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需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嗎?

才智咖 人氣:2.42W

當然是肯定的,大學生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全程化的重點,對於解決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需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嗎?

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各級政府和高等院校為促進畢業生就業,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就業指導工作。然而,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高校,目前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還集中在針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宣講、就業資訊提供、求職技巧培訓和就業手續的辦理上,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為此,很多高校正在逐步將工作物件從應屆畢業生擴充套件到全體在校學生,努力做到就業指導工作全程化,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而就業指導工作全程化的重點就是

切實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因此,高度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對自己一生職業發展總體計劃和總輪廓的勾畫,具有粗略性、目標性、長期性和全域性性的特點,它為一生的職業發展指明瞭途徑和方向。要想在一生有限的時間裡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有所作為,必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正處在職業生涯的初級探索階段,這一階段對於大學生今後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於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已不能很好地解決畢業生就業難、職業發展錯位等問題,所以,需要從大學生剛入校時就針對職業方向作出多方面的調整。這同時涉及個人對所選專業的學習動力和自我激勵、制訂適合自己理想的學習計劃、進行專業與興趣不符的調整等。對大學生而言,讓他們從大一開始就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給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個清晰的定位,並在4~5年內為目標而努力,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是其求職就業乃至將來職業升級成功的關鍵一環。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促成大學生成功實現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總是從低階向高階層次推進,人生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人生的成功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特定的職業中去謀求。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決定了不同的人生,因此,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最終必將走向社會,他們只有在社會中尋求和爭取到最能發揮自己才華的職業,才能充分獲得相對競爭優勢,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體現自我價值。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競爭力、創造力

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已成為評價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還是以專業學科為體系,注重對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尚未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發展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職業生涯規劃為突破口,在現有教育體系中注重把專業能力和成功素質有機結合起來,使大學生更具有競爭力和創造力。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於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在於尋找適合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實現個體與職業的合理匹配,體現個體價值的最大化。它是個體對自己未來職業方向、未來發展道路的設計和實現職業目標的實施步驟,事關學生的一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回答“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想幹什麼”“我適合幹什麼”“打算成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個領域成才”等方面的問題。這樣就使得職業生涯規劃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有利於大學生明確人生使命,確定自我的人生奮鬥目標,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大學生成為學習型個人,自覺進行終身學習。這對於學生、學校和社會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於大學生理性地認識、評價自己

高等學校重視和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場上的流動狀況,減少流動的無序性,使學生理性地評價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給自己一個理性、正確及相對準確的定位。這樣不僅可以使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的“搶業”“盲目擇業”“高違約率”“高就業成本”等現象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可以克服用人單位缺少“想聘之才”,學生“無業可就”的現象,讓大學生能充分就業,使社會更加穩定和有序。

二、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模糊

由新浪網、北森測評網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共同實施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卷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大學生對自己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還是滿意的。但是,當把這種規劃分解後,他們的選擇就沒有這麼樂觀了:僅有12%的人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18% 的人清楚自己職業發展面臨的優勢和劣勢;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職業是什麼的人只佔16%。這種現象說明,大學生對自己及環境缺乏客觀的分析及評價,造成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判斷上前後矛盾,表明大學生對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還不十分清楚,對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潛力的認識比較模糊。

(二)學校教育為學生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服務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節還比較薄弱,學校缺乏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和健全的教育組織,專業化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隊伍還沒有建立。從學生的內在需求看,他們正處在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需要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作出決策,而對於職業生涯路徑選擇、人生設計和規劃,單憑他們自己的經驗和能力是很難把握的,需要學校專門機構的幫助,需要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指導,需要有專業教師的輔導。而目前,授課老師仍停留在一般的就業指導方面,許多學校沒有提供完善的人才培養措施及職業發展服務,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前景很茫然。有專家指出,在大學生一遍一遍地上演“錯位就業”時,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我國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服務還不完善

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隨著職業生涯規劃需求市場的增長,在國內,為個人職業進行規劃的專業職業規劃師逐漸產生。據瞭解,美國1999年就有16萬名職業規劃師,平均一個職業規劃師面對3000人,而我國已經取得職業指導師資格的僅有1萬多人,高階職業指導師不足400人。這個數字說明我國的職業指導師嚴重缺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面對就業的壓力,大多數學生表示需要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專業化職業指導的學生寥寥無幾。這說明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服務環節還很薄弱,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還不到位,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步驟及措施

目前,許多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但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仍比較模糊。因此,各高校應及時全面地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步驟及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見下圖)。

