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孕期間該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才智咖 人氣:9.36K

孕育一個健康、活潑的寶寶又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作為女性,自然要經歷一個從懷孕、妊娠到生產、哺育的全過程。當然,未來寶寶的健康與媽媽的孕前、孕後的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微妙關係。因此,從備孕那一刻起,未來的準媽媽就要在心理上做好相應的準備。

備孕期間該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恐懼:害怕分娩生產時的疼痛

分娩時的疼痛只是暫時的,只要與醫生密切配合,就會減輕痛苦,順利分娩。

恐懼:擔心自己沒能力帶好孩子

誰也無法做到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而從孩子的立場來看,那種能夠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母親才是好母親。通過瀏覽雜誌書籍可以補充養育知識,另外,你可以登陸一些比較火熱的專業親子網站與有經驗的媽媽進行交流。

大齡女性應儘早消滅心理壓力

現在,女性生育的年齡大大推遲,不少女性成了“大齡產婦”,有的甚至成為“高齡產婦”。在醫學上,年齡大於等於35歲的女人被定義為“高齡產婦”,是分娩中需要多加註意的高危人群。因而,很多大齡女性會承擔更多的.心理壓力。

疑慮:以我的年齡是否可以順利度過孕期?

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一個健康的大齡準媽媽,除了在染色體基因變異方面發生的可能性會高一些外,其他各方面的狀況都和其他年齡段的準媽媽沒有太大的差異。而且,大齡準媽媽順利進行自然分娩的成功率也在不斷增加。

疑慮:大齡產婦生出的孩子會不會健康?

只要在孕前做一份充實的備孕計劃,做好孕前檢查,避免做不利於胎兒發育的事情,大齡女性和普通女性一樣可以生個健康、活潑的孩子。

職場女性要克服造人恐慌心理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很多職場女性面對激烈的競爭而不得不推遲“造人計劃”。當想要孩子時,生孩子的壓力和工作的壓力常常令職場女性精神緊張,甚至不少白領女性懷疑自己得了“不孕症”而打聽求子的祕方。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由於職場女性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的情緒中,出現了內分泌失調和月經紊亂的狀況,於是嚴重影響了女性的正常排卵,大大降低了受孕的概率。因此,職場女性備孕更需要緩解工作壓力,釋放緊張的情緒,讓自己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好孕。

心理健康標準

1、智力標準。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準: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係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心靈健康

上面所舉催眠在醫療上的各種應用,讀者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催眠能做的,都有其它方法可行。催眠本身並不具治療效果,其功用乃是使人在催眠狀態下,更容易接受治療,達到節省時間的效果而已。故催眠療法應視為輔助療法,不宜過度期待其功能,更不可給予神祕魔術性的外衣,誇大其功能。在民眾高度好奇心的驅使下,催眠秀確實吸引了不少觀眾,因此從倫理的立場,催眠秀應嚴守界限,不可越界涉及醫療問題。

催眠中利用年齡退化法,以瞭解病人精神障礙與其兒童期之心理創傷之關係,並進而紓解其情緒,改善症狀,乃精神科的治療方法之一。但必需謹慎處理在此狀態下所獲得的資料。因在催眠下,病人所陳述的故事不一定真實可靠,有時故事內容只是病人的幻想或隨意編造的。催眠狀態下所獲資料僅供治療者參考,以配合運用於治療,而不是做為事實認定的證據,這一點必需嚴守。至於有人因相信有前世,而利用年齡退化法建立所謂前世療法的做法,從生命科學的立場來看,只不過是披著假科學外衣一種新世代運動,無法通過科學的檢驗。

心靈的健康是要長期努力,方能逐漸發展建立,千萬不可期待藉催眠像變魔術般,快速達成。在這個社會動盪,不確定感瀰漫的世代,披上假科學外衣的宗教、學說或活動很容易吸引人的興趣。前世今生、腦內革命等似是而非的書轟動暢銷,正說明快餐文化下現代人心靈的乾渴。因此,如何使我們的同胞,以一步一腳印的態度看待事務,達到心理健康,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