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的養殖技術

才智咖 人氣:2.01W

黑斑蛙,是蛙科、側褶蛙屬的兩棲動物,黑斑蛙喜群居,營水陸兩棲生活,黃昏後、夜間出來活動、捕食,冬眠,蝌蚪期為雜食性,成體期以昆蟲為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黑斑蛙的養殖技術,快來學學吧!

黑斑蛙的養殖技術

黑斑蛙的種群現狀

種群分佈不零散。該種被認為是很普遍和常見的,但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其種群數量下降較快,朝鮮、韓國和日本雖然也有所減少,但下降的不是很明顯。黑斑蛙總體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黑斑蛙的生活習性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幾隻或幾十只棲息在一起。在繁殖季節,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靜水中抱對、產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澤、池塘、稻田等水域的雜草、水草中,黃昏後、夜間出來活動、捕食。一般11月開始冬眠,鑽入向陽的坡地或離水域不遠耐裂的砂質土壤中,深約10-17釐米,在東北寒冷地區黑斑蛙可鑽入沙土中120-170釐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蟄。

蝌蚪期為雜食性,植物性、動物性食物都能攝食。蝌蚪孵出後,主要靠吸收卵黃囊營養維持生命,3-4天后開始攝食水中的單細胞藻類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變態成幼蛙後,因為蛙眼的結構特點,決定了成體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動的食物。

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綱最多,如鞘翅目、雙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鱗翅目等,還吞食少量的螺類、蝦類及脊椎動物中的鯉科、鰍科小魚及小蛙、小石龍子等。捕食時,黑斑蛙先蹲伏不動,發現捕食物件時,微調一下身體的方向,靠近捕食物件時迅猛地撲過去,將食物用舌捲入口中,整個吞嚥進腹中。吞嚥時眼睛收縮,幫助把食物壓入腹中。

黑斑蛙的繁殖方式

4-7月為生殖季節,產卵的高潮在4月間。繁殖時,一般雄性黑斑蛙在降雨前後和黃昏時開始鳴叫,引誘雌蛙抱對產卵。雌蛙到來後,雄蛙爬到雌蛙的背上,並用前肢緊抱雌蛙的'腋下。經抱對刺激後,雌蛙開始排卵、雄蛙排精,精、卵在體外結合,雄蛙用後肢協助雌蛙將卵排開,完成體外受精。卵多產於秧田、早稻田或其他靜水域中,偶爾也在緩流水中產卵。每1卵塊有卵2-3.5千粒,多浮於水面,卵徑1.7-2.0毫米。蝌蚪約經2個多月完成變態。

黑斑蛙的形態特徵

黑斑蛙成蛙體長一般為7-8釐米,體重為50-60克,最大個體重為100克左右。一般情況下,同齡黑斑蛙的雌蛙比雄蛙大。黑斑蛙的身體分為頭、軀幹和四肢三部分,成體無尾。黑斑蛙頭部略呈三角形,長略大於寬,口闊,吻鈍圓而略尖,近吻端有兩個鼻孔,鼻孔長有鼻瓣,可隨意開閉以控制氣體進出。雄蛙有一對頸側外聲囊,鳴叫聲音較大;雌蛙無聲囊,但也會鳴叫,比雄蛙鳴叫的聲音小。兩眼位於頭上方兩側,有上下眼瞼,下眼險上方有一層半透明的瞬膜,眼圓而突出,眼間距較窄,眼後方有圓形鼓膜。

黑斑蛙軀幹部分與頭部直接相連,因沒有頸部,頭部無法自由轉動。軀幹部分短而寬,內有內臟器官。軀幹末端有一洩殖孔,兼具生殖與排洩的作用。成體黑斑蛙背部顏色為深綠色、黃綠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規則的黑斑,腹部顏色為白色、無斑。背部中間有一條寬窄不一的淺色縱脊線,由吻端直達肛門,體背側面上方有1對較粗的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若斷若續,長短不一。

黑斑蛙四肢由兩前肢、兩後肢組成。前肢短,指側有窄的緣膜;後肢較長,趾間幾乎為全蹼。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墊,有利於在繁殖期間和雌蛙抱對。

蝌蚪體型肥大,體綠色且散有不規則的深色小斑紋;全長50毫米時,後肢5毫米,尾較細弱而尾鰭發達;尾末端尖圓而細窄;眼在頭的背側,眼間距較寬;口小,脣齒式為Ⅰ:1-1/Ⅱ:1-1,角質頜適中,下脣乳突一排,口角有副突。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黑斑蛙的養殖技術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