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資訊:生育對父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2.9W

心理資訊:生育對父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傾情打造,歡迎閱讀!

心理資訊:生育對父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心理資訊:生育對父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新聞事件

2016年5月16日上午,李小鵬在微博晒出自己懷抱二胎的背影照片,並配以文字:“新的開始。”照片中李小鵬身穿休閒帽衫背對鏡頭,抱著孩子站在大大的窗戶前,整幅畫面內斂深沉,又溫馨甜蜜,充滿父愛,隨後其妻李安琪也轉發了該微博。5月14日,大S徐熙媛在老公汪小菲的陪伴下順利產下二胎男寶寶。汪小菲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訊,稱自己對生命的交替有了深刻的認識,感恩身邊的家人朋友們。

生育的幸福效應對他們的影響不言而喻。那麼,對於還在猶豫要不要生孩子的你來說,是不是也心動了?生育作為個人生命歷程中最為重大的經歷之一,是如何影響父母的主觀幸福感呢?

心理解讀

Myrskylä等人利用英國和德國的家庭調查縱向資料,分析了孩子出生前後夫妻雙方主觀幸福感的發展軌跡。研究表明,夫妻雙方整體的主觀幸福感在孩子出生前兩年就開始顯著上升,到一定水平後保持一年左右,直到孩子出生,在孩子出生後幸福感逐漸迴歸到生育前的常規水平,但是幸福感的發展軌跡在不同的人口學變數,比如生育孩子個數、生育年齡上,有不同表現。

多生孩子更幸福?

多子多福向來是中國人秉持的一個傳統觀點,但是該研究卻得出了與之不同的結果。在控制了前一個孩子的出生,父母年齡等因素對幸福感影響的情況下,資料結果顯示,第一胎與第二胎對父母幸福感的增加都有貢獻並且均會持續一年之久,但第二個孩子給父母帶來的幸福感水平要比第一個來得低並且第三個孩子的出生並不會顯著增加父母的幸福感(畫外音:你們竟然不會因為我感到幸福,難道我是計劃之外的麼?)研究者認為,雖然第三個孩子與父母幸福感的增加沒有關係,但是這並不能說明父母不愛第三個孩子(畫外音:寶貝別瞎想,爸媽對你們的愛都是一樣的。)這一結果表明也許第三個孩子出生而引發的新鮮感和激動人心的趣味性沒有前兩個多。因為伴隨著前兩個孩子的育兒經驗,父母一般都會認為第三個孩子的種種表現都在自己的意料之內。同時,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多,這需要父母提供更多的時間、精力和物質經濟條件,因此增加了他們的育兒壓力。這也許也是解釋第三個孩子不會顯著增加幸福感的原因。

趁早生孩子更幸福?

生育第一個孩子時,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父母體驗到的幸福感存在差異。研究者根據受調查者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將他們分成低齡組(18-22歲)、中齡組(23-34歲)和高齡組(35-49歲)三個組。在排除其他混淆因素的影響後,低領組父母的幸福感水平呈顯著的下降趨勢並且一直處於3-5年前的幸福感基線的水平以下,即便是生育期間的幸福感增長也沒有超過基線水平。幸福感水平最高的是高齡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他們的幸福感就逐步上升,雖然幸福感在生育後1-2年內有所下降,但其幸福感水平始終位於基線水平以上。這說明,初為父母所增加的幸福感對高齡的父母來說是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雖然高齡生育十分不利於女性的身體健康,但是,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高齡的父母們在生育之前就已經對生育可能給自身帶來的.影響進行過細緻考慮,並根據自己的各方面情況作出相關的生育決定。(我們想要寶寶很久啦,這次終於如願咯,再辛苦咱都不怕!)

生孩子老公更幸福?

