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從拒絕開始

才智咖 人氣:3.22W

各式各樣的被拒絕,是營銷人員隨時隨地都會碰到的窘境,但其實,銷售就是從拒絕開始啊!

銷售從拒絕開始

“銷售就是從拒絕開始!”

“銷售就要發揮死不要臉的精神、越挫越勇!”

……

甚至在一些銷售管理層中,類似的觀點也並不少見。

可是,除了一些特殊職業,其他行業似乎很少有這樣的要求。難道銷售屬於特殊職業?

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銷售想賣東西,客戶不想掏錢。於是銷售就需要堅忍不拔地讓客戶買東西,客戶則需要堅持不懈地提出各種理由拒絕。

客戶的這些理由,都可以定義為“異議”。比如:

我們需要請示一下領導。(其實根本不需要)

你的價格太貴了,我們買不起。(其實他們很有錢)

………

銷售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將梳子賣給和尚,或者別人剛買了帕薩特,他卻想賣給人家賓士!前者是因為和尚沒有梳頭的“痛苦”,後者是因為買了帕薩特的,需要“代步”的痛苦不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型別的異議,我們一一剖析。

延遲型異議:“我們還要再商量商量”

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你覺得專案差不多了,可以向客戶要單子了。但簽約要求一提出,客戶往往給你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比如:我和同事商量一下、再等等、領導最近很忙,沒時間審批……

這樣的異議叫做“延遲型”異議,就是客戶沒有提出明確的不購買理由,但是也沒有立刻答應購買。

為什麼會有“延遲”?

一是在決定“買不買“的階段中,客戶的痛苦還不夠大。

二是在“是否買你的”這個階段上出現延遲,這就是利益問題了。

而客戶之所以“延遲”,最大的可能是銷售人員根本沒把利益交代清楚:

(1)只說產品的優勢,而沒有談及客戶利益。利益是針對當前客戶具體問題的,不是產品固有的。你的膝上型電腦最大的優勢是結實,可是客戶從來不帶電腦出門,這個優勢就沒有意義。

(2)證明利益的證據不足。他們的決策模式往往依賴於大量的證據和對證據的詳細分析,這些證據和分析則需要你來提供。

(3)利益沒有量化,對客戶的刺激不足。如果你只是談了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之類的口水話,客戶就沒感覺。如果你能具體地說出節省幾個人力、節約多少資金、少出多少錯誤等,對客戶的刺激就會大得多。

(4)違背了當前客戶角色的“個人的贏”:他根本沒打算買你的東西,但是故意做出“延遲”的假象。

這個問題,我們後面詳細分析。

如何應對“延遲”

不要對抗,而是表現出對客戶延遲的理解。

重複一下給客戶帶來的利益。針對前期討論過的每個需求,逐一說明解決後給客戶帶來的利益。每提及一次利益,客戶的慾望就會增加一分。

增加一個未提及的利益。比如,你可以讓客戶加入樣板客戶計劃。所有的購買決策都帶有很大的衝動成分。突然增加一個利益,往往會刺激客戶快速決策。

如果以上都沒用,那就不是延遲,而是真正的異議了。

價格與價值異議:產品再好,與我何干?

曾聽一位銷售管理者講:“客戶的異議就是銷售機會。客戶拒絕你時,就問他:‘哪個地方不滿意?’他說出什麼地方不滿意時,就是銷售真正開始之時。因為你可以通過消除這種不滿意,從而交易成功。”

是不是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這是謊言。

先設想一種場景:一個銷售人員,在向顧客介紹一臺膝上型電腦時,他這樣說:“這臺電腦重1.5公斤、螢幕尺寸13英寸,硬碟600G、記憶體8個G,電池待電時間6小時,價格8000元。”

大部分人會回答:“太貴了,能便宜點吧?”

這叫做價格異議——客戶通過反駁你的價格來表示異議。

後來,銷售人員改進了說法:“這臺電腦重1.5公斤,輕巧方便。螢幕大小13英寸、看得很清楚。硬碟600G,容量非常大。電池待電時間6小時,足夠你在飛機上看兩部電影。”

作為顧客,你是不是有可能這樣說:“我又不揹著它滿世界跑,輕點重點無所謂。硬碟600G絕對不大,我哥們的一千多個G呢。待電時間雖然有6小時,但是過段時間就不行了,連半個小時都堅持不住。而且我從不坐飛機。”這叫價值異議,也就是說客戶通過反駁你的觀點來表示異議。

注意,這兩個場景中,銷售人員說的話是有原則區別的,前者是在講產品的功能,後者是在講由功能延伸出來的優勢,比如:1.5公斤,所以輕巧方便。

銷售大師雷克漢姆帶領的團隊曾經就此問題做過大量的測試,結果證明,功能與價格異議之間、優勢與價值異議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基本上可以這樣說:你談功能,客戶就選擇用價格對抗;你談優勢,客戶就選擇用反駁對抗,一句話,怎麼彆扭怎麼來!

