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誰來為你的懶惰買單?

才智咖 人氣:2.05W

少年時期總會讓一些拖拉,懶惰的情緒影響,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正確認識它們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少年誰來為你的懶惰買單?

少年誰來為你的懶惰買單?

“媽媽,我不想起床。再睡會吧,還有半個小時呢”。

“睡睡睡,就知道睡,幾點了。懶死了。”

“爸爸,我玩完這一局,就去做作業。肯定的,求求你了。”

“就知道玩,都週日下午了,作業一點沒做還在玩遊戲。沒救了你。”

少年,我知道,你也不想懶惰,不想拖延,但是……哎,這從心理學上該如何解釋呢?

媽媽,其實我們也很矛盾!

青春期,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疾風暴雨的時期,心理活動處於矛盾狀態,其心理水平呈現半成熟,半幼稚化。雖然在生理上有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人格特點上,還缺乏承認那種深刻而穩定的情緒體驗,缺乏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也就是說,少年們總會讓一些拖拉,懶惰的情緒影響,然後決心下次一定改變,這種羞愧的情緒體驗一直有,但是很難深刻而持久的存在,往往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讓自己動搖,以致忽視了。

人們能夠自覺堅持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就是愧疚感,那家長們只要想怎麼把孩子的愧疚感在恰當的時間激發出來就可以了。人在意識到自己能力但是卻沒有做好的情況下最容易愧疚。其實家長只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有什麼優點,能力。然後不斷地給孩子明確,以強化孩子對自我優勢的清晰認知就可以了。

媽媽,放棄一些東西真的很難

國民岳父韓寒說:喜歡就是放肆,而愛是剋制。這就是人們的一種能力——延遲滿足。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延遲滿足是孩子自我控制的表現之一,反映的是一個孩子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否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時衝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遲滿足不僅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孩子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的、積極的人格因素,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誌。

其實說白了,就是家長要培養孩子能夠在自我意識的監控下合理調整事物順序的能力。

媽媽,你說我可以讓我好受些

媽媽,你造嗎,每次我拖拉懶惰的時候,你說我一下,會覺得媽媽都批評我了,我也為自己的結果付出一定代價了。心裡就好受些,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雖然我也不喜歡你批評,不喜歡你嘮叨。但是過幾天就有種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感覺。在心理學上講,別人的批評會削弱發自內心的愧疚感。當自己做錯事情,別人的傷害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自己內心的自責。

青少年進行自我評價不完全是由於外力的推動,而在相當程度上來自於實現理想自我的願望,或是對失敗或挫折的反省。家長的批評或嘮叨會造成孩子對於理想自我的降低和對挫折失敗自我反省的深度,導致孩子對自己不斷降低要求的下限,而家長認為說了孩子就可以有作用,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上限。導致兩者分歧越來越大。

親愛的媽媽們,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引導。孩子做錯了,我們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緊接著下一步具體怎麼做。你會發現,以後孩子也會主動進行自我分析,自我改變。孩子,就算真的長大了。

媽媽,我不是這樣的孩子!

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籤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人比沒有標籤的貢獻更少。

從上述的一項研心理學認為,從中可見,標籤效應是很顯然的,它影響著人們的印象管理。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不要再給孩子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籤。撕下標籤,對孩子的教育、評價保持一致性和一貫性,不輕易對孩子下好或壞的結論,少批評指責,多表揚肯定,不做上綱上線的批評,不作虛誇、過分的表揚。

少年們,不要做惱人的熊孩子,丟掉懶惰,向前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