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院系概況

才智咖 人氣:1.72W

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於1994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創辦於1924年的中山大學化學系,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院系概況,歡迎閱讀檢視。

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院系概況

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培養化學創新人才;堅持教學與科研、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的理念,推進學院科學和諧發展。學院師生秉承嚴謹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爭創一流學院,為實現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組織架構

學院設有四個系(化學系、應用化學系、高分子與材料科學系、化工系)、八個所(無機化學與材料研究所、物理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所、分析科學研究所、高分子研究所、材料科學研究所、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環境化學研究所)和五個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綠色化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微萃取與分離技術研究中心、石化產品與技術研究中心、新能源材料與綠色建築研發中心)。

 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員工196人,專任教師129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51人,高階講師1人,講師22人,博士生導師52人。

師資隊伍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首批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6人,“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等。

學科影響力

據基本科學指標(ESI)資料庫2014年9月的資料顯示,中山大學化學學科論文總引用數進入ESI資料庫全球前1‰(排名第96)。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發展中心2012年第三輪學科評估中,中山大學化學學科與武漢大學化學學科排名並列第10。

 人才培養質量

經過九十年的積澱與發展,中山大學化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蘇鏘、江元生、樑棟材、陳小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國泰等,他們奮鬥在祖國的各行各業,許多已成為業界精英,在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院以來,學院共有2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8篇獲提名獎,有6位研究生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共有10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本科生獲國家級獎項36項。目前學院在讀本科生1420人,碩士生388人,博士生340人。

學科建設成績

學院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與北美、歐洲和香港等地的高校開展國際化合作辦學專案。現設有6個本科專業,有4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1門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榮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8項,已出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7部。

學院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為首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學院現有“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與碩士學位授予權,“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院“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為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化學”為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學院擁有“聚合物複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和“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效能熱塑性樹脂基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新型聚合物材料設計合成與應用”和“環境與能源化學”2個廣東高校重點實驗室,“精細石油化工技術”廣東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共同建立了國際合作科研機構“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

 科研成果

建院以來榮獲開發中國家科學院化學科學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8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三等獎10項。現有研究團隊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廣東省引進創新創業團隊1個。科研經費連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