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國小說課稿範文集合7篇

才智咖 人氣:1.4W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國小說課稿範文集合7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國小課文《草原》這一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上好這堂課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把握教材聯絡,深入領悟教材

國小課文《草原》是一篇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範文,在本組教材中佔重要地位。因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要求:一是讀懂課文,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二是品讀課文,談出自己的見解。三是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找出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並理解句子中把什麼比做什麼。四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我設計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學會字詞,理解句子並體會思想感情;瞭解草原的遼闊壯美,受到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嘗試談出自己閱讀時的理解和感受,這是教學的重點。

二、強調以人為本,靈活選擇教法

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選擇教法,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引導運用以下教法:

(一)導讀法。①導預讀,激發學習興趣;②導感知,理解清文章條理;③導理解,嘗試自讀自悟;④導運用,注重知識遷移。一句話,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施教之功主要體現在導讀二字上。

(二)演示法。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聽誦。這樣既縮短了學生的生活距離,又為認識草原的遼闊、秀美了借鑑,具體生動的影象把學生帶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

(三)談話法。在教學中的分段學習、理解內容等過程,我多處採用談話法,讓學生自讀討論,再以自由談話的方式彙報自己的收穫。這樣,學生所理解掌握的內容能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在談話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識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強調自讀自悟,大膽更新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預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主要是感知語言,因而在預習中注重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會文意,提出問題,同時,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

(二)思維方法的指導:教學中,我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的內在聯絡,誘導學生學會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如走了許久,遠遠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一句,我引導學生從標點符號入手,注意句中為什麼用!。體會作者見到河時,那分驚喜,這樣的逐層設疑理解,能掀起學生層層思考的漣漪。

(三)讀書方法指導: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是: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物特點;品讀精彩語段,說出自己見解;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分析表現手法,用以指導寫作。

四、強調大膽嘗試,優化教學程式

本課時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大膽嘗試,自讀、自語、自動地發展。

(一)嘗試預讀,激起閱讀興趣 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草原美景的圖片,上課時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看,再放錄影,讓學生邊看邊想象,最後依據預習中提出的要求,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並嘗試著在旁邊註上自己的體會。

(二)嘗試感知,理清文章條理

1、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理清條理: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敘述的?

(三)嘗試感悟,談出自己見解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質疑研討為主線,以自主發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學生大膽嘗試,問題讓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自己討論,方法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則點撥關鍵處,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討論,你認為哪句話最美?美在哪?

2、仔細品讀課文,嘗試大膽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收穫。

3、嘗試有感情朗讀,體會草原的遼闊壯美及作者喜愛之情。

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點撥一些重點詞句。如: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都像很無邊的地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裡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體恰當地描繪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嘗試運用,注重積累、遷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細讀一讀,說一說句子把什麼比作什麼。把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觀察一處景物,寫一段話,用上打比方的表現手法。

本堂課,我重點採用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沒有繁瑣的一問一答,沒有教師瑣碎的分析講解,而是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堂上書聲琅琅,議論紛紛,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

國小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歡歡喜喜過春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單元的總體目標是初步瞭解年的常識,能夠對年文化產生興趣,並表現探究的願望與行動,本課主要要求學生體會春節的熱鬧氣氛,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以及在春節活動中表現出探究的意識,發現春節中的有趣事,新鮮事,由此可見,本課在本單元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設計理念

《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歡歡喜喜過春節》這一課的內容集開放性、綜合性、情感性為一體。教材以學生最熟悉、喜慶的節日——春節為切入點,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幸福明天的追求。這節綜合活動課,我打破單一、呆板、嚴肅的課堂模式,努力創造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自然,學得快樂,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體會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我將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中體現。

2、情感目標:通過感受過年的歡快和喜悅,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向學生滲透重視親情、友情的美好情愫。對於本目標我將在教學過程的第一、二環節中來展現。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訊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此目標我將在本課的兩個活動中來體現。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使學生了解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挖掘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

五、教學教法

制訂了主體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後,關鍵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與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大綱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預設的基本教學方法是:啟發式、活動式、合作探究等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參與各種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讓學生用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

六、學習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三方面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辨別能力,並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

