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賊也心虛的原因

才智咖 人氣:1.03W

都說做賊心虛,那麼你為什麼偏偏不做賊也心虛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不做賊也心虛的原因,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不做賊也心虛的原因

  

自己從來沒有做過賊,但為什麼同事一丟東西,自己會像賊一樣心虛,從而引發起很多誤會?廣州的讀者楊女士寫信談到了這個困惑,她在信裡寫道:“30年前,在單位工作,一位同事丟了香皂,我也用這種香皂,結果引起了誤會。後來,她的香皂找到了,她向我道歉,但我無法原諒她對我的傷害。我一直沒有搭理她,最後是我離開了這個單位。以後,每到一個單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故事。今年又上演了這樣的事情,一個同事包裡40元居然少了5元。其他人都非常冷靜,只有我一個人在緊張、焦慮,我必須找出這個賊來,否則大家肯定會認定就是我做的。30年了,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年都上演。這到底是為什麼?”

不要想象大象在飛

對於這樣一件看似荒唐的事情,廣州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的黃家良諮詢師說,可以有兩個層次的解釋:表面上,是自我暗示讓她表現得像個小偷一樣,從而“做賊心虛”;深層次上,她肯定隱藏著一個衝突,這個內在的衝突是她“做賊心虛”的根本原因。

暗示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黃家良說,它會引著我們去我們不想去的地方。

美國某棒球隊一名偉大的投手,正準備給對手投球,他的隊友走過來對他說:千萬別給他出界的高球。這名偉大的投手出手了,球不僅飛得高,而且還出界了,甚至飛到了看臺上。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當一個人對我們說,在下面的60秒裡,不要想著大象在飛。那麼,大象在飛的畫面會在接下來的60秒鐘裡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你的腦海裡。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那名偉大的投手接到的是一個矛盾的資訊,出界的高球和千萬別,隊友將這兩個資訊疊加在一起,本意是防止他投高球。但是, “千萬別”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暗示性比較低,而“出界的高球”是形象的,暗示性很高。這樣一來,後者對投手的影響力遠高於前者,所以讓他投出“出界的高球”就不足為奇了。

她認為別人有意捉弄自己

“惡性的暗示迴圈只是表面現象,”黃家良說,“最根本的原因是,她為什麼這麼在乎這種尷尬。”

其實,當身邊人丟了東西並找賊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都會受到程度不一的暗示,而出現一些輕微的“做賊心虛”的表現。這一點在現在流行的殺人遊戲中很容易看到,在尋找殺手的時候,一些新手很容易表現得像殺手一樣,身體明顯顫抖、流汗甚至語無論次。如果新手特別害怕被誤解,那麼他的反應就越強烈,也就越容易被“好人”誤認為是“殺手”,從而被冤死。

楊女士的問題就恰恰在於,她特別在乎周圍人的看法。

像今年,同事“丟了”5元錢,這是再小不過的一件事了,當事人都未必在乎,但楊女士特別在乎。她在信裡寫道:“我必須找出那個偷錢的賊來,如果自己不把偷錢的找出來,賬肯定要算到自己頭上。”

因為給“抓偷了5元錢的賊”賦予了“澄清自己30年的清白”這樣的意義,楊女士的緊張就不難理解了。

黃家良說,第一次的香皂事件是一個純粹的誤會,楊女士一開始應該沒有為此緊張,只是因為用了同樣的香皂而被誤會了。這個過程很正常,誰都可能遇到。但楊女士不尋常的是,因為這個誤會,她和那個同事絕交,因為這個誤會,她最後主動離開了這個單位。

“這是很說明問題的,她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對她的誤解?”黃家良說。

楊女士的信中有這個問題的答案,她寫道,自從香皂誤會事件發生後,“後來自己做事一直都戰戰兢兢,總好像前邊有很多陷阱,很多人在捉弄自己。”

也就是說,楊女士將香皂事件以及以後的事件看成了是別人“在捉弄自己”,無意的誤會被她放到了“故意的惡意”上,難怪她會有這麼大的反應。不過,黃家良說,楊女士的這種放大傾向是反應性,是一種自動思維,當這種事情發生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別人在捉弄我”。而這個第一反應之下,必然埋藏著更深的原因:她對人有強烈的防禦和不信任。

催眠治療改變自動思維

像楊女士這樣的情況怎麼治療呢?

黃家良說,這同樣要分成兩個層次來對待。首先,要告訴她暗示的道理,讓她明白“不要……”這樣的命令起的是反作用。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其次,處理她內在的衝突。像楊女士,她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看法,她又為什麼形成“總好像前邊有很多陷阱,很多人在捉弄自己”這種自動思維,必然有她的道理,她肯定在童年經歷過一些被捉弄的事情,這些事情讓她對人產生了提防和不信任。

“一次被捉弄的特別傷心的.經歷就可以讓一個幼小的孩子形成提防的心理基礎。”黃家良說,“按道理,我們應該辨證地去看問題,應該從很多生活事件中去總結人生哲學,但不幸的是,我們幾乎都是在很有限的關鍵事件上形成自己的人生信條的,接著我們又把這些信條無限地推廣到全部的生活事件上去。”

而治療的關鍵就是去尋找並處理這些關鍵事件。對於如何處理,不同的心理治療流派有不同的方法,黃家良喜歡的是催眠。

“如果讓我治療的話,”黃家良說,“我會在楊女士被催眠的狀態下,讓她和香皂事件的那個同事做一次溝通,這樣可以解開這一次的結,讓她體驗到,這是一次誤解。其次,我會尋找讓她形成提防心理的關鍵事件,然後在催眠狀態下疏通這一事件。這樣做了之後,她的自動思維‘別人在捉弄自己’會改變,‘做賊心虛’的事件就不會再出現。”

“不要……”會起反作用

“不要想著大象在飛”和楊女士的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

除了第一次香皂引起的誤會,以後的事情中,楊女士每次都告誡自己“不要重複以前的那件事情,不要表現得像賊一樣”,但“不要”這個詞對我們的身體反應是缺乏影響力的,而“賊”這個詞則有強大得多的暗示能力。並且,感覺到緊張的時候,她對自己的身體說“不要流汗”、“不要發抖”時,她反而容易流汗,容易發抖,也是因為“不要”這個詞暗示能力低。催眠師在進行催眠的時候,不會使用“不要……”這種句式,就是因為它會引起作用。

俗話說“做賊心虛”,心虛的表現一般有臉紅、身體僵硬、表情呆板、發抖和流汗等等。像這些身體反應,主要是受植物性神經系統(又稱自主神經系統)所控制的。但是,對這一點,人們有一種誤解,以為自己可以直接指揮。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很容易會形成惡性迴圈。

譬如,一個怕臉紅的女孩命令自己“不要臉紅”,但身體的植物性神經系統接受到的是“臉紅”的指令。於是,她的臉更紅了。這讓她很緊張,她接下來下令“絕對不要臉紅”,但她的臉會更紅。

楊女士的例子比較複雜一些,但也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惡性迴圈。她告誡自己“不要做賊心虛”、“不要像賊一樣反應”,但這相當於暗示自己的身體去這樣反應。結果,又一次令人尷尬的誤會發生了。等下一次再發生同事丟東西的事情時,她會更加嚴厲地告誡自己“不要像賊一樣反應”,這讓她的身體反應更加強烈,於是尷尬再次發生。

TAGS: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