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蘇中學跟班學習心得體會

才智咖 人氣:2.49W

蘇州中學,始辦於范仲淹,校園與孔廟合為一體,“千年府學”凝聚的是歷史,“百年新學”呈現的是活力。對於學校和教育局為我們創造的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心懷深深的責任感,兩個月裡努力去深入蘇中的各個角落,去比較、去反思關於教育的種種想法。

州蘇中學跟班學習心得體會

一、學生層面

思考1、我們的學生和大城市的學生最大的差距在哪裡?

我覺得有兩點:

一是閱讀,身在蘇中校園,最深的一個感觸,校園處處是讀書的好地方,圖書館裡一派古香古色,“偉長齋”、“叔湘齋”似有同名人交流與校友茶敘之感,還有湖邊、林間、食堂甚至是教師辦公室旁,總有一群人在這裡品書交流。在蘇中,當我看完《做一個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等7本書時,我不襟感嘆,讓圖書走進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閱讀成為學生內心的固然需求,陶冶情操,這應該是教育的使命。我雖然教物理,但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引導學生儘可能的去閱讀,定時批閱學生的週記、開展“讀書推薦會”、自費購置圖書雜誌辦好圖書角,我希望7班的學生能時刻感受到書的力量,閱讀一定會讓他們的將來更出色!

二是表現欲,逛校園時,不經意間都會碰到一群學生圍在一起,或切磋飛盤技藝、或玩起集體顛球、或唱歌或彈起吉他......要是碰到校長路過,他們一定會拉著他加入,感受校長與他們同在的幸福。敢於表現讓學生的發展更加遊刃有餘,教育本身就不應該太拘束太條條框框。面對“約夏”這群小夥伴,我希望自己能帶他們走出教室,不僅僅學習優異,運動好,還要敢於表現能表現。

思考2、學生的手機怎麼辦?

和國際班的班主任張老師聊了班級管理,其中一個話題就是學生的手機問題,他的觀點深得我心:1.現在是網際網路+的時代,禁止高中生用手機,是脫離時代的,不符合現代的教育;2.手機的關鍵在於學生的自控與合理應用,高中階段限得再嚴,如果不是出自學生內心,到了大學,一樣深陷手機的泥潭,同樣成不了才;3.手機的危害在於它對學生的誘惑遠超過老師對他的吸引力,老師應該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識能力去吸引學生,疏勝於堵。蘇中不禁止用手機,但限制用手機,專門的充電房限制了學生手機充電的時間,自然也就限制了手機的濫用。對於我的班級,我拒絕的是手機遊戲和電子書,但我樂於學生拿著手機拍老師講解的幻燈片,樂於學生拿著手機查閱單詞。我不反對學生使用手機,但反對“手機控”的出現,對手機的依賴將會蠶食學生心中的鬥志,傷害學生的眼睛和心靈。我讓同學看到了我對濫用手機的憤怒,開始起草了“‘約夏’手機使用規範”,我希望手機能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工具,而非玩具。

思考3、我心目中的學生是什麼樣的?

從高一到高二,從教室到宿舍,我和不少學生聊過天,能感覺到蘇中學生積極的心態和優秀的思維品質,這正是我對學生的期待,我希望能讓學生時時刻刻動起來,我希望學生內心深處始終有一股向上的慾望。正如石頭若只挨6刀只能化作石階任人踩踏,若經千刀萬鑿方可化身佛像受萬人供養,我希望我的學生能明白,現在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為未來的輝煌積澱能量;正如在獨木橋上相遇的兩個人,我要過去,你要過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抱起他小心翼翼轉身,我希望我的學生明白同在屋簷下,要學會彼此間的競爭與合作。

10月29日,蘇中“職業規劃演講比賽”激起了不少學生內心的波瀾,從暑假時學校要求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暑期調查,到學期初評選先進,到最後這次演講,正是德育的連續性和系列性、承前啟後不斷深入才能撬動學生的心理。不要相信一次談話就能改變一個人,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你要取得效果,就需要一種細水長流的方式,就必須圍繞一個主題不斷重複,這需要我有足夠的耐心、反覆做工作。有時,我們總在苦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卻沒有想過如何不讓問題發生。有時,我們總以為創造奇蹟只需要學生的奮進,卻忽略了還要有愉快的學習氛圍,以及關愛他們、亦師亦友的教師團隊,我期盼著和7班所有的老師一起,為我們共同的7班實踐夢想。

二、教師層面

思考4、老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來自哪裡?

不論願不願意承認,近幾年初、高中教學質量的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我覺得老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使命感的缺失是最致命的一條。為了應付檢查,教案網上下載直接列印,美名其曰“集體備課,教案共享”;為了執行所謂現代化教學,直接下載ppt和直接套用教材贈送光碟,連備課都省了;所謂的課題研究,更多的是複製、剪下和貼上;所謂的素質教育所謂的“導學”,更多成了自習、少講甚至不講的藉口......彷彿之間,對教育的敬重淡了許多。究竟是什麼致使了這一切的發生?