七、教學過程

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多媒體VCD《過新年》片段,同時讓學生聆聽熟悉的旋律《新年好》,一下子教室裡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我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喜歡過年嗎?為什麼喜歡過年?”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了,讓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2、暢談春節,明理激情。《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課前,我讓孩子們收集過年用過的小飾物、用具、照片等,活動中讓他們展示交流,同時將音像教學資源引進課堂,給學生營造出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靜能動的情境氛圍,再通過多媒體VCD資源中的《過新年》圖片的介入,激發學生暢談在過年的眾多風俗習慣和慶祝活動中,你覺得最有趣的是什麼?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同學們在交流中全面地瞭解了當地過春節時的習俗,挖掘出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一些辯論題供學生辯論:過年要不要放鞭炮?收壓歲錢好不好?從而體會到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

3、主體參與,多向互動。《品德與生活》課程與學科課程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倡導動態的、建構性、過程性的知識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再是監督,控制學生活動的人,是學生可信賴的支持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這節課我打破學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動為載體,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情節,營造開放、寬鬆、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多向互動貫穿課的始終。生生互動:(活動一)祝福熱線學生自由分角色扮演其親人、朋友等,讓他們之間相互贈送祝福。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學生能夠全面參與,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能力、社交能力,有利於他們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群體互動:(活動二)特別行動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模擬過年的活動,如:“幫媽媽佈置房間”、“訪親拜友”、“採購年貨計劃”、“春節慰問活動”、“有趣的遊藝活動”等,讓他們分組討論,確定主題,再進行準備,制定計劃或排練小短劇。這一設計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4、培養能力,拓展延伸。在作業設計上,為了讓學生化知為能,遷移應用。讓學生回家瞭解過年的風俗習慣,對親朋好友相互贈送祝福,培養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

八、板書設計

迎新春 掛圖一 掛圖二

過新年的圖片新春慰問圖片

總之,本課的`教學思路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巧妙地把多媒體VCD內容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在生活中體驗,到生活中實踐,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國小說課稿 篇3

在語文學科中,詞句解讀是學生髮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的基礎;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引導情感體驗,達到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手段;還是指導學生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並在自己的習作中學會準確生動地表達的通道。怎樣在教學中藝術地啟發和引領學生進行詞句解讀,是我們六年段在此次關於教學藝術方面的小課題。

這次我們選擇的課文《理想的風箏》是第七單元“師恩難忘”的第二篇課文。記得以前讀這篇課文時,總讓我想起兩句詩,一句是:“我的心想要去飛翔,雙腳卻踩著大地。”一句是:“我腳踏大地,我的心在飛翔。”這篇課文的人物詮釋後者。課文塑造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熱愛與執著的追求,他甚至比一個正常人更有活力。而做為一個老師,他最成功之處不是在於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雖然他的歷史課為的作者蘇叔陽在大學時選擇歷史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有很大的關聯,更重要的是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對作者的影響是深遠的。之所以起名為《理想的風箏》也與此有關。

這篇課文是一篇相當長的課文,有1200多字,三個課時完成教學全部的教學任務。要求長文短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這節郭老師上的是第二課時的一部分。

一、中心句子的選擇的藝術——找準一個點,拉出一條線,畫一個圓

選哪天個句子作為這節課的主線呢?這個句子必須能體現的主旨,又能為學生在這節課抓住重點、突破學習難點有切實的幫助的。在選擇這節課上能提綱挈領的句子時,我們也考慮了很多。有三個句子先後進入了視線。第一句是:“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表現他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這個句子更多的關注在於這根圓木棍象徵的精神在劉老師生命中的重要性,作為第二課時,特別是做為“師恩難忘”這樣的單元主題,我們覺得更多地可以關注一個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所以我們放棄了它。第二個句子是:“劉老師啊,您在哪裡?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這個句子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我們認為這個句子理解起來並不難,對於六年級長文短教的課文,學生自己能讀懂的句子、內容,老師可以選擇略講,甚至不講。最後我們選擇的句子是:“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裡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因為這個句子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而且也最能體現劉老師放飛的不單是自己生命的風箏,更是一個個學生生命裡的風箏,照應課題,突出主旨。

其他句子的選擇我們也以中心為根據,不過到了六年級,學生在讀課文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課上也關注了學生的選擇。另外,老師們會發現,這節課我們並沒有把課文這幾個段落的每一個句子全員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基於上面的考慮。

