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常識:怎樣計算三伏和三九?

才智咖 人氣:2.52W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用他們敏銳的洞察力,考察了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關係而總結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在古代,節氣簡稱為氣,這個氣字實際是天氣氣候的意思。

節氣常識:怎樣計算三伏和三九?

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合十二個月紀的節氣而為廿四節氣。

它們的名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便於記憶,我國人民群眾中流行著這樣一首歌,叫廿四節氣歌:

春 雨 驚 春 清 谷 天,

夏 滿 芒 夏 兩 暑 連,

秋 處 露 秋 寒 霜 降,

冬 雪 雪 冬 小 大 寒。

上 半 年 是 六 廿 一,

下 半 年 來 八 廿 三,

每 月 兩 節 日 期 定,

最 多 不 差 一 二 天。

乍看廿四節氣的名目雜亂無章,其實條理分明,可以把它們概括為三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一年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因為是從天文角度上來劃分的,所以適用於我國全部地區。四立便不盡然。

儘管也從天文上反映季節的開始,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候的季風性和大陸性都極為顯著,各地氣候懸殊,因此各地四季開始日期和其持續時間並不相同,有些地區四季分明,有些地區不甚明顯,甚至某一整個季節都不出現。

例如黑龍江省璦琿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帶便沒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傳著:“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華南福州以南沒有冬季,有些地區幾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經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雲貴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無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稱。所以四立雖是從天文上劃分得來,卻有很強的地區性,它不能適應於全國。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直接反映熱量狀況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它們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熱即將過去等都很確切。直接反映降水現象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雖說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後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後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於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