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才智咖 人氣:1.92W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青年學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問題,並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不願意恪守“老一套”,不願意聽“老生常談”,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過程中,僅以為“授業”,“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於是一概地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道、授業、解惑,惟此而已,對那些“不違章守法”實際上是欲脫離自己設計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不規矩”。的確,由於中學生閱歷短淺、思想混亂,有些行為讓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為師者單以次為憑,不尊重學生,挖苦諷刺或懲罰。這樣,就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社會情況出現障礙,學生中膽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們,無論教育者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學生中膽小的雖不言語或直接反抗,但消極的反抗是明顯不過的了。

學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傾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則會使學生覺得非常寂寞,逐漸產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出現順從教育者為“優”,反之則認為“差”的現象,這實際上是把教育和權力以及力量結緣。

中學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驚歎的,但教育者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可能對此感到不安和無法容忍,還企圖把自己的固定觀念強加給學生,所以必然會形成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這種差距,從而造成學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種只根據自己的經驗而不能適應社會多樣化的老師,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樣化社會中的學生的心理的。這是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校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裡學到的,而是最初從爸爸媽媽那裡學來的,現在許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餘忙於喝酒、賭博,或忙於發財致富,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採取嬌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即使對小孩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於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 性格等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置之不理。其結果是,中學生階段不少學生對家長採取的能騙就騙、能瞞就瞞,結果當然受害的是學生,心靈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會環境的汙染。

由於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不斷失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並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青少年學生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其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學生蛻變的場所,如青少年學生是電子遊戲廳裡實際消費的主體,尤為嚴重是社會上的一些公共影視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凶殺、淫穢等影視片,不少青少年學生中毒以後,便開始行凶、打架、尋求刺激,屢禁不止的黃色書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