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的寫法

才智咖 人氣:2.68W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文摘要的寫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文摘要的寫法

論文摘要的寫法1

1.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做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複題名中已有的資訊。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範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號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

論文摘要的寫法2

一、摘要的一般結構和寫作規律

摘要是對研究課題的最後總結,是對自己研究的一個交代,也是對受眾的最簡短和最直接的彙報;它要非常有利於讀者進行計算機學術文獻資訊檢索,達到關注該領域的學者能夠"呼之即出";它要便於學者把握某項研究的關鍵之處,對研究成果和進展易於做出估價,對研究成果的獨創性易於做出判斷,論文摘要怎麼寫。那麼,要完成以上內容或以上任務,摘要在寫作上的一般結構應是什麼?下面就這個問題談一談。

學術論文在用兩種方式直接展示研究成果,一種是濃縮的,一種是全面的。濃縮的和全面的之間必然有一種內在聯絡。濃縮的展示就是指論文中的摘要,全面的展示就是指論文的正文,摘要和正文二者之間必然有一種內在的聯絡。進一步說,摘要的結構如何與正文的結構之間有必然的內在聯絡。學術論文正文的結構一般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四部分構成,這四部分的關係可以看做是"3+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是"3",演繹結論是"1"."3"必須具有,演繹結論的"1"則可有可無。作為一篇學術論文,必須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特指根據你的研究方法直接得出的結論)交代清楚;如果能把這三者寫清楚,事實上把研究也必然能交代清楚;根據直接結論可以得出其他方面的進一步的結論,即為演繹結論,是次要的,這項工作可以由作者來進行,也可以由讀者去想像和理解(當然,為了彰顯自己研究成果的重大價值和意義,一般作者都會花費精力去進一步總結出演繹結論的)。學術研究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客觀、清晰、直接地展開學術研究成果,因而在寫作上直奔主題,在寫作手法上以強調邏輯性為主,文章的結構具有固定性而非文藝作品的靈活性。這種固定的結構就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四部分構成的"3+1"結構。同樣作為對學術成果濃縮展示的摘要,也必然同樣應具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的"3+1"的內容結構。

摘要的結構既然同正文的結構是完全一致的,那麼摘要與正文的區別就僅僅是短與長的區別。從此點而言,完全可以說,摘要是一篇超級短論文。摘要必須在極為有限的字數內,把所從事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陳述清楚。摘要的結構應當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四部分,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對於具體的某項研究,可能因為該研究是眾所周知的話題,學者普遍對該項研究已經普遍熟悉,或者該項研究僅僅就某一專題發表結論性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摘要就可以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演繹結論的某一部分內容捨去,只留下研究結論和其他一或兩個部分,從而簡化摘要的內容結構,大大節省摘要的字數,從而節省讀者的閱讀時間,而又不太會影響摘要存在的目的。因此摘要的寫作是靈活的,具體可以劃分為以下六種主要型別:

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

對於具有重大價值和獨立研究特點的學術研究一般上述四要素都應具備。例如:中國古代科學曾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在近代卻落後了。從和諧思想對中國古代科學比較有限的作用上,可以看到較深層次的原因。通過與西方和諧思想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偏重於社會領域;其基礎是氣;比較含糊、籠統;缺乏具體的規定和具體模型;提出者很少有著名的科學家,等等。這決定了中國古代科學沒有出現像歐幾里德幾何那樣的公理化系統,缺乏依靠科學理論體系自身的矛盾運動的推動,侷限在生產實踐推動下的樸素的發展。(毛建儒《論和諧思想與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這篇論文的摘要顯示,研究目的是探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研究方法是概括和對比的方法,研究結論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演繹結論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本質特徵。

人類文化的發展既有連續發展的一面,也有不連續發展的一面,但以往的文化研究只注重連續發展的一面,而僅僅從連續發展的一面進行文化研究,就不可能對文化發展得出全面的結論,導致許多文化現象不能解釋,或者對歷史上諸多文化現象視而不見。因此,對文化的研究,既要注重漸進的、累積的一面,也不能忽視斷續發展的一面。"斷層文化"概念是在對人類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落、文化絕滅、文化裂變、文化躍遷等客觀事實研究的基礎上,概括出的一個文化理論研究的高階範疇,論文寫作《論文摘要怎麼寫》。首先,在人類文化史上,文化斷層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幾乎每一地區的文化史、每一民族的文化史中都存在;第二,愈是文化古老的地區,斷層烈度和密度也愈大。文化斷層的客觀和普遍存在,說明文化的發展存在著間斷性發展的一面;文化發展的規律並不僅僅是量變質變規律,還有突變的規律,突變的規律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會起決定性的作用。沿著文化斷層的深入和回溯,可以發現世界各地區古代先民具有強大的科技和文化創新能力,這一點隔著歷史的空間和我們自身理論研究視線的遮蔽而對之有所低估。對斷層文化的研究,可以彌補當今文化研究的缺漏,對疑古學派長期盤踞文化研究領域形成的偏頗局面也是一種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修正。(孫關龍《斷層文化論》,《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xx年第3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關注人類文化發展不連續的一面,研究方法為對人類文化歷史的客觀考察,研究結論是文化斷裂普遍存在,文化發展還存在突變的規律,演繹結論是以往的文化研究存在著偏頗,文化斷裂的研究是一種對以往研究的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補充與修正。

