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恐懼症的人究竟在恐懼什麼?

才智咖 人氣:8.01K

“選擇恐懼症”是近來非常流行的一個標籤,有不少人以患者自居。只要涉及到做選擇,他們就頭疼不已。就像有人調侃說人生最大的問題是“中午吃什麼”一樣,哪怕只是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小事,他們都會磨磨蹭蹭猶豫半天,然後再後悔怎麼沒選另一個,更別說找工作或者結婚這樣的大事了。

選擇恐懼症的人究竟在恐懼什麼?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十四世紀的哲學家傑·布里丹所提出的布里丹之驢: 一頭毛驢走得又飢又渴,主人把它放在兩堆稻草中間,它完全可以在兩堆稻草中自由選擇,它卻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吃哪一堆才好,結果活活餓死了。傑·布里丹藉此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有時,自由意志反而會導致“無法作為”(inaction),即一種由“不確定性”和“過量的選項”造成的“選擇決策能力的喪失”。

數十年的研究已經清晰地表示,大多數人都和這頭驢子一樣,是糟糕的選擇者——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考慮自己要選什麼”不僅會讓他們煩躁,有時還會造成極大的痛苦。

而這些選擇恐懼症“患者”,往往也還不笨。他們想得很清楚,選擇本身是無意義的。

沉浸在選擇恐懼中的人,總是想得特別多,他們早就想明白了:

讓我糾結不定的每個選項,都是利弊參半的,都不完美;

這就意味著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選擇,也就沒有所謂的.壞選擇;

現在我選不出哪個更好,再糾結一個月,我照樣選不出哪個更好;

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和比較了,我需要勇氣、決斷、自我擔當。

基本上,針對選擇恐懼,能講的道理也超不出這個範圍了。但認識到這些道理又能怎樣?道理清楚,選擇照樣難做。問題出在哪兒?

我現在的理解是:不完全是選擇恐懼給生活帶來了問題,更像是生活先有了問題,才有了選擇恐懼。當人們無處可去的時候,總要給自己找一個交代。譬如一個迷路的人站在岔路口:“這幾個方向,我走哪一個更好?”我們只能問他:“你要去哪?”而他的回答是:“我怎麼知道,我迷路了!”——這就是給了自己一個交代。但只有你陪著他一點點原路返回,才可以找到問題的源頭。如果就是站在這個岔路口,試圖就地找到正確的那條路,永遠是無解的。

選擇恐懼症所恐懼的選擇跟這當下所面臨的選擇關係不大。問題在這一兩個選擇之外。

面對選擇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幻想,彷彿這個選擇對我們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它一切不滿足。

幻想的功能,永遠是為了掩蔽現實中的不滿足。回頭看我們曾經為某個選擇百轉千回的關口,假如隔得足夠久,看得足夠清晰,我們總可以發現在那個時點,生活中確有一些具體且巨大的缺失存在。我們很難更直接地處理那些缺失,甚至不敢直面那種痛苦,譬如前面說的迷路之人,他藉著這種停滯,忘掉自己早已經迷路的事實。“我還好,我的未來也還好,只是在這個路口遇到一點問題。”生活中除此之外彷彿再沒有其它大事。這種令人疲倦的徘徊往復,對他來說反倒成了一次特別的喘息。

一個成績優秀的大學生,選不定畢業後的去向,他反覆跟人討論,怎樣才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意識不到內心深處對於畢業的恐懼:“我一直用來維持自信的東西將會一錢不值,我會被扔到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無法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我也會面臨很多的挫折,說不定我會一蹶不振……”他不希望接受這部分痛苦,所以他的想法就是:一切問題都是我不知道該出國還是工作。

一個女人在相親時挑選不定:這個沒有共同語言;那個沒有房也沒有車;第三個嘛,婆婆又太難相處……她知道經營一段感情很困難,超出了她的能力。她幻想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可以一勞永逸地繞開所有的難關。

要克服選擇的猶豫,有一句對症下藥的話,雖然說出來未免太殘忍:

你以為你光是那道題選對了,一切就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