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的名詞解釋

才智咖 人氣:1.21W

1、教學:從心理學角度,可把教學看作是企求誘導學習的一種活動系統或工作制度

教育心理學的名詞解釋

2、課:課是教學的一個基本單位,指在一定的時間內,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達到教學目的。它包括三個要素,即一段時間、教師和學生及師生相互作用。

3、正式的學生群體含義:即根據上級正式檔案或學校內部正式規定而建立的各種學生群體組織。分類:團結的班集體,散聚的班集體,離散的班集體。

4、教師對學生期望:可以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有助於學生學習的進步。教師期望的這種效應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5、學習目標:行為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泰勒教授是學習目標之父。

6、發展的概念:是隨著生理年齡的推移,作為經驗和內部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在個體的整個體系內產生的機能構造上的變化過程。這是一種向著更高階的適應發展的不可逆過程。發展的方向:頭—尾梯度;近末稍梯度。順序:感覺運動向主觀的直觀的“前概念水平”;接著可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邏輯運算;更進一步又發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邏輯運算。發展的一般趨勢:綜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會化、個性化。

7、組織:促使過程系統化和組成連貫系統傾向。調節環境傾向稱之為適應。圖式:一個有組織的,可重複的行為或思維模式。

 8、同化:是兒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時間與現有的行為模式,即皮亞傑所謂的圖式一體化的過程。

9、順應:當主題不能利用原有的圖示接受或解釋新的刺激時,其認知結構隨新刺激影響而改變的過程。

10、學習:廣義“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複經驗而英氣的對於那個情境的行為的變化,而這種行為的變化是不能更具先天的反應傾向、成熟或學習者的暫時狀態來解釋的。”“學習是人類傾向或才能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且,不能把這種變化簡單地歸之於成長的過程。”“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狹義的學習:特指人類的學習。學習這種現象的關鍵:a要有變化的發生b變化相對持久;c變化與成長或成熟導致的變化分開d變化本身並不具備價值意義,學習不等於進步e是行為變化的過程,而非學習後表現出的結果。學生學習的特點:A間接性學習為主,直接性學習為輔。B組織計劃性。C有效性。D年齡差異性。E面向未來特徵。

11、消退:條件反射形成後,如果條件刺激不再伴隨無條件刺激出現,也就是說不再強化,條件反射的強度將逐漸減低,最後會降低到條件反射不再發生的程度。

12、恢復:消退現象發生後,如個體得到一段時間休息,條件刺激再度出現,這時條件反射可能又會自動地恢復。這種未經強化而條件反射自動重現的現象就被稱為恢復。

13、類化:在經典條件反射形成過程中,個體對條件刺激之一(C1)形成條件反射後,也可能對另外的與C1相似的條件之二(C2)、之三(C3)不能強化而引起條件反射。

14、分化:類化的反面,即在條件反射過程中個體只對某特定刺激產生反應,不類化的現象。高階條件反射:即人們課利用已形成的條件反射,進一步建立一個新的條件反射。

15、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表現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現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相互影響。

16、認知結構:就是指頭腦裡的知識結構。廣義的認知結構是指某一學習者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和組織;狹義的認知結構指學習者在某一特殊知識領域內的觀念的內容和組織。

 17、能力:是個人完成活動任務的能量,廣義的能力概括了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他們為活動提供能量。狹義的主要指心理能力。

18、理解:是個體逐步認識事物的種種聯絡、關係,直至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理解的種類:對言語的理解、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對事物類屬的理解;對因果關係;對邏輯關係;對事物內部構成、組織的理解。理解的水平:字面、解釋、批判性、創造性的理解。

 19、知識的鞏固:是指對所學知識的持久保持,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具有重要的意義。知識鞏固的途徑: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利用記憶規律,使用合理的記憶方法;合理地組織複習。

20、技能:使通過聯絡而自動化了的動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動方式。種類:動作技能:使以機體外部動作或運動占主導地位的.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維主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21、.創造性思維:是應用新的方案或程式,並創造了新的思維產品的思維活動。特徵:思維過程及其產品的新穎性和獨創性。發散思維的特徵,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指標,但創造性思維也離不開聚合思維。發散思維指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組眼前的資訊和記憶系統中儲存的資訊,產生出大量的、獨特的新思維。特徵:變通性、獨創性、流暢性

22、心理防禦機制:壓抑:是當學生沒有思想準備而突然經歷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產生焦慮的情景後,傾向與忘卻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暢,維持心理平衡的一種心理現象。投射:使學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歸諸於別人或客體的心理現象。迴歸:使當學生為自己所不能處理的情感壓倒時,所表現出的忽然回到原來發展水平,從而感到心情舒暢而不受這種情感的干擾。移植:使把對某人的感情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過程。認同:是一個人幻想成為另一個人,而這個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佔有重要地位。

23、學習動機:激勵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習動機是學習行為的啟用和喚起。學習動機的強弱的標誌使活動水平和指向性。

 24、疲勞:是人們連續學習或工作以後效率下降的一種現象,可以分生理的疲勞與心理的疲勞。焦慮:指一個人的動機性行為遇到實際的或臆想的挫折而產生的消極不安的情緒體驗狀態。分為正常焦慮、低度焦慮、高度焦慮。

25、稟賦優異兒童:凡智力測驗獲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測驗有突出表現者,或在創造效能力測驗得分超群等。智慧不足兒童:指在心智發展間所顯著的表現低於平均的心智功能與缺陷性的適應行為。學習困難兒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語文方面,顯示基本心路歷程的失常。情緒困擾兒童:是指經常為莫名其妙的緊張與焦慮所困擾。這種相當長期的不適當情緒反應足以影響個人正常情緒控制能力。

 26、認知風格:一般用來描述學生在加工資訊時習慣採用的不同方式。由於學生在對資訊進行認知加工時習慣採用的方式使自以為最合適的策略,因而,認知風格與認知策略常常是緊密相關的。

27、教學設計:一種實施教學系統方法的具體的可操作程式。工作的特點:系統性、具體性、靈活性。

 28、上位學習:也稱總括學習,是指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幾個觀念的基礎上學習一個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題,即原有的觀念是從屬觀念,而新學習的觀念是總括性觀念。

下位學習:由於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觀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於新學習的知識,故稱為下位學習,也稱類屬學習。

 29、高原現象:在心理學上,人們把在複雜技能形成過程中出現的練習技能暫時停頓的現象叫高原現象。

 30、有意義學習: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概念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絡的過程。

 31、評定:教學過程中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估價的過程。

 32、組織者:指在有意義接受學習中,在呈現正式的學習材料之前,使用學生可理解的語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導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