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要從小重視孩子心理問題

才智咖 人氣:1.81W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孩子的心理與性格,其實大都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行為中被塑造起來的。有“長不大”的父母,就不會有“長得大”的孩子,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科劉金同教授建議廣大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以榜樣力量塑造孩子性格,以實際行動完善孩子心理。

家長應該要從小重視孩子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重視而不恐慌

英國作家羅德亞德·吉普林曾在一篇著名的寫給自己12歲兒子的詩中寫道: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於色,在災難之後勇於咀嚼苦果……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漢,我的兒子。但現實中很多家長卻唯恐給孩子“苦果”,每天源源不斷供給孩子的都是“甜果”。

“自私、被過度保護與溺愛,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劉金同教授說,“但是這種通病是否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是否需要接受治療或者嚴厲懲罰,是需要經過嚴格判斷或者診療之後才能下定論。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但絕不應恐慌。”

劉金同教授表示:“很多父母喜歡採用非此即彼的極端方式來教育孩子,過分溺愛是一種,過於嚴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是另一種。兩種方式都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

獎懲方式適當而不教條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獎勵與懲罰。有的孩子可能通過父母的指正批評能夠自我改善,但有的孩子確實屢教不改,這時候該不該懲罰呢?又應該怎樣把握懲罰的度呢?

“獎勵與懲罰都是必要手段,但是在具體使用中,應該合理正確運用。”劉金同教授告訴記者,“比如有的孩子年紀很小,不懂得道理,這時候採用一些懲罰措施,利用行為矯正手段,是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的;適當的,而不傷害人身與人格的體罰,也是可以被運用的。”對於如今很多家長過度敏感、干涉教師體罰孩子的行為,劉金同教授也建議家長們應該正確冷靜看待:如果體罰在適度範圍內,是對孩子有幫助的;如果超出適度範圍,傷害到孩子身體或者人格了,應當予以及時制止。

很多家長談起對孩子的'獎勵也是多有顧慮,既想鼓勵孩子行為,又怕孩子養成“無利不起早”的習慣。對此,劉金同教授認為不同型別孩子應該區別對待:對於一貫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所做的諸如打掃家務、完成作業等份內事的行為,不必予以獎勵,但是對於那些原本沒有養成這樣良好習慣的孩子,應該給予獎勵,等孩子慢慢做得好了,獎勵也逐漸減少,最終達到讓孩子自覺行事的習慣就可以了。

習慣養成踐行而不說教

“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心理需求。”劉金同教授告訴記者,“孩子如果有了‘病’,病根大多數都在家長身上。”

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是形成孩子良好性格的關鍵。這方面父母是否起到了好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

人類的精神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不像血壓等數值,有標準可供我們參考,所以把握孩子心理走勢,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能否以身作則。

“比如,對於那些要求不斷提高,甚至超出合理範圍的孩子來說,家長們首先應該思考,是誰長期以來,一直在放縱著孩子的慾望。”劉金同教授說。

最後,在寒假到來之際,劉金同教授也建議家長讓孩子多參加團體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活動,培養孩子融入集體、與他人分享的習慣。孩子心理究竟能否健康成長,家長是最關鍵的“引路人”。如何做好這個“引路人”,是家長需要不斷學習的課題。

TAGS: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