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歌》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27W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加以傳達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我們就會受到美的薰陶。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組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組歌》教學反思

《組歌》教學反思一

通過前後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經過師傅和組內各位老師的指導,我又習得了些經驗體會。

首先,問題還在於課堂不夠形象、生動。正如張老師所說,匯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讓生長在海邊的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於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於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字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為難。後來,還是葉老師幫忙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後——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絡,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並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麼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後,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陳老師不止一次給我們年輕教師指出,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為習慣,對於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覆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組歌》教學反思二

《組歌》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佳作,作者紀伯倫。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是以熱烈的愛情作喻,對中學生來說比較敏感。所以,我最初對這篇文章的處理原則是:朗讀為主,稍作點撥,點到為止。把教學重心放在第一篇《浪之歌》上。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在以《浪之歌》為代表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預想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盡全力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主宰課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還是感覺設計課的時候想達到的效果和真正通過上課達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較大。分析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自己對學生預習情況的瞭解不夠充分,另一個原因自己對各個教學環節把握不夠熟悉,對詩作詞語的推敲不夠到位等,沒有足夠的經驗應對學生髮散性的問題回答。

《浪之歌》是紀伯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對詩歌意象的重點講解。預設問題時,也沒能本著循序漸進的手法,讓學生一步步領悟出“浪”的形象。在通讀幾遍課文後,考慮課堂時間分配問題,就匆匆設下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浪”的代表形象,問題的難度比較大,卻沒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現在想想,將教學的環節相對調,讓學生們在美讀中品味情感,領悟意象,效果應該會比這節課好很多。反覆地美讀課文,學生們會逐步體會出,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蘊含著深刻的情感。這樣就能感受到“浪”的一個博愛形象,一個奉獻形象,一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守護者的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個有著大愛的人,如此課文的主題便突顯出來,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