二、句子解讀的方法指導藝術——品讀詞句,讀到文字背後去,觸控的靈魂

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細節生動細膩,這些句子是學生理解文字的最佳抓手,以它們為憑藉,可以帶領學生一步步地步入學習的佳境。在這節課上我們設計了多種解讀的方法,有情境創設法,如寫板書的細節描寫的學習,創設了三次劉老師寫板書的情境,讓學生借用誦讀來體會劉老師寫板書的艱難,感受每次的旋轉跳躍是怎樣地激動著他的學生的心,讓學生在情景交融的課堂情境裡,感同身受地理解課文。有追問法,“撐”這一動詞,郭老師問學生:“撐著劉老師的只是這根圓木棍麼?還有什麼?”,“抓住了線繩”這個“抓”,劉老師僅僅是抓住線繩嗎?他還抓住了什麼?這樣的窮追猛打,可以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好地理解詞句及要表達的中心;品賞詞語法,相信本節課“漾”、“終於”、“轉”等字的學習給大家留下不少印象吧,在這樣的字詞間停駐腳步,在課文的文句中欣賞準確生動的語言,在語言創造的意境裡為主人公喝彩。想象法,上課時,結合作者生平教學“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裡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這句話讓孩子們具化想像“行走”“微笑”,切實地理解劉老師對蘇叔陽的影響,劉老師放風箏,喊“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的情境想像,這些環節的處理,就是為了用孩子們的想象補足課文的空白,發展語言及想象力。郭老師聲情並茂的課堂語言也是課文語言的另一補充,使整節課處在魅力四射的語文磁場中。這些設計與實施引領學生由詞到句到景到情到思,一步步地實現教學的目的。同時這些解讀方法的的應用及授與,不但讓學生理解課文,更是讓他們掌握方法,為進入第四學段的學習做好“漁”的準備。

三、句子解讀的層次安排藝術

一節好的課,應該像爬山,創設一個螺旋形上升的梯度,不斷讓前面的好風景成為學生的期待,才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最佳;也應該像渡大河,有波瀾起伏,有跌宕波頂,才不至於讓學生覺得體驗單調,而是充滿激情。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梯度呢?我們將蘇叔陽的生平資料引入課堂,這個人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的,我們發現在很多的抗癌網站上也經常拿他做宣傳,他的影視劇本和其他文學作品非常多,而且場面都很壯觀,是一個很大氣的人。這樣的一個人的人生與劉老師的影響應該是分不開的,於是在課上讓他的人生起伏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條大河;又將他的人生閱歷與劉老師的“風箏”緊緊聯合,交錯上升,而兩個人的生命也像翱翔藍天的風箏,相依相偎,而孩子就站在高山之巔欣賞這兩個生命合奏的雄壯的交響曲。最後很自然地呼喚出“劉老師啊,您在哪裡?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這既是蘇叔陽對劉老師的呼喚,也是課堂上每個個體生命對偉大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熱愛的呼喚吧。

一節30分鐘的語文課,不可能全面的體現我們的教學藝術的方方面面,而這10分鐘,我也不可能盡述這節課涵蓋的教學藝術,但一個小小的課題研究,讓我們有所得,而且是切實地所得,已是足夠。

國小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分一分》一課選自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六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這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剛開始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時是很困難的,所以在第一次出現分數時,通過一些圖形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著重使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給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分數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的闡述、確定的依據及落實的設想: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及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與交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發展數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體驗分數的產生與應用過程中感受分數的價值。

教學重點: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含義。

二、對學生狀況的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整數知識,學生在生活中還經常會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數來表示的一些量;但他們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大半等概念,這就決定了學生只能模糊地來表示某些量,他們的年齡決定了其認識事物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他們好奇心強,渴望認識新事物,喜歡嘗試,根據這些特點,我採用分、折、塗等直觀形象的方式、方法實施教學。

三、教學法及手段

1、教學方式: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的作用,通過分、塗、折、說等手段及媒體輔助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而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學習方式:

新的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就是轉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活動一:分蘋果

1、讓每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2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

2、接著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得幾個?(一半)

這個一半還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討論,但是,“半個”能用什麼方式表示呢?讓學生髮揮想象,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並把自己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自然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同時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數學。)

(二)動手操作、構建新知

活動二:折圓

讓學生拿出圓通過對摺,折出完全相同的兩部分,建立1/2的表象,還使學生知道現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數學符號是1/2,利用1/2教學分數的寫法。先寫橫線表示平均分,再在橫線的下面寫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後在橫線的上面寫1表示取其中的一份。

(設計意圖:是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落實了新理念。)

活動三:塗一塗

出示一些彩色的圖形,讓學生塗出它的1/2。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塗一塗,進一步體會到1/2,不僅可以表示半個蘋果,還可以表示半片樹葉、半張紙、半件衣服等。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活動四:折喜歡的圖形

