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才戰略貴在推己及人

才智咖 人氣:8.39K

由《詩經·兔罝》想到的

關於人才戰略貴在推己及人

素有“代工王”之稱的富士康,為什麼總是被質疑為血汗工廠?由“代工”二字引起的聯想為什麼總是離不開生產線上的枯燥、單調和壓抑?最新的例子是媒體披露富士康鄭州園區的員工每逢發工資往醫院跑的人就多,暗示他們領到工資後在宣洩中頻頻引發肢體衝突。實際上,富士康早就在尋求轉型之路,如果說至今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那是沒有推己及人,與沒有改變生產線上勞動者的看法有關,觀念停留在人口紅利上。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一首“兔罝”的狩獵歌中,我們就可以受到這樣的啟示。

眼裡要有人才

“兔罝”就是捕捉虎、兔之類的獵網,《詩經·兔罝》描寫的是古時候狩獵者打樁設定“兔罝”的情節,反覆吟歎的都是“肅肅兔罝”。無論是在偏僻的大路兩旁,還是在繁密的叢林深處,狩獵者反覆做的就是這一件事情。然而在反覆夯擊木樁的“椓之丁丁”聲中,人們絲毫沒有感到枯燥、單調和壓抑,反而能夠感受到其中無窮的韻律。這是為什麼呢?詩人告訴我們,在組織者眼裡,狩獵者個個都是“赳赳武夫”,堪為捍衛公侯的甲士!

有人認為,將打樁設網的獵戶與捍衛公侯的甲士聯絡起來,似顯突兀。其實更為突兀的是,古代的思想家將狩獵者視為可以作為國家干城的棟樑之才。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上,這毫不奇怪。在先秦時代,狩獵本就是習練行軍佈陣、指揮作戰的國家大事之一。《周禮·大司馬》中說:“中春,教振旅……遂以蒐田(打獵)。”相對於抵禦野獸襲擾,以及視獲取野獸為創富象徵的重要課題,獵取野獸的高手無疑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才。南宋時期的朱熹就認為,這首詩是在歌頌那個時代“俗美賢才眾多。雖罝兎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猶如此。故詩人因其所事、以起興而美之。”更為可貴的是,當時不僅在形式上對他們有“公侯好逑”的'禮賢下士之風;而且這些實用人才在實質上也受到了重用,被當做“公侯腹心”。

就勞動的組織性而言,獵狩和現代企業生產之間頗有相似性。“肅肅兔罝”之肅肅就是一種整飭的狀況,屬於組織起來的結果;而“椓之丁丁”的節奏,則反映了勞動中的分工協調。同樣是勞動密集的活動,在全球最大的IT代工企業富士康那裡,“肅肅”為什麼會以“靜音模式”出現,此前發生一系列員工“跳樓”事件?這固然與富士康採用控制成本與微薄利潤的發展模式有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把勞動者視為機器的一部分。現代化的生產流程的確不允許任何環節有所差錯,然而一線員工長期以來機械重複著單調的工作,生活和工作簡單乏味而精神卻隨時處於緊張,情緒出現異常也就不足為奇。與其說生產線的勞動者與“赳赳武夫”無緣,不如說管理者的眼中只有“人口”沒有人才,不可能將勞動者引為“腹心”。

富士康似乎早就意識到代工並不是長遠之計,將轉型列入迫在眉睫的日程;卻忽視了“能近取譬”的古訓。“能近取譬”的意思是拿自身打比方,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也就是說,在自己轉型的時候,也要考慮別人的轉型,要從轉變對別人的看法做起。具體到身邊的農民工或者新一代農民工身上,不能只看到他們的“手”,必須重視他們的聰明才智,應當像《詩經·兔罝》所描寫的那樣,把他們當做人才看待。可惜的是,富士康似乎沒有注意到新一代農民工作為80、90後,從小到大都受著良好的教育並都有著一定的素質修養及個性,轉型欲用機器人代替人手操作。這種捨近求遠式的轉型,導致了生產線上的勞動者最終因為不能適應而一個接一個的選擇離開。

消除體制壁壘

據說富士康建立之初就確立了挑戰21世紀的“人才本土化、人才科技化、人才國際化”的開發戰略。既然如此,為什麼數十年後依然面臨著勞工調查、漲薪風波、產能遇阻、利潤瓶頸等各種難題?如果說中國市場已經不乏人才紅利,而富士康在才富的集聚沒能夠捷足先登,與其說是因為缺少人才,不如說是種種有形無形的壁壘使得潛在的人才很難實現本土化、科技化、國際化的跨越,使得狩獵的“野人”似乎永遠成不了“公侯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