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要在飛翔中定位

才智咖 人氣:1.03W

喜歡創業,所以創業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要在飛翔中定位

1991年,夏華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留校任教。1994年,她帶學生去福建考察民營企業,發現有些千萬財富的創造者竟然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徹底顛覆了她從前關於“創業者必然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印象。於是,調研歸來她毅然辭職下海。在對市場做了研究分析之後,夏華決定進軍服裝行業。她在西單商場門口觀察“提袋率”,在服裝櫃檯做售貨員,從最基層做起,腳踏實地步步為營,這才成就了今天這個年營業額數億元的依文企業集團董事長。

有人問夏華,當初怎麼會辭掉穩定的工作選擇創業?夏華的答案很簡單:因為興趣,因為喜歡。創業之路佈滿荊棘坎坷,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愛,就無法從中獲得快樂,也不可能堅持下去。對於大學生來說,創業的最好理由應該是喜歡,而不是就業困難。

想創業要先受得委屈

《青年心理》:您在很多場合都強調創業者的心態很重要。那麼,在您看來,當代大學生創業最缺乏的心理素質是什麼?

夏華:很多大學生來我們這裡應聘,他們說“我不怕苦不怕累”。這我信,很多人也做到了。但是,他們受不了委屈。而想創業,恰恰要先受委屈,有人說,領導者的心胸是被委屈撐大的,創業者的氣魄和胸懷也是被委屈成就的。

我常常給大家打比方:你要到海邊看日出,那你就要想辦法一個勁兒地往海邊跑。路上你可能遇到石頭、樹枝把你絆倒了,難道你還跟它們較勁嗎?你完全可以繞過它,或者摔倒了爬起來再跑,這樣才能儘早看到日出。但有的人偏偏就要跟石頭過不去,非搬走它不可。結果,別人早就跑到海邊看上日出了,他還在跟石頭較勁。如果這樣的人來創業,必敗無疑。只有忍得了委屈,才能成就事業。

《青年心理》:您在創業之初肯定也受過不少委屈。

夏華:吃不上飯、睡在火車站,這些都不算什麼,最讓我難受的是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當時,我的父親知道我辭職去做售貨員,氣得很久不給我打電話。他說:“早知道你要去賣衣服,當初幹嗎供你讀大學?”而在商場做售貨員的時候,我都害怕見到熟人,因為有人會問我:“夏華,你是不是犯錯誤被開除了?”沒有人理解你放棄穩定的工作去賣衣服是為了日後的騰飛。這些委屈和不理解只能自己承受,自己消化。

《青年心理》:當時您怎樣調節自己的心態?

夏華:面對父親的不理解,我想的是:我已經給了他一個沉重的打擊,那就必須做出一個好的結果,對他有所交代。我認為,創業者在這個時候不能給自己留後路。因為創業初期肯定有很多艱難,因為看不到未來,偶爾也會有所動搖。但是,一旦決定創業就要相信這是個必經的過程,必須堅持下去,才能不辜負之前承受的艱辛痛苦。

《青年心理》:很多人是從團隊創業開始的,夥伴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如何選擇合作伙伴、組建團隊呢?

夏華:我認為對於團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成員之間的互補性,能力、性格、思維方式最好都是互補的。如果一個團隊思想高度一致,隨便一個人提出什麼想法,大家都說“好好好”,那會是多麼可怕呀,企業肯定會出現偏差。

所以,大學生如果想創業,在選擇團隊夥伴的時候要考慮清楚,那些總跟你唱反調的人可能恰恰是最合適的創業夥伴。一個團隊中總要有人喜歡向前衝,而有人則在後面拽著,持保守態度。這樣,最終的決策才不會被吹到某個偏執的角落。從心理學上講,這是避免了群體極化思維的出現,有利於創業。

夢想寫在沙灘上,目標刻在岩石上

《青年心理》:據說,您在創業之初的夢想就是“有所自己的大房子”?

夏華:是的,這個夢想早就實現了,它的確曾經激勵過我。但是,創業者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夢想寫在沙灘上,目標刻在岩石上。沙灘上的字,水一衝就走,只有岩石上的目標才是實實在在的。

現在很多大學生,激情一上來就喊著“咱們創業吧”!他們夢想的創業就是開個大公司,開名牌車,住大房子,或者到哪兒哪兒度假。但是,夢想和目標是兩回事,只有夢想沒有目標,很容易受挫折、打退堂鼓。

目標是實現夢想的工具。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實現了你才更有信心定下一個目標,上更高的臺階。沒有人能一下子邁上108級臺階,也沒有人能一夜之間實現“大房子、名牌車”的夢想。當時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大的服裝企業,締造自己的服裝王國、時尚王國。這很美好,但得靠切實的目標來實現。於是,我給自己分了幾步走:第一步,我要有一個自己的牌子。第二步,我的企業要在藍皮書(當時服裝企業的排名)上有一席之地。第三步,我的企業要躋身藍皮書中的前幾名。然後我就按照目標一點一點地做,這才實現了夢想,走到今天。

