巧

才智咖 人氣:1.76W

到了大學快要畢業的時候,論文的編寫是必不可少的,那麼論文正文的寫作技巧又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論文正文寫作技巧,歡迎大家瀏覽。

論文正文寫作技巧

一.選題是重中之重

之所以把選題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在這次論文中深受選題的苦。做論文之前我一直有個誤解,認為寫論文、寫論文,其關鍵在於寫,在於資料,在於在統計軟體中執行得到顯著結果,而選題只是一個開端,無需花多大功夫。正是這種想法,使我在開題時直接被老師槍斃,我也成為了很少在開題中就被槍斃的幾個人之一。現在看來,被槍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太被動。我的論文方向是導師給的,當時心裡很高興,覺得省掉了時間去找方向,卻未考慮過這個題目我有沒有興趣,我到底能不能做出東西。二是準備不充分。在開題答辯之前,我甚至都沒有搞清楚我的論文究竟要用什麼基本理論和方法,只是以為當老師問我時,我可以僥倖地用“目前還沒有考慮清楚”搪塞過去。而結果是,老師們識破了我的小算盤,並沒有放過我。直到現在,我想起開題答辯現場王培欣老師清晰地說出“你的開題不能通過”時,我還冒一後背的冷汗。當然,事後王老師向我解釋了她在開題時否定我的原因,也對我最終做出的東西進行了稱讚,但我仍舊為自己當時的表現感到慚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話不假。開題的目的就是要作者明確寫作的思路和方向,之後所有的工作都要朝著預定的方向前進。除了方向,開題時還應明確論文的寫作重點和難點,有些工作可能在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可以完成,有些工作卻可能需要作者對相關理論進行嫁接和融合,對相關方法進行突破,這些前人沒做過的東西是文章的創新點,往往也是重點和難點。明確輕重緩急,不僅有利於使論文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也有利於作者制定書寫計劃,高效完成書寫。

雖然我們常說寫論文,其實論文的關鍵不在於寫,而在於思考,在於有好的思想,好的思想的建立就是從選題開始的。選題最好是選擇有前沿性的、自己感興趣的好題目,因為做一個好題目和一個壞題目所花費的時間是沒有太大差別的,都要查文獻、搜資料、做分析,而好壞題目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在此次論文中,我雖做出了能讓人耳目一新的東西,但所選的方向畢竟有些窄,不太前沿,所以我答辯之前一直信心不足,即使是現在心裡也仍有遺憾。所以,選題是至關重要的,選題階段就應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投入大量的時間,這個時間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事半功倍的。

二.理論是根基

之前我總以為,理論部分是最容易寫的,這部分不像緒論那樣要自己總結梳理,也不像實證部分那樣要自己蒐集資料進行驗證,理論總是要借鑑別人的,借鑑便少不了複製與貼上。這種錯誤的思想使我在論文寫作中走了不少彎路,理論部分洋洋灑灑寫了不少,但導師總不能滿意:一般概念性常識性的東西不能要,因為這會降低論文水平,太深奧的本篇論文沒用到的東西不能要,因為和下文無關,同時還應保證這部分內容的篇幅,並對下文的創新點有鋪墊。為此,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找理論,甚至是在文章完成初稿之後我的理論部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常理來講,理論是支撐,是根基,是首先要明確的,而我卻本末倒置了,所以每修改一次理論,整篇論文都要從頭到尾修正一遍,花費了不少功夫。幸運的是,最終我尋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把論文的理論與實證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這本應在開題或論文初期完成的工作,我卻在論文中後期才做完。事後我常在想,還好這次寫的只是碩士論文,篇幅不算大,內容不算深,還算好對付,若是博士論文,我頭兩年肯定是白唸的了。

此次碩士論文使我深刻地體會到理論部分的書寫絕不是複製貼上那樣簡單,理論部分在論文中起著支柱性的重要作用:理論錯了,所有的實證都將沒有意義;理論淺了,整篇論文的檔次就下來了。選用哪個理論,著重用這個理論的哪部分,理論和實證如何銜接,這些直接關係到論文的質量。碩士論文是一個系統的過程,理論和研究內容相對應,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相對應,前後呼應,一環扣一環,理論便是這個鏈條的第一個環,是整個論文的根基。