(一)入學階段——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綜合管理

1。大學一年級的試探期。大學一年級學生首先要初步瞭解自己與社會,做好規劃。要了解近幾年的就業情況,特別是瞭解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行業或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的有關情況。有時間就要多和學長們進行交流,尤其是與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交流,向他們詢問就業情況。同時,要培養好自己的技能,挖掘自己的潛力。如增強與人溝通的能力;打好英語基礎,為英語過級做準備;積累計算機知識,爭取通過計算機和網路輔助自己的學習;為以後繼續深造做好課程準備和資料收集工作。這不僅對提高今後幾年的校園學習生活質量有直接影響,而且可能影響其未來乃至一生的職業發展和生活,同時對社會、國家長久發展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2。開設相關職業生涯規劃管理的課程或講座,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只有正確認識職業生涯後,才能確定合適的職業生涯領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可以被激發出來。在美國的中學裡,職業興趣分析十分流行,心理學家通過對中學生的性格、潛能等進行測試,分析出他們將來適合從事的工作型別,幫助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初步設想。我國高校可以借鑑國外先進的教育形式和手段,讓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正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接受職業潛能測評、職業目標的設計等一整套體系的學習,使其對影響職業生涯的個人、社會、組織因素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再科學、有效地確定適合個人特點的專業方向和職業生涯領域。

(二)學習期間——提高大學生對多種職業的適應能力

1。大學二、三年級的定向期。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處在自我認知、職業心理準備時期,要通過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職業心理測評,進一步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模式和自己的學習目標,作出對自己、對社會有利的職業決策。這個時候應考慮未來是深造還是就業,並以提高自身素質為主,通過參加學生會或社團組織,鍛鍊自己的各種能力;可以開始嘗試兼職、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責任感、主動性和受挫能力,增強英語口語能力,增強計算機應用能力,通過英語和計算機的相關證書考試;同時,要積極參與學術討論和教師的科研專案,檢驗自己的知識技能;要開始有選擇性地輔修其他專業的知識,多讀人物傳記、紀實報告來充實自己,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2。增添心理健康課程,確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大學生中患各種生理疾病的並不多,而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心理健康知識的系統傳授,只在少數醫學院和師範院校得到重視,大多高校的相關投入嚴重不足,並且存在著把健康教育任務交給體育教師來完成,用德育方法解決心理問題的現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引發社會各界對高校健康教育的關注,減少形成心理障礙的不利因素;要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保證教師、教材、課時等的安排和落實;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編寫教材,掃清健康教育工作障礙。大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心態和較強的心理承受力,才能正確處理好職業選擇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與困難,為長期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畢業前準備期——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性思考

1。大學四年級為衝刺期。大學四年級學生要加強職業適應,落實職業規劃,通過具體的職業心理測試,深化對自我的認識,認真評估自己的中期學習目標,進一步加深對職業的思考。臨近畢業了,必須確定自己是否要考研或留學。如果不考研,也沒打算留學,就應該鎖定目標,收集就業資訊,提高求職技巧,學習寫簡歷和求職信,加入校友網和從已經畢業的校友那裡瞭解往年的就業情況。這一階段的學生還要注意和社會接軌,提高對今後將要從事的職業的認識,主動鍛鍊自己,為求職擇業做好準備。

2。加強校內實驗室和校內外試驗基地建設,重視利用校外非實習基地的社會資源。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首先要求學生有兩年以上的實踐經驗,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大學生對多種職業、崗位、人文環境都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具備實踐活動中的多種能力。為此,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校內實驗基地建設,一是以實驗教學為主;二是以科學研究為主;三是以生產經營、推廣示範為主。校內實驗室或校內試驗基地應統籌規劃,儘可能優化配置,使一個實驗室能夠承擔不同專業、多種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逐步試行開放管理制度,提高利用率。校內實習基地即使條件再好,也代替不了廣闊的社會環境。因此,高校要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由各系代表學校與基地所在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體現“雙贏”原則。美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要用一個學期在校學習,另一個學期在公司做CO—OP(輔助性)的工作。幾個學年下來,學生會積累很多工作經驗,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也有了更清晰的打算。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高校應要求大學生有一定的時間真正走向社會,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社會大環境中的酸、甜、苦、辣,對自己的能力、薪資期望、心理承受度等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種校外非實習基地的實踐活動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援和幫助,學校需要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提前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應屆畢業生求職指南推薦更多職業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