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才智咖 人氣:1.24W

教師是培育祖國花朵的好園丁,他們通常會面臨比我們更多的工作壓力。據說,教師群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為什麼這樣說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們是怎麼解釋的吧!

教師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教師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1

教師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過大的工作壓力使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據國外調查表明,教師的工作壓力大於其他行業,香港也將教師職業的工作壓力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警察。中國大陸社會治安良好,教師的工作壓力有可能位居警察之上。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工作狀態不僅存在於上班的8小時,還可能延續到一整天。長時間處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勢必導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狀態不佳。久而久之會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學認為:適度的工作壓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虛和鬱悶,令人振奮,給人奮發向上的動力,有利於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相反,過度的工作壓力會給人帶來苦惱、煩悶,使人感到焦慮、心悸和沮喪,使人產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調反應,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可見,教師過大的工作壓力是是導致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過多過高的教師角色期望使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教師的工作物件決定了教師的工作牽連著千家萬戶乃至整個社會的心,成千上萬雙眼睛都在盯著教師的一舉一動。作為教師,上對國家、社會、學校和所有學生的家庭負責,下對幾十上百名學生負責。總是要把各種不同的角色期望掛在心中。不同的主體對教師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對教師的工作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乃至相互衝突之處。國家和社會期望教師充當知識的傳播者、集體的領導者、模範公民等角色;家長和學生期望教師是知識博大精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學者型教授型人才;而學校總是期望它的教師是出色的紀律維護者,業績突出的教育者,遵紀守法、指到哪裡打到哪裡的好員工。眾多的角色期望綜合在一起,無疑是要求教師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而教師畢竟是一個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現實中人,扮演的角色不可能同時達到眾多的期望值。稍有一些方面的角色扮演不如意就會換來眾多的批評、指責。如果教師的責任心過重,就會整日憂心忡忡,生怕某一方面的角色扮演失誤,換來責罵。過重的心理負擔會導致教師的心理失衡,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過完美的自我期望難以如願使教師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教師作為知識和道德的化身,常潛意識地把完美作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工作中,教師總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作得盡善盡美,樣樣都不比別人差,並且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績。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條件限制。現實中,個人的個性、能力、特長和機遇各不相同,而這些自身條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工作成績。特別是教師職業,業績並不一定能從教師自身的學歷、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中直接反應出來,而要從學生方面間接地反映。所以,成績和付出的勞動並不總是成正比。這就使得教師如果覺得成績不夠理想而加倍地努力工作,但是努力的結果不一定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所以,教師如果不能理性地分析失誤,把原因都歸結到自己身上來,就會內疚、自責,甚至感到悲觀厭世,帶來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不夠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國教師評價主要採用終結式的評價方式,並且把評價結果與獎懲相結合。即:不注重過程,而只看重最終結果。從而,只評價到了教師在學生學習成績方面所做的工作,忽略了其他眾多方面的工作,如教師改變學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師在學習成績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這就使教師對評價方式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另一方面,這種評價方式的公平性也有待進一步改善。教師的業績只從學生的考試中反映出來,忽視了班級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所導致的學習成績差異。即使是原來基礎相同的兩個學生,也會由於他們的遺傳因素、家庭環境以及家長的重視程度的不同,導致他們的成績出現較大差異。無視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而單獨把學生的一次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依據,顯然對教師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師如不能接受這種評價方式,評價的結果就會對教師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

相關閱讀:

幼兒教師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

一、加強平等溝通、交流

女性的思維決定了她們情感的細膩,在工作中,管理者應善於發現她們情緒的細微變化,用平等信任的態度及時交流溝通,瞭解問題發生的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給予人文的關懷和問候,使教師們感到溫暖、親切。

二、提供自我發展的機會

人的需求各有不同,物質需求、精神需求,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管理者應善於觀察教師的需求,充分利用老師們各自具備的長處,將她們放在適當的位置,進行適當的工作,及時提供學習、鍛鍊的機會。

幫助她們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做到人盡其才,調動工作積極性。讓老師們感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從中得到滿足感。

三、重視教師間的人際關係

幼兒園的工作關係裡包含了以下人際關係:上下級、同事、師生、家園等,這就需要大家相互尊敬、相互支援和合作,凡事從大局出發,從積極的一面去考慮問題。

教師們在一個相互學習、研討的共同體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些關係的和諧使教師們在工作中心平氣和,充滿安全感。

四、加強心理健康的防護

幼兒教師工作的繁重,周圍世界的誘惑容易是老師們迷失方向,從而心理失衡,幼兒園可及時開展心理知識講座,鼓勵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開設心理諮詢,發現教師心理問題應多交流溝通,及時加以疏導。

教師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2

1. 不能迴避的慘案

最近一直熱度不減的吳謝宇弒母案,給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吳謝宇作為北大學子的身份,以及整個案件的匪夷所思,使其作案動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吳謝宇的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這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加沉重的思考。極端個案的背後是更多沒有浮出水面的失敗的家庭教育,他們距離那個極端的點可能很遠,也可能很近。

為何一名職業為教師的母親竟然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子?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個巧合罷了。哪種職業的父母都可能出現失敗的家庭教育,都可能出現不孝之子。

事實究竟如何呢?

2. 一張PPT引發的爭執

不久前,網上曾出現一張PPT(上圖),作者據說是北大教授徐凱文。

圖表顯示,在出現自殺危機的大學生中,父母職業為教師的高居榜首。

在這29名父母為教師的大學生中,有27人的父母為中國小教師。該資料曾經引發熱議。

有人感嘆,這是教師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由於該資料來源於他人轉述,筆者沒有找到徐凱文字人對此資料的直接解釋和說明。難以確定圖中所示資料為具體人數,還是比率。

如果只是在危機干預中總結出的具體人數,雖然也能說明一定問題,但是在科學性和嚴謹性上略顯不足。

那麼有沒有其它的相關科學研究呢?

筆者特意就此檢索和查閱了相關的學術研究。齊凱於2017年曾發表過題為《大學生自殺相關行為與不同家庭因素之間的關係研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課題為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點專案。

該研究採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安徽省蕪湖地區八所高校總計4585名大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160份。這個樣本數量可以說非常大。

TAGS: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