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

才智咖 人氣:2.8W

 大學生心理健康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

總的說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重要是由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各種壓力直接造成的。由於大學生的文化層次較高,社會對其期望、要求也較高,大學生自我關注和人生目標的定位也較高,因此,他們所面臨的心理壓力自然要比一般的社會成員要大得多,其壓力源也廣得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環境因素

(1)社會競爭的壓力。

隨著我國社會的變遷,各項改革的深入發展,競爭在人才培養和就業制度上的引進等,使高校大學生面臨著各種競爭的壓力。如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期,大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轉向人才市場雙向選擇,這種畢業分配製度的重大變化,會使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優越感受到強烈衝擊,加之我國許多機構單位正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社會的下崗失業人數逐年增多,以及社會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風等,等,均使大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原有的優越感、美好的理想在為我的利益法則面前遭到拒絕,自負和浮躁受到競爭法則的輕視,這種失落感極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2)資訊矛盾引起的認知問題。

大學生正值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時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可塑性強。隨著網路資訊時代的到來,各方面資訊紛繁複雜,良莠共存,而大學生由於思想不成熟,缺乏經驗,智力支援不足,導致對資訊的加工處理能力不強,使理論與現實產生激烈的矛盾衝突,這些矛盾和衝突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或問題。

 2.學校環境因素

(1)生活環境的壓力。

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促使整個人心理髮生變化的基礎。從中學到大學,令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換了一個環境,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但由於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往往會因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過不慣集體生活、孤獨寂寞而感到壓抑和焦慮。

 (2)學習環境的壓力。

許多同學考入大學後,會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這種心理失落首先是因為競爭對手變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學裡,多數過去的“尖子”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學裡,競爭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學習成績,眼界學識、文體特長、社交能力、組織才幹等都成了比較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對自己進行整體否定。其次,表現為學習方式、方法的變化。中學時,大部分學生習慣於老師詳細講解和具體輔導,自學能力較差,依賴性強。而在大學,同學們獲取知識的手段,除了聽課,從老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外,自學佔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學生不僅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學習自覺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而且還要學會研究性學習,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加之大學的考試方法比較靈活等,這些變化往往使那些死記硬背、墨守成規、缺乏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大學生遇到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3)個人情感的壓力。

目前,我國大學生正值青年中期,對性的問題比較敏感。他們渴望與異性交朋友,渴望得到異性的友誼甚至愛情。但由於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滯後之間的矛盾往往導致需要愛與理解愛之間的偏差。一方面,大學生生理成熟使人萌發性意識,產生需要愛情的慾望,但道德、紀律和法律又限制著這種慾望,於是在需求與滿足之間出現了尖銳的矛盾和衝突,失去心理平衡。另一方面,由於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相對不穩,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因而出現了諸如三角戀、單相思、失戀、脅迫戀愛以及性心理異常等現象,這些來自情感的壓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緩解和調適,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嚴重的會導致精神類疾病。

 (4)人際關係壓力

大學校園屬人群密集型場所,因此,大學生同樣面臨著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個大學裡的同學由於來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不盡相同,其個性、習慣的差異更顯突出,學生容易發生人際關係方面的摩擦與衝突,並無力自行妥善解決,導致交往受阻。也有一些大學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為找不到真正知己而苦惱,出現不同程度的人際關係焦慮。

3.家庭環境因素

(1)父母期望值的壓力。

當今社會,家長的望子成龍心態普遍存在。為了子女的升學,諸如考大學、考研究生或出國留學等,許多家長都是煞費苦心,不惜一切代價。這樣一種來自父母的強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為大學生們勤奮學習的動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適得其反,成為大學生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

 (2)經濟困難的壓力。

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於城鄉差別以及社會分配不公而產生的收入懸殊問題在高校學生中也表現出來。就高校的貧困生而言,儘管誰也不願插上“貧困生”的標籤,但他們無法逃避的現實卻是:在生活條件方面,從吃穿乃至言行舉止都與大城市來的學生有很大的反差,他們除了參與學業競爭外,還得承受因高額的學費和生活開支而帶來的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少貧困學生在學習之餘不得不靠勤工儉學來維持學習和生活,因此,他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明顯地超過了其他同學,極易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4.自身缺陷因素

有少數大學生因為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在長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為身體素質不好,患有疾病,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因為自身的個性缺陷,如性格內向、心胸狹窄、孤僻封閉、急躁衝動、固執多疑等。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嚴重心理負荷,這樣惡性迴圈,其心理承受力將越來越差。

大學生心理健康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說,迄今為止關於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準,一是經驗標準,即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研究者憑藉自己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準,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準,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準,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四是自身行為標準,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準。

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準?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準,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也說明,對多數學生群體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在於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

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衝突是非常正常的。許多發展性問題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整體協調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標準,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係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準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

從心理結構的幾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規律地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否則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從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看,每個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發展性,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其症狀隨著發展而自行消失。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大學生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學的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

 1.能保持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會珍惜學習機會,求知慾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夠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並從學習中體驗到滿足與快樂。

 2.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心胸開闊,從容樂觀,熱愛生活,樂於進取。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積極情緒總是多於消極情緒。具有理智感、責任感、幽默感,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急而不躁,喜而不狂,憂而不絕,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持續穩定地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的心境。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隨遇而安,積極尋找事業的樂趣,發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經受住各種挫折和磨練。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學習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敢想、敢說、敢幹,勇於開拓進取,在意志行動中有主見,有恆心,專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所動。經常的盲目性和軟、懶、散狀態,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現。

 4.人際關係和諧,樂於交往。

人際關係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熱愛生活,樂於交友,善於與人相處,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長,能正確處理互助和競爭的關係,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於助人,有較強的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體所悅納和認同。相反,疑心重重、妒賢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賞、與集體格格不入的人,均屬於不健康心理。

 5.正確的自我意識。

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 、評價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既不是自視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輕自賤、妄自菲薄。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在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有良好的基本滿意的態度,存在著一種健康有益的差距。他們善於從客觀環境中吸取有價值的資訊以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並恰當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6.適度的行為反應。

適度的行為反應是指個體對外界環境和事物的反應既不過敏,亦不遲鈍。在人的生命發展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在認識、情感、言行、舉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處的年齡段的要求,他們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勤學好問,能創造性地處理問題。過於老成、過於幼稚、過於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7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有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心理健康的學生所思、所說、所做是協同一致的,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無雙重人格,不為私慾背棄信念和良心,不搞陰奉陽違、口是心非。

8.積極的社會適應力。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思想 、信念、目標和行為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 為社會所接納。一旦發現自己的願望、需要與社會的希望和需要發生矛盾和衝突時,能迅速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和態度,以謀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或與之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