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才智咖 人氣:1.15W

隨著社會的進步,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也更科學,從孕期開始就注重營養。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們吃好的穿好的,甚至出現了很多小神童,十幾歲上大學,但是都半途輟學或學後平平。這是因為大家只重視了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家長更應從哪些方面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一、 愛與適當的愛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充足的愛。“愛”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如溫暖、關懷、寬容、安慰、鼓勵、獎賞、讚揚、信任、支援等。父母對幼兒的愛是心理健康中最寶貴的營養素。只有沐浴在愛的甘林下的幼兒才會有安全感,才能適應各種環境,學會與別人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然而,獨生子女的增多讓很多爺爺奶奶對孩子有了過多的“愛”。由於嬌慣,讓孩子養成任性、依賴、自私的壞習慣。時下流行賞識教育,有的父母走向了極端,“嚴師出高徒”這句話已毫無意義,一味的誇獎致使孩子耐挫能力減弱。所以,適當的愛才能讓孩子有充足的自信。

二、環境改變人生

現在住在高樓大廈中,門挨門住的近了,話少了心遠了,也沒有象祖輩們一樣兄長們的嬉鬧了。大家應帶孩子走出去,尋找夥伴度過快樂童年。學習“孟母三遷”的精神,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學習生活環境,與人交流,融入社會。

三、溝通最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很多家長想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但無意中流露出的傳統角色,會在與孩子進行溝通中造成障礙。比如有的家長以“指揮者”自居,他們在與孩子交談時總是帶有命令的口氣;有些父母則像個“說教者”,喜歡嘮叨,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有些家長覺得自己比孩子聰明,在孩子面前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這樣的態度也容易讓孩子反感;有些父母則是批評者,他們的言語中常帶有嘲笑、諷刺,或給孩子貼標籤。試想,如果父母都用以上態度與孩子交談,怎麼可能得到很好的溝通效果?

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呢?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觀察、瞭解孩子,知道他們的行為目的、情感願望。

2.尊重、理解孩子,孩子向你敞開心扉,傾訴其傷心、憤怒、害怕、困惑或痛苦時,一定要表達你的同情和理解。即使你對其某些做法和想法持否定態度,也不要馬上加以否定、教訓。要謹記你現在的態度決定孩子下一次是否還向你表露心聲。

3.父母也要向孩子敞開心扉,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和信賴,讓孩子覺得你更親近。比如當孩子問:“爸爸,你為什麼不高興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你應該考慮一下是否談一談、談多少、怎麼談。如果你搪塞地說“沒什麼,很好”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很隨便地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這就意味著父母不讓孩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後也就沒有理由抱怨孩子不關心父母。

4.養成與孩子交流的習慣,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家長就有意識地培養與孩子間的一種和諧的交流關係,那麼親子交流的大門就會敞開。反之,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這扇大門就有可能永遠關閉。

5.傾聽孩子的訴說,孩子從小就視父母為崇拜信服的物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懂得越來越多,可是這還不能滿足家長的期望,家長總覺得孩子成長得慢,或者不如鄰居家的孩子,總是希望從孩子那裡聽到比其他孩子出色的話語,對一些很簡單的問題或者大人認為違反常識的問題不屑一顧,尤其對孩子的煩惱不給予分析,孩子困惑的時候不能得到父母的及時幫助,消極心理得不到化解,就會爆發。實際上有時孩子就是需要發洩一下,並不需要父母的教訓和忠告,把心裡話說出來就痛快了。

6.虛心向孩子學習、學會向孩子道歉,家長希望孩子超過自己,就不能總用自己的思維去約束孩子。當大人犯錯誤的時候,如果能對孩子說聲“對不起,我錯怪你了”,孩子會非常感動的。如果家長老是放不下架子,覺得自己是大人,孩子反而更瞧不起你,當孩子有錯誤的時候也會像大人一樣堅持不放的。注意溝通的具體方法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認為只要父母說的話孩子聽了,就是溝通。父母由於他們成長時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6句話:第一句是“快點兒,要不上學就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兒,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著點兒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學習”,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兒”,第六句是“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別急著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地說,作為孩子自然而然地會感到厭煩。

和孩子溝通時,家長應該注意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說,比如“你有什麼看法呢”,這種提問方式能使談話繼續,從而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比如將“你就這麼不愛學習嗎”改成“你覺得在學習上哪個地方最讓你困惑”會更好一些。

另外,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做到具體,避免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用這樣的語言對現在孩子進行教育是無效的,因為這種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還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問題,從而促進溝通的效果,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家長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從自己的位置來估計孩子的想法和情感,動不動就跟孩子說“我像你這麼大時怎樣怎樣”、“我要是你就不會如何如何”,這樣只會讓他們覺得厭煩。

在與孩子的溝通上,家長可以採取多元化的溝通渠道,如孩子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循循善誘;孩子過生日,可在生日蛋糕上插一面小旗,寫著“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

總之,在教育孩子上,一定要把平等、溝通、關愛融合在一起,不光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從而培養出健康、優秀的孩子。

TAGS: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