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三角形》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2.84W

下面是關於國小數學的說課稿《認識三角形》,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認識三角形》說課稿

  《認識三角形》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認識三角形》。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1.下面我首先對教材進行簡要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幫助學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體驗和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本課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並且在上學期學生已經相對集中地認識了角,認識了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平行和相交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為進一步學習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例一首先提供現實背景讓學生從中找到三角形,並說說生活中看到過的三角形,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著讓學生動手做出一個三角形,從而體會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並抽象出影象,進而介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則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關係,發現三角形兩條邊的長度和大於第三邊。教材還安排“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圖、觀察、操作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使學生聯絡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瞭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使學生在認識三角形有關特徵的活動中,體會認識多邊形特徵的基本方法,發展觀察能力和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3)體會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並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產生學習圖形的興趣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學目標,我制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瞭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難點:探究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原理。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感知並理解掌握新知識。

學法:在學法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畫方格紙以及圍釘子板等手段,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以下5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課開始,首先呈現例1的場景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說說場景圖中有學習過的哪種圖形,根據學生的回答,揭示並板書課題:認識三角形。然後讓學生在場景圖中找出三角形,並沿著三角形的邊指給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學生繼續列舉一些生活中見到過的三角形的例子。

簡潔的開場,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營造寬鬆的學習氣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架起了生活和學習的橋樑。

(二)動手操作,概括特徵

在學生腦海中已經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後,要求學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動手創造一個三角形,預設:用小棒擺、釘子板上圍、利用三角尺畫等,然後展示交流學生的成功作品,並要求學生說說你是怎麼做的?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場景圖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啟發學生思考圍成一個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間應該怎樣擺,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指生說說想法,再組織全班交流,明確:要圍成一個三角形,那麼相鄰兩根小棒端點和端點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板演畫一個三角形,強調圍成的含義,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再要求學生在本子上畫一個三角形並自學書上第22頁下面的圖,瞭解三角形各個部分的名稱,然後教師結合圖形講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並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標出各部分名稱。最後再次組織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提問有什麼相同之處,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想法,指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它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這是三角形的特徵,要求多名學生說說三角形的特徵和圍法,加深印象。

操作讓直觀圖形給學生留下豐富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提升對圖形的理性認識奠定基礎,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讓學生親歷操作的過程,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圖形特徵的深刻體驗,強化圍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規律

這部分,我分為三個層次:

1.動手操作,發現問題

通過談話引導學生利用準備好的長度分別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選三根圍一圍,觀察能否圍成三角形,組織學生進行操作,然後進行展示與交流,在交流中明確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能否圍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長度有關。

2.小組合作,探究規律

提問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小組合作探究,並提出要求:①請組長將組內的`4中情況填寫在記錄紙上。②小棒的長度不同:紅(10cm)、白(6cm)、黃(5cm)、綠(4cm)。③每種情況多次實驗,確定是否能圍成後再記錄。學生操作填寫並3彙報操作結果:10釐米、6釐米、5釐米的能圍成,還有6釐米、5釐米、4釐米的也能圍成,10釐米、5釐米、4釐米不能圍成,10釐米、6釐米、4釐米也不能圍成,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分類板書。然後提問你覺得小棒的長度怎樣變化就可以圍成呢?讓學生自主驗證,集體交流總結得出把兩條邊的長度加起來與第三邊比較,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兩條邊長長度的和 第三邊。

3.推廣驗證,得出結論

根據學生上面的回答進行研究,要求學生分別從能圍成與不能圍成中選一種情況寫出兩邊之和與第三邊比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師就其中一種進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著要求學生觀察在什麼情況下,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三角形?先在小組中討論,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結果:兩條邊長度的和大於第三邊,就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大於。出示三組數: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學生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生先獨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並說明理由,深化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原理。

讓學生在矛盾和困惑中,產生探究的慾望,經歷由困惑到明瞭的過程,在認知失衡後實現順應,達到新的平衡,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用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策略。

(四)練習反饋,鞏固深化

對於練習我是這樣設計的,“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在點子圖上畫三角形,放手讓學生獨立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訂正錯誤,教師強調畫法,再要求學生說說畫出的三角形分別是用幾條線段圍成的、各有幾條邊、幾個角和幾個頂點,強化三角形的特徵。接著是第3題,在圖中找最近的路線,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出從學校到少年宮的所有路線,接著獨立思考從中找到最近的路線,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學生髮表意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原理。

通過練習活動,有利於學生聯絡生活經驗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感受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五)回顧反思,總結延伸

在課結束之前,讓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通過總結,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加深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

TAGS: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