理論部分一定要扣題,扣準創新點,對下文有支撐。下文要用到的詳寫,用得不多的略寫,沒用到的在不影響整體連貫性的情況下便可不寫,以保證文章的緊湊簡明清晰。

三.軟體僅僅是工具

我是理科生,理科生都有個通病——鑽。我總以為自己擅長數學,所以每次做統計題都會很興奮,也願意死摳一些統計軟體的原理,不弄懂不罷休。對於學習知識來說,這種精神是可貴的,而對於管理學論文寫作來說,這就有些過猶不及了。研一學習的統計課程由於是一門重要的考試課,再加上軟體中的許多東西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陌生的,所以投入了很大的時間和熱情來研究為什麼要這麼操作,這樣操作反映了怎樣的統計原理。這種思維慣性延續到了做論文期間,我的思路總是“跑偏”,花了時間研究軟體是怎樣執行的,卻改變不了任何統計結果,我成為了一堆資料的玩偶,被資料搞得暈頭轉向。以至於到最後每要開始研究一個問題,我都要逼著自己事先問一下,這個對論文的書寫到底有沒有用,若沒有,便pass掉,因為時間真得是有限的。

此次論文使我明白,在碩士論文寫作中,對統計軟體的掌握重在應用,而不是弄懂其原理,雖然在課程學習階段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這方面,但它們不決定論文的實質性內容,而只是輔助。尤其是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應靈活地進行時間分配,分清輕重緩急。軟體是一種工具,就像是物理實驗中的儀器一樣,雖然有誤差,但不影響結果分析,至於為什麼有這種誤差,不是論文重點研究的內容。

碩士論文對統計方法的要求相對簡單,而博士論文也許就不這樣容易了。博士論文又提高了一個檔次,我想對統計知識的要求應該也高一個水平,自己以後還應深入掌握。

四.常與老師溝通

在這一點上,我自己做得還有不足,我不是很經常地去找老師溝通,尤其是在論文初期,老師幫我選好題後我就再也沒找過他。我總以為自己的思想還不成熟,不知道與老師談些什麼,而我的導師也不是很善談、能調動別人情緒的那種(除了喝酒的時候,呵呵)。所以,我每次找導師都是因為大事要來了,比如中期、結題。中期時與導師溝通了一次,導師沒有提什麼意見,因為那個時候我做出的東西還是四分五裂的。在這篇論文上,與導師有實質性的溝通是我完成初稿之後。我初稿完成的比較快,5月中旬就完成了,這樣導師有充分的時間給我修改,因為我們6月底才答辯。導師對我的論文逐字逐句地進行了修改,從結構到語言,從理論到實證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見,並且導師提出的大都是些關鍵性的`問題,這對我的論文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

與自己的導師進行溝通是必須的,與其他老師,尤其是開題、中期、結題時答辯組的老師進行溝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論文不像是數學題,答案是固定明確的,論文中的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的老師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層面的問題,這對論文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往往作者在論文寫作中會產生一些盲點和思維慣性,束縛著新東西的產生,而不同老師的意見可以促進我們不斷產生新的想法,使論文不斷完善。我在中期和結題之後都會主動地找評閱老師,請老師詳細地為我講講他們的意見,以保證我在下面的書寫中不要走錯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與老師溝通並不意味著完全聽從老師的,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老師的意見大都是建議性的,而關鍵還在於自己,因為是我們在做論文,而不是老師在做。

五.其他

論文寫作中還有一些應注意的小問題,不好一一詳細整理,就都歸納在其他裡吧。比如,參考文獻一定要閱讀好期刊上的文章,因為做研究是承前啟後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遠;論文寫作過程中,最好用日期為每天的論文命名,這樣可以看到論文的進展情況,使自己有成就感;適當地用圖和表,四五萬字的論文讓讀者一看很容易發怵,而適當地圖表可以使讀者醒目地看到作者的思路和觀點;注重格式,雖說格式不影響論文的實質內容,但它是論文的面子,是作者工作態度的體現,在這種稍微細心一點就能做好的工作上一定不要出現差錯;有了想法及時書寫,不拖拉,有些想法是轉瞬即逝的,所以有了好的點子應馬上記下來,等積攢多了,也許就會是個大的創新點,並且寫論文是會上癮的,最初要逼著自己有這種癮,待上了道之後速戰速決,完成書寫;正確對待PPT,PPT不是要上臺唸的,而是要講出來,並且做PPT的過程也是作者梳理思路的過程;答辯之前做好準備,對自己提問,大膽猜測老師們會問些什麼問題,自己應怎麼做答,有充足的準備才會有十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