20世紀中國學術界沒有產生世界級的思想大師,這與中國學術界流行的指導思想和學術風氣有關。其一是"思想抄襲"普遍而不以之為恥。自五四以降,中國學術界就一直處於西方學術的霸權話語統治之下,在西方發達和強大的社會面前,中國學者失去了應有的自信,惟西方學術的馬首是瞻,變相抄襲西方的.思想。其二是否定傳統的文化虛無主義盛行而不以之為失。有這兩個原因,就足以導致20世紀的中國學術界不可能出現世界級的思想創造,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學術界在20世紀的一大遺憾。經濟的發展與學術的發展之間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經濟落後的國家照樣可以出思想大師,關鍵的問題是要消除對某種外在文化的崇拜,樹立起內在的自信心,形成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環境,這便是20世紀中國學術界的遺憾帶給我們的啟示。(嚴春友《20世紀中國學術之遺憾與警示》,《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xx年第3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關注20世紀中國學術界沒有產生世界級思想大師的重要現象,研究方法為歸納和概括的方法,研究結論為幾個方面的結論,演繹結論是隻要中國消除對某種外在文化的崇拜,樹立起內在的自信心,就有可能改變歷史狀況。

從以上三例可見,對比較大的研究課題,正文和摘要中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直接結論、演繹結論四要素都應該交代齊全。

2.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

對於比較專題的研究,可以去掉演繹結論部分,只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從而完成對某項專題的學術考察。因為相當多的研究都是屬於專題性的,只得出直接結論,不對其他更廣泛的領域發表什麼意見,因此這種摘要是最為普遍的一種。例如:

當前我國司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司法腐壞,其根本原因不是司法人員的素質差和具體管理制度的缺陷,而是制度性的權力結構存在的缺陷,繼而導致司法的腐壞,即我國還沒有真正實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國家權力為本的司法制度,向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公民權利為本的現代司法制度的轉型。實現這一轉型,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將是一個較長期而艱難的歷程。目前在觀念上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方向和核心要明確,對司法、司法機關、司法權力等範疇的研究和認識要深化,對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具有性質不同的法律要求要多加關注,對法律承認和平等地維護多元利益主體的新觀念要樹立,並處理好學習外國經驗與保持中國特色的關係問題,以及扭轉"非此即彼"簡單類比的思維模式。(程宗璋《我國司法制度轉型的意義與問題研究》,《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xx年第3期)

這篇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對司法腐壞問題的關注,研究方法為制度轉型設想與設計,結論是幾個方面的細化。

創新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關係非常密切,採取對創新思維及其過程進行研究、以創新思維為參照物件展開論述非邏輯思維的方法,可以看到創新思維的關鍵是直覺、靈感、頓悟等非邏輯思維。有許多人或者認為非邏輯思維能力是神賜的、天賦的,是不能培養的;或者認為非邏輯思維能力雖能培養,但卻難以找到有效的方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非邏輯思維實質上就是一種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結論的思維活動。要培養非邏輯思維能力,其實就是要養成一種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結論的思維習慣。正所謂:習慣形成人的第二天性。非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進行有效培養。(餘華東《創新思維的關鍵是非邏輯思維》《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xx年第1期)

這篇文章的摘要顯示出,研究目的為對創新思維的關注,研究方法為從非邏輯思維的角度探究創新思維的本質,研究結論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絡。

3.研究方法、研究結論、演繹結論

有些研究是公眾長期關注的學術話題,這類話題永遠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難以形成固定和一致的結論,因此沒有必要再交代研究目的,直接從介紹自己的研究方法入手,得出研究結論和演繹結論。這種研究在學術研究中也屬於比較普遍的一種,因此這種摘要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例如:

什麼是哲學?關鍵要確立哲學研究的物件。方法是從幾位成功的哲學家的工作中去尋找和總結。這些哲學家包括洛克、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結果說明:科學是以物件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