讓學生從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中折出自己喜歡的圖形的二分之一,同時與夥伴交流。鼓勵孩子進一步摺紙,探索出1/3、1/4、1/6、1/8、1/10、1/12等,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新分數的理解。最後得出:像1/2、1/3、1/4、1/5、1/10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並由孩子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學生明確了分數的概念後我指著其中的一個圖形(電腦出示)問:“看到了這幅圖,你都想到了什麼?(陰影部分表示1/3,在圖形中找到了另外2個1/3,一個1/3是1/3,2個1/3是幾?3個1/3就是這個圓。

(設計意圖:傳統的教材採取的是小碎步式的教學,在這我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給學生較大的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孩子通過動手操作理解教材例2~例5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三)、聯絡生活、拓展新知

練習設計力求作到重點突出,層次清楚,針對性強,並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我除了利用好書本的習題外,還精心設計了寫數()、塗色()、判斷(),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理解。最後為學生設計了一道拓展思維題,接著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根繩子,反覆對摺。通過反覆對摺得出: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所佔的就越少。為後面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奠定基礎。

(設計意圖:這樣既保證了全體的達標,又促進了個性的發展。)

(四)、歸納整理、評價總結

學生自己說一說你都學到了什麼?此環節這樣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歸納總結的能力。

國小說課稿 篇5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位置及意義

本課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國小資訊科技第二冊模組2“資訊科技和作業系統簡介”中的第4課《檔案和資料夾》中的教學內容。

檔案的移動和複製屬於資訊科技基礎知識中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學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檔案和資料夾的概念和新建資料夾的方法;通過學習檔案的移動和複製,能夠讓學生更加熟練的使用作業系統,對於今後學習各種應用軟體具有很大的幫助。

2、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很多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掌握,但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學前基礎差異較大。因此知識點本身並不是本節課的難點,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教學中應該更加關注基礎弱的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各自的發展。

3、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精神,結合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2、 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能夠正確、合理、靈活的應用;

3、 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檔案的移動和複製的方法(基於教材內容的特點)

(2)教學難點:理解移動與複製的區別,並靈活應用。(基於教學實踐)

第二部分——教學方法

1、教法運用

根據資訊科技學科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我主要

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並輔以討論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2、學法指導

學生在這節課之前,大多已經有了對檔案進行移動和複製操作的經驗,只是掌握的熟練程度不同。

因此課堂上主要採用學生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部分——媒體運用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教室的軟、硬體資源,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生動。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在教學目標和實際學情的指導下,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提出任務”“任務驅動、主動探究”“任務升級、鞏固拓展”“原理淺探,總結髮展”四個環節進行課堂教學。

(一) 情景創設,提出任務

創設一個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歸來帶回許多照片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自己提出分類整理照片的任務。

通過學生喜愛的卡通任務創設情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隨著學習任務的提出,學生也瞭解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主要目標。

(二) 任務驅動,主動探究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方法。

整理照片之前要給喜羊羊和美羊羊建立各自的資料夾,這是對上節課知識的簡單複習,由學生口述方法,師生共同操作完成。

1、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嘗試給照片分類,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對檔案的操作。

2、學生之間可以展開自由的交流。

在學生嘗試、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課堂的組織者,讓會的學生指導不會的學生,使全體同學都能夠掌握移動的方法。

3、交流結束之後,我將學生的操作進行總結,使學生髮現,照片01-07,使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完成了檔案的移動操作。並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學生沒有發現的方法(比如快捷鍵法或直接拖動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接下來的照片08-10是合影,用移動的方法無法實現這一要求,因此採用的是檔案的複製操作。

比較“移動”與“複製”的區別

在前面的操作中,我們有時用移動,有時卻要用複製,兩者究竟有何區別?就這一問題,師生及時的展開一次小談論。通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能夠形象的理解二者區別在於移動之後原資料夾中的檔案消失,而複製之後原檔案還在。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也是大部分學生實際應用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具體操作練習之後採用討論的方式,在師生交流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辨明移動與複製的區別,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提高綜合應用的能力。

至此,我們完成了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採用“學生指導學生”的形式,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學習、自主評價貫穿全過程,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幫助者,及時的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情況。

(三) 任務升級,鞏固拓展

在這一環節,順延前面的情境,向學生提出新的任務:羊村的村長爺爺計劃舉辦一次關於泉城濟南的旅遊宣傳活動,為此蒐集了各種型別的資料,有文字介紹、也有照片和視訊資料。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些資料分分類。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任務。組間開展競賽,比比誰的速度快。

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學困生的活動,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