蘇州中學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我幾乎沒有看到一個老師提前下過課,幾乎沒有看到兩個老師在用同一個ppt同一個教案,我看到的是備課組在一起備課、研討,看到是老師利用午休時間輔導學生、關愛學生......是因為巨大經濟利益在誘惑嗎?交流中能感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在高二年“職業規劃演講比賽”中,周校長和葛副書記等校領導親臨現場做評委和點評;在周校長和我們一起的兩場圓桌式的座談會上,周校長從他的求學經歷談起,談初高中學習方法的差異,談學生素養的薰陶,談名師的培養;還有教師辦公室邊的健身房,食堂的早餐、午餐......校長和其他校領導總能從教師的利益出發、總能以商量的語氣交流,讓老師做的事總能帶頭先做好,因此總能讓人感受到校長(領導)與他們同在,總能讓人覺得做得再多都是值得的。我們呢,是不是總把評委工作幾乎都拋給了班主任,是不是自己先想著要輕鬆,是不是經常“命令式”的要人做這做那,是不是不時有“政令朝出夕改”?沒有足夠的經濟利益,可以接受;但沒有足夠的尊重和理解,難以接受;於是,大家開始懂得變“和諧”了,反正什麼事都不做也差不多一樣的待遇,也就呵呵了。

班級的管理其實非常類似,班主任在班級中的位置,班主任在處理班級事物的方法方式,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原則,直接就決定了班級的將來。我知道,先給予後索取,先尊重後要求,先理解後合作,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決定了班風,學生對未來(大學聯考)的使命感決定了成就。

思考5、我要如何完善我的物理課堂

11月26日,蘇州十中,市區、園區、新區四校教研,同堂異構,四位老師四場精彩課堂共同演繹《超重與失重》,同一素材不同處理,同一內容不同風格,在比較中學習和思考。印象深刻的是邱老師的扔水瓶實驗和拉交叉書本的實驗,一是有創意,二是有情節,觸及學生的情感體驗;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師的語言魅力和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駕馭能力,詼諧不走尋常路,從概念的建立、完善到深化,盡情體現物理思想的精彩,王老師的激情和幽默一定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直以來,課堂在所謂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左右搖擺、爭論不休、艱難抉擇,其實,一堂課是否高效是否成功不必糾結於形式,實驗也罷,探究也罷,“滿堂灌”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能理解多少,學生是否喜歡這樣的課堂。能被學生接受、熱愛並有收穫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好課,如今的教研應該想辦法讓老師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而不是陳守一些條條框框,應該鼓勵老師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立足於教師的視角,應該提倡老師深度研究知識體系而非花哨的課堂形式,應該推動老師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因為兩種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兩個月裡,和周老師的交流、和大學好友的閒聊,我感受最深的是習題講解和實驗技能的重要性,對於老師而言,你不能深入領悟習題、不能用一個方法解一類題,你如何跟學生講清楚解答過程和其中所蘊含的方法,你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我們一直在說,現在的學生怎麼不會、怎麼懶,可是當面對一道又一道無從下手的習題,誰又能勤快的起來?可這些題目都是大學聯考要求的,所以一定要在習題的內容上研究得更透一些,一定要在習題的選擇上更費心一些,一定要在習題的教學方法上多交流一些。換一個角度,至少我覺得現在的學生比我高中時聰明,我高中會考物理沒有優,我高一的物理成績就只有及格上下,我當時也不會怎麼總結,所以我現在要做的是通過自己的理解讓學生少走彎路,我看重他們的的每一份付出和進步。我會更加精心挑選題目,更加用心總結方法。學生格言上了物理試卷。

思考6、我要如何昇華班級活動?

10月15日觀摩了騰老師主題班會,老師引領,學生自導自演,班委就職演講、班委宣誓、看校運會剪影集、頒獎,看著同學釋然的笑聲和掌聲,聽著班主任最後的動容演講,我忽然想起,遠在老家的7班,我還欠他們一場說好的班會課呢。我在想,以後班團活動如何開展,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何完善學生修養、如何讓“約夏”在他們心中牢牢鎖定?我想轉化班級活動運轉模式,比如“法制板報”,以前呢是每組輪流出,結果呢,往往是一組瞎忙活其餘六組旁邊看熱鬧;如今,我讓7個小組各設計一個方案,哪個方案好哪個方案上,有方案的小組每人積分加1分,被選上並獲獎的方案的小組每人積分加3分,我想把“任務”轉化成“榮譽”。我想豐富班級的獎勵機制,“校園撿垃圾”的主題活動是江偉籌劃的,我就稱之為“江偉行動”;“安全知識”是海萍策劃的,我就稱之為“海萍演繹”;“誠信辯論賽”是志波組織的,我就稱之為“志波‘論壇’”;書櫃是慧彬管理的,我就稱它為“慧彬書櫃”,凡是獲獎的、成績優異的、對班級有貢獻的,載入“班級榮譽冊”......我希望這樣一份榮耀一份精神獎勵能進一步挖掘學生的主動性和責任感。我想讓班級活動走出7班的教室,比如我們的班刊要繼續,電子稿要發給學生家長,紙質稿我們要會向年段擴散;比如我們要創立自己的公眾號,我們要把發生在“約夏”的點滴幸福及時傳送給家長,建立家校聯絡的橋樑;比如我想在以後舉辦更多體驗性的活動,來一場“榮耀約夏”的頒獎典禮,來一場“燈謎鬧元宵”,來一次“自制書籤”比賽,來一次“英語聽寫大會”,繼續我們有趣的班運會......我想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為自己感到自豪、自信,為了讓學生心中的鬥志一直燃燒,為了讓學生銘記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傳統美德。

不論別人如何評價,我只是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只是為了不辜負“約夏”這群小夥伴的信賴,為了讓他們過得比他們以前的同學(不論他們現在在哪一所更好的學校)更有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