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中存在的心理學

才智咖 人氣:1.84W

你知道嗎?其實網路中也存在的心理學的!那麼網路中存在的心理學又是什麼呢?

網路中存在的心理學

我看來,傳統交友應該特指通過個人或社會關係來尋找一段戀情的開始,包括在學習工作中產生火花,有家人和朋友的介紹,權威長輩推薦等。 對有些文化來說,交往並不光是兩個人願意就行,還要考慮家族或信仰的認可,這讓促成交往的第三方機構固定下來。而這樣的機構往往有三個特點:擁有廣闊的社會關係;對什麼樣的人應該相愛有強觀點;有說服兩個人交往的意願。

網路交友配對的雛形出現在 1959 年,當時一群斯坦福的學生用 IBM 650 為 49 對男女找性格愛好契合的物件。而現在,網際網路可以提供比以前的社會關係更廣闊的社交圈;網際網路交友可以通過資料,圖片,視訊等方式在任何地點甚至沒有自我意識的情況下即時發生;在這上面也出現了一些產品通過演算法技術幫助人們交友。

與傳統交友相比,網路交友有一些明顯不同的特點。個人的 Avatar(網路化身)和社會身份、真實個人有所重疊但也會更單面、並有所美化,這改變了使用者本身的選擇和了解途徑。而在我看來,匿名性也讓網路交友可以更加直接坦白。但因為這樣,任何交友網站都無法承諾兩個人在實際交往後會白頭偕老。

網際網路交友服務

可以把交友網站提供的主要服務分成三類:瀏覽,溝通和匹配。

瀏覽主要是指使用者可以通過網路增加自身的曝光度,讓生活中不可能相遇的人發現自己(比如使用者的個人主頁)。瀏覽的發展最初來源於報紙相親廣告。理論上來說,使用者可以通過個人主頁的聯絡方式聯絡其人,但實際上得到回覆的可能性很低。這主要因為即使使用者可以接觸到很多潛在物件,並不代表使用者能夠遇到適合的。瀏覽只告訴了使用者:單身又渴望戀愛的人普遍存在。

溝通是指使用者在見面前通過各種交流方式交友。它在單向交友的基礎上增進使用者交流和互動,這些主動或間接主動的溝通方式讓人們快速表達對對方的興趣和相識的意向。這可以通過郵件私信、非個性化資訊(網站編寫好的溝通對話)、打招呼、關注等實現。

匹配則是網站通過演算法幫助使用者識別和篩選潛在伴侶。雖然匹配功能在不同的執行模式上會有差異,但都是想給使用者推薦最有可能發生美好戀愛關係的潛在伴侶。據 2010 年資料統計,使用者每次瀏覽交友網站的平均線上時間為 22 分鐘,活躍使用者每週線上時長為 12 個小時。匹配功能網站的出現改變了交友網站的格局,它們借資料幫助使用者發現和篩選伴侶,在同樣時間內提高交友效率。

想提一點,匹配網站在我看來還沒有在國內發展成熟。儘管有類似世紀佳緣的`照片匹配,百合的單向測試配對等,但這些平臺無法擺脫其瀏覽或溝通類網站的本質。我也是因為看到了匹配型網站的空缺才選擇了創業做適友——一個雙向匹配交友社群。儘管雙向匹配在資料探勘上有一定難度,因為很難根據傳統使用者分類來定義自己的使用者,但這種匹配模式可以把交友的掌控權交給使用者本人。

交友網站存在的問題

交友網站的主旨和發展多少有些背道而馳,成功的交友意味著使用者的流失。交友網站平衡成功率和使用者流失的手段基本分兩種,一種是通過高成功率的展現突出網站“靠譜”,其次就是不斷刺激使用者繼續在感情不太對時尋找新物件,原因是網站尋求盈利來維持自己的運營和發展。國內外的大多數交友平臺在處理這件事的方式基本類似,如果使用者沒有登出,就無視他們的感情現狀繼續推送新人和收件提醒。從使用者角度考慮,交友成功的情侶晒圖對自我的暗示很小,不斷刺激使用者尋找新歡也會帶來成功交友使用者的反感。

雖然幫使用者成功交友可能會流失使用者,但交友成功其實也意味使用者有可能將服務推薦給更多單身的人群,提高品牌價值。 如果網站為使用者提供了一段與傳統交友對比相對更快樂的經歷,使用者會繼續選擇回到這個平臺或新的網路渠道尋找下一個目標。

在人們網路交友的過程中,使用者行為和心理也正逐漸有所改變。在丹·斯萊特的新書《數字時代的愛情》中,就提到過婚戀網站對美國戀愛觀的影響:由於可選擇的伴侶過多,人們在交友時更隨意,反倒更難找到愛情。

個人不太同意這個觀點。在我看來,愛情和人性一樣多元化。在網路交友時,使用者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愛情觀。比如保守使用者在交友時,有可能會提高客觀條件,因為他 / 她在多次成功吸引他人後,會堅信自己要尋找的人是存在且未被發現的。而他們也可能在屢次交友失敗後降低要求,以更開放的心態交友。而經常一夜情的使用者也可能在歡樂後的空虛中反思這麼做的意義。

未來的網際網路交友

隨著交友網站對愛情觀的影響將加劇,交友網站已經潛移默化的改變了社會價值觀。比如說,2001 年美國 eharmony 曾率先把同性交友和異性交友放入同一個平臺,同性婚姻也更多的得到了美國民眾的關注和認可。而在我看來,中國市場的交友網站大多停留在為使用者的需求服務,並不善於創造開闢新市場。所以中國網路交友市場應該還有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

我認為,交友平臺在將來會和電商一樣逐漸走入垂直化,針對特定人群推出服務。比如專注軍人交友,少數民族交友,聾啞人交友,同性形婚交友都存在市場。而這些垂直領域的交友網站也會繼續多元化,會對瀏覽、溝通和匹配有所延伸,交友模式會跟隨特定人群特點和需求而改進。

在社會關係複雜、大多數使用者還在探索和發現自身愛情觀的階段,交友網站正逐步轉型為“匹配”功能為主。未來的交友將更注重個性化服務,包括個性推薦,瀏覽級別限制(保護私隱),性生活匹配等。誰能學習使用者,幫單身挑選出人海中的“適合”潛在伴侶,誰就能贏得親睞。我的“適友”可能只是這個產業轉型的開端,期待看到這個產業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