請完成任務最快的小組展示成果並介紹經驗和技巧。

鞏固練習環節是學生掌握程度的最好反饋。我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了這組練習,使學生繼續鞏固檔案的移動與複製操作,但它不是上一環節的簡單重複,在任務設計中,有這樣幾個特點:

(1)檔案由單一的圖片拓展到圖片、文件、音訊、表格等各種常見型別,通過提供豐富的素材,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移動與複製可以應用於各種型別的檔案,擴大了技能的應用範圍;

(2)在檔案的排列順序上,“大明湖”的相關檔案是連續排列,而其他景點的檔案是分散出現的。目的在於在實踐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從來發現同時選中多個連續/不連續檔案的方法。通過這組練習,同時實現了知識的鞏固與拓展,提升了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

(四) 原理探源,總結展望

介紹剪貼簿的知識,從而瞭解移動和複製的基本原理。

學生談談收穫與感受,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回家整理自己電腦中的檔案。

說課小結

在教學設計上遵循由淺入深、雙向拓展的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本著“以學定教,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的,讓學生教學生,教師是學習的合作者,輔助者。

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重點關注學困生,使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大部分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使學生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提高能力。

請專家評委批評、指導。謝謝大家!

國小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綜合實踐活動——《縫沙包》。下面我從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縫沙包”是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是以操作為基礎的學習,是建立在操作基礎上的知識、技能、態度、方法、能力的綜合學科。在製作沙包的過程中學習一些基本的針法,並能夠運用學到的技法和教師的要求相結合,設計並縫製形狀各異的沙包。

二、學情分析:

《縫沙包》——這一內容雖安排在高年級,但對於部分學生只會穿針、引線、打結,如果縫製一個完整的沙包,讓學生自己進行縫製時可能還會遇到許多實際的困難。

三、目標確定

為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並初步掌握縫沙包的基本針法。

2、能力目標:培養興趣,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喜好設計、縫製不同的沙包。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縫沙包,培養學生不怕困難,敢於創新的精神。

並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沙包的縫製過程及讓學生從自己眼、手、腦協作勞動中體會手縫的樂趣。

難點:設計不同形狀的沙包以及縫製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勞動與技術專案的有效實施需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

(1)、實物投影儀;

(2)、方塊布、棉線、縫衣針、剪刀、米;

(4)、製作的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沙包);學生準備:方塊布、棉線、縫衣針、剪刀、米。

五、教學環節設計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激趣匯入,揭示課題——示範,瞭解縫製過程——突破難點,學生製作——總結評價——開展遊戲,課後延伸的思路展開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本節課通過沙包創設情境匯入,激情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沙包嗎?我又提出你們平時玩的沙包是從哪得到的?從而引出我的沙包是我親手縫製的。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縫沙包的熱情,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環節安排時間大約為1分多鐘。

(二)、瞭解縫製過程

縫製沙包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我先教學生三種縫法,讓學生基本掌握,在把縫沙包的過程需要注意的幾個事項一一講解,從穿針引線、將布塊正面朝裡,把正面完全充分的翻過來,在把怎麼裝沙包內部材料,給學生一一講清楚,以免孩子在製作過程中,弄的地面桌面都是米粒,最後封口讓學生注意要把毛邊縫合,這樣會使沙包更加美觀。瞭解縫製過程後,要和學生說明,並不是所有的沙包是方形的,播放一些課件,讓學生了解好多樣式的沙包。並且讓學生樹立自信,問學生你們有沒有信心比這些沙包做的更好,激發起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就讓同學們交流討論後,在強調縫前的安全注意事項,此環節安排時間大約為10分鐘。

(三)突破難點,學生製作

由於學生初次縫製沙包,要在短時間內掌握規範操作的全部技能,有效的途徑是教師進行指導操作。教師加強巡視,及時幫助學生髮現和解決問題。此環節20分鐘。

(四)、展示作品、評價總結

學習評價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學生製作告一段落後,請部分同學說說在製作沙包時的經驗或想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動腦思考,體味學習的真諦、成功的喜悅。本節課中在內容上既注重學生的操作結果的評價,更注重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驗的獲得、良好態度和習慣的養成和創造性思維的顯現。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成。此環節安排時間大約為8分鐘 。

