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災害來時人們會更團結?

才智咖 人氣:1.65W

連日暴雨,水漫金山,導致江城武漢變了名副其實的"江城",全城進入"看海"模式,引發了全民關注。在這個過程中所展現的群體心理現象,也同樣值得關注。

為什麼災害來時人們會更團結?

1、為什麼人們在大災害面前會顯得比平時團結?

很多人覺得中國人就喜歡窩裡鬥,只會坑自己人。平日裡網路上地域互黑,一言不合就互噴的現象也俯拾即是。

但是,一旦災害來臨,我們就會變得非常團結,眾志成城。就像之前的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以及這次的武漢洪水所表現出來的那樣。

這樣的現象存在著進化心理學上的依據。我們的祖先是群居動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需要合作,共同抵禦外界威脅才能生存下來,否則整個族群就有可能消亡,於是形成群體認同的心理機制。心理學研究發現,當群體威脅產生,比如自然災害,群體歧視和群體偏見就會減弱甚至消失,群體中的個體的群體認同感會提升,從而會表現出更多的利群行為。

另外,群體威脅的到來,使得群體成為利益共同體,群體間的個人不再是利益衝突方,而是共同面對著同一個威脅。假如有一天外星人攻擊地球或者火星要撞擊地球,這個時候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平日裡的國際爭端、地區摩擦都會被擱置一旁,無足輕重。這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2、面對災害,為什麼有的人還能夠“自得其樂”?

本來家被淹是件讓人悲傷的事情,但是這次中國人再次發揮了"娛樂至死"的精神。

對此,心理學的解釋是,發大水的時候,水由可控的變為不可控了,這個時候,人的行為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對物的利用也會變化。也就是可供性會產生變化。

自然災害發生之時,亦是可供性產生變化之際。以發大水為例,一方面是乾燥的陸地變得充滿積水,地面原本能夠提供給人類的行為可能(可供性)就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我們對物的使用和對環境的`反應(可供性)也需要發生變化,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充分利用新的可供性來應對自然災害,危機就能變為轉機,而非徒增悲情

災害縱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可供性告訴我們,災害既沒那麼可怕,也沒那麼難以應對。在環境發生變化後去發現物的新可供性,這就是傳說中的關閉一道門,開啟一扇窗。(引自樂華心藝工作室)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些人是樂觀主義者。樂觀是一種思維方式,樂觀主義者的人格特質是,相信事情總會有好轉的時候,具有強烈的生存信念。他們對於未來未知的事情總是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而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會傾向於接受現實,並且積極尋求改變。面對洪水,這些"苦中作樂"的可愛人們,無疑是樂觀主義者,這會讓他們更容易渡過災害。

3.災害中為什麼我們很容易感動?

看到自己的同胞正遭受洪水的侵襲,人民子弟兵們廢寢忘食救助災民,總理親自到一線指揮救災工作的新聞圖片,我們不禁潸然淚下。

感動是人們一種常見情緒感受,人性中與生俱來就有著對他人遭受痛苦和磨難的憐憫之情。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他人遭受痛苦和磨難,而且還是在為了災民而奉獻自己的情境中,我們大腦中的映象神經系統會自動地被啟用,喚起我們憐憫的感受,在心理學裡這就是"共情"的生理機制(引自psy-eye)。心理學研究發現,自然災害會引發人們更多的共情,從而會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最後,向奮鬥在一線的人民子弟兵致敬!你們是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