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初戀念念不忘?

才智咖 人氣:2.05W

球賽其爛無比,你還是看到了終場;電影無聊透頂,你還是等到觀眾悉數離場;手中的書如同雞肋,你仍然期待下一刻會有驚喜……

為什麼我們對初戀念念不忘?

還有,記憶中最深刻的感情,總是沒有結局的那一樁;印象中最漂亮的衣服,總是沒有買下的那一件;最近心頭飄著的,總是那些等你完成的任務。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不完成似乎心有不甘,有人曾說:“在一隻猩猩面前畫一個未完成的圓圈,如果它能找到粉筆的話,也會迫不及待地去將它完成。”

這是個有趣且不可能驗證的假設。不過有時我們確實會有這樣的傾向,無法容忍一些未完成的事情,以至於讓那些沒做完的事給自己造成壓力。

一個朋友離職前整理文件,發現生活中一堆未完成的“爛尾樓”,那叫一個鬱悶──我怎麼會這樣半途而廢呢?

現實是,她並非半途而廢之徒,相反在專業領域內相當有成就,而且,她所列舉的那些放棄,在我看來並非如此重要,很多不過是開個小頭,覺得進行不下去了及時叫停而已。但是,因為“未完成”,似乎變得重要起來,以致成了她的心頭之禍。

不久前我寫一篇文章也是這種感覺。坐下來三四次都在同一個地方梗住,怎麼順都順下不去。明智的做法,無疑是另起爐灶,這篇過段時間再找感覺。可就是放不下, 每次坐在電腦前,第一反應就是開啟這個文件,從第一個字開始讀起,在最後一個字停住,好像光碟被劃傷了,明明知道在這個節點上跳不過去,可是還要一遍一遍 地從頭放,強迫症一般。

早在1927年,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就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

他讓接受測試的人完成18~22個拼版、算術等簡單課題。每個人完成一半時,研究人員刻意打斷,然後讓他們去做另一項課題,直到完成該項課題。當被要求回憶所有的任務時,發現未完成的課題被回憶起來的`有68%,而已完成課題的回憶率則是43%。

這種心理規律後來被命名為“蔡格尼克效應”。

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吧:考試前對需要背誦的內容倒背如流,一直持續到考試都不會忘記,可一旦試卷完成,那麼所有的東西都被大腦拋到了九霄雲外。

即將公眾演講前天天想著念著,不斷重申它的重要性,可是一旦過去,那些臺詞啊,手勢啊,即刻成為過眼雲煙。

記憶中那些完成得很順利的事情,過了也就過了,反而是那些過不去的事情,總是縈繞在心頭,似乎永遠也過不去。

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未完成的工作引起了情緒上的震動。一般而言,人在完成某任務時引起的緊張狀態會一直持續到任務完成。如果中斷,這種緊張狀態會讓人的心理活動指向未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說,我們對“未完成”的記憶要遠遠優於那些“已完成”。

這就無怪乎,我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即使是非重要事件,也有較強烈的完成動機而且記憶深刻;而對那些已經處理完的即使是重要事件,也不以為然甚至片甲不留了。

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個事兒一日不完結,我就一日得不到解脫。”

這 也昭示著“蔡格尼克效應”會使有些人走入極端。要麼因為拖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要麼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他們的驅動力,似乎就是未完成的緊張感。就像小 時候的假期作業,要麼放假開始就一氣呵成把它搞定,要麼一直推遲到假期結束還是做得三三兩兩。不也是這個效應在作祟嗎?

當然,對很多人而言,“蔡格尼克效應”是驅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動力,正是因為對這個未知世界、對很多事情的完成欲,讓很多本來可能擱置的事情有了一個良性的結局,也讓我們保持不斷前進的鬥志。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完美結局。

我 一個朋友正糾結不已,她似乎特別無法容忍“不了了之”。比如,別人說“下午有空到你家去玩”,她就開始打掃衛生準備水果,結果等到晚上人還沒來。別人可能 也就隨意一說,她卻認了真,白等了一下午,還心煩不已;再比如,有一次報名參加一個活動,突遇暴風雨,連主辦方都臨時取消了,她還冒雨準時到達,結果自然 還是一肚子氣,“怎麼能不守信用呢?”

她的想法可以理解,凡事都要善始善終,可現實是,大家很多時候都審時度勢去了,留下她在純粹認真的世界裡暗自神傷。

所以,分清哪些是瑣碎無比卻讓你糾結不已的不值得事件,果斷放棄;哪些是重要至極卻一直進行不下去的值得事件,堅持到底,無疑是一種良策。

那天看報,興致盎然之處,卻戛然而止。文章結尾丟擲一個問題,就告訴你下回分解了。

難道人人都知道“蔡格尼克”?

★關節點:蔡格尼克效應

記憶中那些完成得很順利的事情,過了也就過了,反而是那些過不去的事情,總是縈繞在心頭,似乎永遠也過不去。

我們對“未完成”的記憶要遠遠優於那些“已完成”。

分清哪些是瑣碎無比卻讓你糾結不已的不值得事件,果斷放棄;哪些是重要至極卻一直進行不下去的值得事件,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