(五)、開展遊戲,課後延伸

為了讓學生享受到自己勞動成果帶來的歡樂,我安排同組學生利用親手縫製的沙包在一起玩換沙包遊戲。在完成以上任務後,要求學生用課餘時間,能夠利用本節課所學方法,多加練習,回家後縫出漂亮的沙包,用自己縫的沙包去調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怎麼樣玩沙包的。為下節課我們繼續上玩沙包有學問起到了鋪墊,此環節安排時間大約為1分鐘。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淺見,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國小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軍犬黑子》的第二課時,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理解生詞、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劃分段落層次的基礎上,主要從教材結構、教學目標、學情、教學過程四方面來做具體闡述。

第一方面——教材結構

《軍犬黑子》是教科版國小五年級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開篇,學好本篇課文對於以後學習關於人與動物之間情感的文章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本節課教學重難點是理解黑子的內心情感變化,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重難點之所以這樣設定的原因在於,學生只有走近黑子的內心世界,瞭解黑子內心情感的變化,才能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方面——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描寫黑子神態和動作的句子,準確地找出描寫黑子內心情感變化的詞語。

設計理由:黑子內心情感的變化是全文的寫作線索,黑子的情感變化是通過對黑子神態和動作的描寫體現出來,做好這道題是分析這篇課文的基礎,只有把基礎打好,才能更透徹地分析這課文。

2、技能目標:學會準確地使用動詞。

設計理由:本單元講的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通過本單元的文章表達作者對動物的喜愛,對生命的讚美。這篇文章是主體課文,是為學習本單元后面的文章作鋪墊,學生只有學會準確地使用動詞,才能幫助他在學習其它幾篇文章的時候更容易抓住課文的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愛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設計理由:課文通過馴導員一而再、再三欺騙黑子的行為,向我們表達了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動物,也是有感情的,有尊嚴的,希望學生在生活中能善待動物,善待生命。

第三方面——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敘事性很強的文章,這類文章在國小語文課本中是最常見的,學生對這類文章比較熟悉,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和劃分層次方面做得比較好,給學生一篇文章,他們能很快概括出主要內容,並且能準確劃分出段落層次。但是在把握人物神態、動作和內心變化這方面,學生則較差。所以在本課時教學中,尋找黑子神態、動作和內心變化的詞語對學生來說較難。

第四方面——教學過程

本課時我一共設計四個環節。

一、字詞檢測

設計目的:鞏固第一課時的字詞知識。

二、展示彙報

(一)、展示預習成果

1、畫出描寫馴導員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並練習模仿馴導員說話的語氣。

設計目的:找出描寫馴導員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是為了讓學生明確馴導員對黑子的態度;模仿馴導員說話的語氣是為了讓學生體會馴導員的強硬堅決的態度。

2、畫出描寫黑子神態和動作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黑子內心有什麼變化,標記出表現黑子內心變化的詞語。

設計目的:找出描寫黑子神態和動作的句子,是為了體會黑子被馴導員否定之後神態和動作的變化;標記表示黑子內心情感變化的詞語是為了把握黑子內心情感變化,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善待動物,善待生命。在這道題中我又加入了一個動詞訓練,幫助學生學會準確使用動詞。

(二)、展示口語能力

1、聽了這個故事,作者陷入沉思,他會想些什麼? 設計目的:設定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出文章的中心句“哪怕是條狗,也是有尊嚴的。”讓學生深入發掘這句話的內涵,發散學生思維,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

2、你想對黑子或馴導員說些什麼?

設計目的:學習了這篇文章,學生對於馴導員的行為和黑子的內心變化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學生一定想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設定這道題就是建立了一個展示學生內心感受的平臺。

(三)、展示習作能力

展開想象,你認為“黑子”去了哪裡?請你續寫課文。

設計目的: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篇文章的結尾留給我們一個思考想象的空間,練習續寫不僅能鍛鍊學生想象和寫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習作心得。

三、總結反饋

1、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目的: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運用簡短的語言概括總結自己本節課所學會的知識;逐漸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預習時的疑難解決了嗎?你還有哪些疑惑?

設計目的: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會激勵他們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

3、 你認為老師上課過程中還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進的地方?

設計目的:鍛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督促教師積極改進自己的課 堂教學方法。

四、當堂檢測

本環節我設計了三道題:第一題是“被”字句練習,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複習基礎句式的轉換,鞏固基礎知識;第二題是填寫標點符號,設計這道題是為了學生準確運用引號和歎號,把握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第三題是複習課文內容,設計這道題為了鞏固本篇課文的寫作線索。

本節課中的四個教學環節中,學生的課堂活動主要以小組討論和朗讀感悟為主;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以教師創設情境和評價激勵學生。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在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曲線式的板書,設計這樣一個板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清寫作脈絡,便於學生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