生孩子是個苦力活。妻子在這當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那麼是不是女性在這當中體驗到的幸福感會比低,甚至還會感到不幸呢?不要被小編引偏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還是在上述研究中,雖然妻子和丈夫擁有相似的幸福增長趨勢,但是妻子在產前一年左右增加的幸福感要比丈夫的多(不親自懷孕果然不知道其中的真樂趣,懷孕期間丈夫鞍前馬後很聽話呢),可是遺憾的是在產後,妻子的幸福感水平降得也越快。對這一現象雖然研究的作者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但是大眾很好理解啊。讀者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懷孕期間,自己丈夫鞍前馬後的伺候,天上星星都想給你摘,一不小心就會被寵壞了。怎料到好景不長,由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女皇角色一下子轉變成要哺乳換尿布的家庭主婦,落差如此之大,想想都難過啊(恨不得想把孩子在塞回去)。

對人生或者婚姻幸福而言,生,還是不生、現在生,還是以後生、生一個,還是生兩個,這些問題不僅在現實生活中爭論不休,在學術上的研究結果也不一致。但是保守地來說,在一些情況下,擁有孩子並非一定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孩子也很難成為感情和婚姻的粘合劑。而選擇丁克的人也並非都像大眾想象的那樣孤單和悲慘——也許恰恰相反,他們會過著自由、愉快和有價值方向的生活。

【拓展閱讀】

  我們為什麼那麼迷戀空調?

夏天又到了。星巴克裡空調開得那麼大,窗上凝著一層白霧,你可以在上面寫下自己的名字;人們穿著風衣去看電影,據說有的法官因為太冷而休庭,讓法警護送陪審員出去暖和一會兒。

在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裡,辦公室職員們卻在隔間裡裹著羊毛毯。Twitter上,大家都在抱怨室內太冷,諸如“我們辦公室冷得像太平間。”時裝與時尚部落格寫手們紛紛傳授層疊搭配的辦法,好讓大家應對出入溫差。

美國人為什麼那麼迷戀空調?這看上去很荒唐,而且要浪費那麼多金錢和能源,實在太不理性——還不算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建築師、工程師、大廈業主和能源專家都會憤憤不平地嘆息。他們會列舉很多原因,或許最讓人惱火的就是文化。

“能讓人在夏天覺得涼快是權力與特權的象徵,”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室內環境質量實驗室主任理查德·德·迪爾(Richard de Dear)說,在澳大利亞,過度使用空調也像美國一樣普遍。他說問題在中東與亞洲更加嚴重。

商用建築地產商和建築管理者說,精明的房客會特意在租約中列好所謂的製冷能力條款,確保得到冷氣待遇。在零售界,波道夫·古德曼(Bergdorf Goodman)、尼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和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等奢侈品商店都會把冷氣開得比Target、沃爾瑪或者Old Navy這些平價商場要大。健康食品(Whole Foods)比克洛格(Kroger)冷,克洛格又比Piggly Wiggly冷。

還有一種廣泛的誤解,認為較低的溫度能讓工作者更敏捷,更有效率,事實上,研究表明正相反。若干研究結果顯示,相比74至76華氏度(約24-26攝氏度),人們在68至72華氏度(約20-22攝氏度)時工作效率更低,更容易犯錯誤。此外,有些研究表明寒冷會增加心理負擔,令人們傾向於缺乏信任、不願溝通、不友善。

我們從嬰兒時期便會把“溫暖”同父母安全的懷抱聯絡在一起。而我們的潛意識則把“寒冷”等同於脆弱,這也部分解釋了人們何以在受凍時就顯得慘兮兮的。

人類大腦內名叫下視丘的區域負責體溫調節,人體寒冷時便收縮血管,溫暖時則擴張血管,保證核心體溫處於安全狀態。如果身體覺得不舒服,其實是下視丘在提醒你,“冷了,快套件衛衣吧”,或者“熱了,趕緊涼快一下”。

在炎熱的夏日突然走進讓人打冷戰的空調大廳,這種急驟的溫度變化可能一開始讓人覺得舒服,但卻會讓下視丘抓狂。等最初的快感一過,它就會加強你身心的不適感,好像在對你說:“暴風雪就要來了!趕快採取措施呀!”