《青年心理》:您一直提倡“挖井精神”,認為這是創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夏華:是的。很多創業不成功,並不是創業者能力不行,也不是他選的行業不對,而是他沒有堅持下來。記得有個漫畫:一個人挖井,剛挖一會兒遇到了石頭,挖不動了。於是,他放棄這個坑,換個地兒重挖。結果第二次又遇到了石頭,他又換地兒。最後,他挖了十幾個坑,卻一個也沒挖出水。事實上,第一個坑只要再深挖一米,他就能見到水源了。可惜的是,我們很多大學生創業者就是這個挖井的人。無論什麼行業,你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是,一旦選定了方向,你就不能再改變,而是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

我尤其想強調的一點是,現在很多大學生受網路經濟的影響,覺得做個網站、編個遊戲就能創業了,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不現實。事實上,社會中80%的就業問題和收入來源還是依靠常規行業,而在常規行業裡,創業沒有祕方和捷徑可言,只有兩個字:堅持。

《青年心理》:那麼,在“挖井”之前,如何選對地方呢?

夏華:創業需要感性的衝動,更需要理性的思考。選擇“挖井”的地方,需要的就是後者。拿我自己舉例,我之所以選擇服裝行業,除了自己喜歡,還因為做過市場調查和理性分析,我認為男裝市場變數不大,比較穩定。而且,為了瞭解服裝行業,我坐在西單商場門口觀察每個顧客拎出來的口袋,看哪家的衣服最好賣,我就去哪家應聘導購。這是最直接最快捷的學習途徑。還有,之所以選擇做男裝是因為我並非學服裝設計出身,女裝比較難把握。這些都是“挖井”之前要做的功課。

大學生要在飛翔中定位

《青年心理》:現在很多大學生覺得找工作困難,還不如自己去創業。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夏華:我不贊同這個觀點。我認為,現在並非真的就業難,我們企業每天都在招聘,只是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的期待不在同一水平線上。而且,如果僅僅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去創業,那麼成功的可能性恐怕很小。

我當初選擇創業是因為喜歡,我覺得這種興趣導向非常重要。對於大學生來說,創業前要想好自己要什麼,創業帶來的最大收穫肯定不是金錢,而是精神享受。創業過程真的很艱苦,如果不是真的喜歡,如果你的價值感和快樂的源泉不是來自於創造價值的過程,那麼創業很可能是件自討苦吃的事情。

《青年心理》:在您看來,大學生創業要避免盲目。

夏華:是的。我覺得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有偏差。我曾經問一個大學生,你認為什麼是創業?他說,就是找幾個合夥人湊足資金,自己開一家公司。我們企業培養了好多年的設計師,突然不搞設計了,非要去開小店。其實,一定要做生意才叫創業,成為一個出色的.設計師就不是創業嗎?設計師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這也是創業。在我看來,你設立一個遠大目標,然後慢慢實現它,這就是創業。所以我常說,我們每個人要有廣義的創業精神,而不是狹義的創業行為。

《青年心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在什麼樣的崗位上,只要有創業精神,都會成功?

夏華:當然。我對大學生的建議是,就業要打破一個框框,不要自己畫地為牢:我一定要在北京工作,要進500強的公司,一入職就要做什麼樣的職位。我一直說,要放飛自己,在飛翔中定位。沒人想到售貨員會是我成功的第一步。所以,即使大學生想要創業,我也建議他們先從基層做起,掌握生產流程,積累一些市場經驗再去創業,這樣的成功率更高。

而且現在的市場高度細分、高度專業,已經不是十年前我創業的那個時候了。僅憑一腔熱情貿然進入,很容易遭受挫折。第一次創業的成敗對於大學生,甚至是他身邊的人都是很重要的,一旦失敗,很可能影響他的自信和未來的發展。不久前,團中央搞了一個青年見習基地,我覺得這對想要創業的大學生很有利,在他們沒有很好的市場經驗的前提下,最好還是先實習。做好這個過渡,再去創業。

《青年心理》:有人說,學識、見識和膽識對創業者都很重要,您認為應該如何排序?

夏華:大學生肯定具備了一定的學識,這不是最大的問題。創業初期肯定是膽識最重要,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最需要的就是見識。比如我做服裝,這不是我的本專業,我能有今天的水準就是因為看遍了世界的好品牌,這些見識就像精靈一樣一再指引著我。

《青年心理》:這種見識給您帶來好處,是否也帶來某些壓力呢?

夏華:肯定有的。我現階段最大的壓力就來自於中國品牌的出路,我們希望做出世界頂級的品牌,這就是見識越多,壓力越大,就像已知的圓圈越大,你接觸的未知領域也就越多。

在瞭解了很多國際品牌之後,我們有這樣的思考:到底是“品牌是目標,賺錢是手段”,還是“賺錢是目標,品牌是手段”?不同的思維決定著不同的發展方向。我希望未來中國品牌在世界上獲得話語權和地位,因此目前會捨棄很多利益。這是我新的夢想,一個更深的“井”,所以要不斷強化自己,告訴自己這是目標,才不會走偏。

創業心理研究:

1965年,一名韓國留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下午茶時分,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發現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他突然覺得,自己在國內時被一些成功人士騙了。那些人誇大了創業的艱辛,讓很多人感到害怕。於是,他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做了研究,並把以此寫成的書《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

後來這本書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它告訴人們成功與“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絡。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功。而這個學生也親身實踐了這個理念,他後來成為了韓國泛亞汽車公司的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