他的實驗揭示了另一個可怕的事實:異議這東西,大部分情況下根本就是銷售員自找的。

這就是很多銷售還在苦苦修煉的“逗自己玩”。

上述兩種場景中,客戶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反應呢?這涉及到了一個銷售中的重要概念:連結。所謂連結,是指產品功能和客戶問題之間的連線關係。而以上兩種情況的產生大都是銷售沒有主動建立連結。

對於複雜產品和方案,客戶往往搞不懂你的功能和他的問題之間是什麼關係。也就搞不清給他帶來的.利益了。比如汽車中的ESP功能的作用就是,當駕駛員操縱汽車超過極限值後電腦自動介入修正駕駛。這樣說,沒幾個人能理解。不理解給自己帶來的利益,自然沒法定義價值,但是他們知道要為此多花一萬多塊錢,當然要和你講價了。

不主動建立連結,往往因為前期沒有認真瞭解客戶的需求。總以為自己把功能和特點說清楚了,客戶自己會建立連結,豈不知,複雜銷售中客戶根本沒這個能力。

無論功能還是優勢,都是銷售人員自己的,而不是客戶要的;客戶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由此帶來的利益。

多談利益,少談功能,這類異議便迎刃而解。銷售技巧中最常用的FAB和EQPA等方法就是專門針對這種異議的解決方案。

反論:你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假設你發現客戶需要降低庫存,客戶也意識到了,而你恰巧是做庫存管理軟體的!

你心中竊喜,立馬掏出產品來,對客戶道:“我的產品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有最低庫存、最高庫存控制,能幫你有效把庫存降低下來。”

客戶卻道:“我們庫存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倉儲部門員工的責任心不強,如果他們的責任心提高不上去,這事還是解決不了。”

死了吧?你還能怎麼辦?總不能去教育或者解僱他們倉儲部的人吧?這種毒辣的異議,在銷售中叫做“反論”:客戶提出一個你解決不了的問題。

生意越複雜,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的對應關係往往會越差。

比如,你說培訓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是培訓本身就能提高管理水平嗎?顯然不可能。

但是站在客戶的角度又認為銷售提供的對策必須解決所有的問題:我都出錢了,你憑什麼不能徹底解決我的問題?

問題往往有許多因素造成,銷售人員的產品和方案又只能解決其中一部分,而客戶又有個臭毛病:他總是注意到你的產品沒有解決的方面,而不是已經解決的方面。而且還總是揪著這些不能解決的地方不放,最終把銷售“憋死”。

這事怎麼處理呢?前面我們談了問題與痛苦,其實痛苦還可以再進行細分成三種情況。

雷克漢姆把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合併叫做隱含需求(不是痛苦)階段,第三階段,叫做明確需求階段。之所以出現反論,原因在於,銷售人員談對策的時機不對。只有把客戶由隱含需求階段引導到明確需求階段,反論才不會出現。

發現了沒有?無論是價格異議、價值異議還是反論,往往來源於同一種銷售行為:銷售人員過早從兜裡掏出了產品。這個“早”是指在沒有了解清楚客戶需求就開始談了。你太急著賣了,所以客戶就不急著買了。

爭端:“死”了都不自知

什麼是“爭端”?

“爭端”這個概念是米勒黑曼公司提出的,他們把爭端分為六種型別:

猶豫:客戶正在尋找,還沒發現自己個人的贏在這次生意中如何實現。

疑問:你是否能滿足客戶個人的贏,客戶還不清楚。

重複反對意見:客戶覺得你現在沒法滿足我的個人利益,但是還抱有希望,不斷地提醒你。

不做承諾:客戶對你徹底不抱希望了。

爭論:客戶準備把你趕走了。

牴觸:客戶覺得有你沒我,有我沒你。

這六類中,前三類屬於還有希望解決,後三類基本就沒戲了。

“你的產品用起來非常不舒服,很不習慣,我們沒法買。”

“你沒有我們這個行業的客戶案例,我們不能買。”

“我是真想推薦你們,可是我們領導就是不同意。”

……

很多銷售人員碰到類似的事情總是會設法解決客戶提出的問題。客戶說價格高,就降價;客戶說領導不同意,就搞領導;客戶說用不著,就努力介紹功能!

豈不知,這時銷售已經中槍陣亡了,至少也是重傷等死。

這類異議我們管它叫“爭端”。“爭端”和“異議”有一個本質的區別:“異議”是關於產品、服務等內容的。看得見,摸得著。你可以想辦法處理(雖然用不著處理),但是爭端,你幾乎沒有辦法克服。

產生“爭端”的原因只有一個:客戶沒有感覺到買你的產品對他個人有什麼好處,甚至感覺到了對他個人的壞處。

注意:這裡有兩個關鍵詞——感覺、個人。

所謂銷售就是給客戶一個好的結果,並使採購中的每個人都受益。所謂結果就是客戶要買什麼,比如買個汽車是代步、買套軟體是為了管理。所謂收益,也叫“個人的贏”,是客戶某個角色為什麼買。比如,買汽車是為了找到成功人士的感覺,是很個人化的東西。

而所謂爭端,通俗地說就是你的產品或方案損害了他的個人利益,沒讓他感覺到個人的贏,所以他想玩命地乾死你。

又因爭端源於感覺,很難抓住具體的東西,他覺得不爽、隨便找個理由就拒絕了你,所以這時候處理“理由”是沒有意義的。

TAGS: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