“這是從過去那種溫度驟然變化會帶來危險的時代遺留下來的本能,”馬薩諸塞州內蒂克美國陸軍環境醫學研究所的心理研究員妮莎·卡庫迪安(Nisha Charkoudian)說。

此外研究還顯示,在夏天,大廈管理員一般不會把溫度調高,而人們在夏天穿得比冬天輕便、暴露,也令問題變得更復雜。因為你的面板上有溫度感測器(可以感知溫度變化的神經細胞),你穿得愈暴露,就愈容易感受到寒冷。穿著羊毛高領衫、長褲和長靴呆在68°的環境裡是一回事,穿著府綢太陽裙和涼鞋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你能理解大廈管理員們傾向於為大廈保持冬天般的低溫,因為他們大都是男人,一年四季都得西裝革履。如果他們身材魁梧,那可能就更不嫌冷了,因為體脂肪是人體最好的隔熱器。

而且,空調系統通常是為最糟的情況而設計的,就是說,要能應對這個空間裡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為了這個目的,設計師或許需要考慮各種發熱的因素,諸如過去使用的老式電腦,以及不夠高效,會散熱的照明系統。

而且,工程師們說他們在設計時為安全起見,還會增加20%的校正值。於是系統的製冷能力就極度過剩,在低設定的環境下會執行不良。

“有點像高效能的車子,你得把腳放在油門上,才能不讓它失速,”建築學教授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環境中心主任愛德華·阿倫斯(Edward Arens)說。

矛盾的是,節能建築也會導致空調開得過大。這樣的建築有著更好的密封與隔熱性,可以讓空調冷風不散漏出去,但也阻擋了新鮮空氣進來。所以外面的空氣進不來,但是為了達到室內空氣質量的二氧化碳含量標準,室內的空調冷氣就得一直猛吹。冷空氣還會影響溼度,造成了所有大廈管理人員的噩夢:發黴。

不過,根據阿倫斯和同事們的試驗,夏天在某些辦公樓內降低空氣流動(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亞桑尼維爾雅虎園區內的若干大樓),空氣質量不會下降,僱員對空調太冷的抱怨減少了一半,能源方面也節省了30%的開支。

阿倫斯等建築師們指責工程師把空調效能設計得太高,而工程師們也有理由指出,建築師們通常是從美學角度出發,對恆溫器抱有厭惡之情。

“建築師們總是勸機械工程師把感測器藏起來,這樣就不會破壞他們的美麗設計,所以它們都藏在邊邊角角的位置”——比如天花板上的通氣口之類的,而溫度上升的時候,這樣的位置往往不能準確地讀數, Optegy的主管喬恩·塞勒(Jon Seller)說,這是一家香港的能源管理諮詢公司,專長是空調系統的自動化,並將其效率最大化。

有些電腦專家開發了智慧手機應用來解決這個問題,原理是把人們自己變成溫度感測器。使用者可以告訴這個名叫“Comfy”的手機應用,自己覺得太熱、太冷還是剛好。過一段時間,這個應用便會了解人們的趨勢和偏好,告訴空調系統,該在哪裡開大冷風,該在哪裡關小冷風,何時開大,何時關小。目前已經有十幾棟建築使用了這種應用,包括谷歌的一些辦公室,還有若干政府建築,它的覆蓋面積達到300萬平方英尺。開發者說有了Comfy的建築能夠在製冷方面節省25%的費用。

“我們有很多資料,表明人們如果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時候,會覺得最舒服,”加利福尼亞州阿卡塔的建築系統工程師格維倫·帕里亞加(Gwelen Paliaga)說,他還是美國製熱、冷藏與空調工程協會(Ashrae)一個下屬委員會的主席,該委員會專門制定人體舒適溫度的標準。

當然,為了呼吸新鮮空氣和舒適考慮,工程師和建築師們都同意,最有效的辦法還是通過開窗關窗,這可用不著什麼手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