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8W

摘要:2014年我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達到727萬人,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仍舊十分薄弱,根本上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本文以社會工作專業助人自助的理念,分析大學生所處情境,從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情感、認知方面設計專業活動,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社會工作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論文

關鍵詞:社會工作 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我國2014年高校本科畢業生達727萬。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多元主體視角下,政府、企業、學校、大學生等紛紛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國家通過制定政策法規為大學生營造儘可能寬鬆的就業環境;企業則根據自身需求調整招聘方式以吸納更多的優質大學生;學校將就業工作置於戰略高度,開展擇業、就業指導課程與搭建就業平臺並重;大學生則因自身情況的差異,各自做著努力。

現階段,真正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必須從大學生自身著手,提升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明確當前就業形勢與就業壓力的基礎上,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合理規劃,通過持續的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及能力,從而能夠在求職或創業過程中脫穎而出。

而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客觀地對自己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特點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並結合時代特點,深入瞭解各種職業的需求趨勢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再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且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發展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自我觀念,培養有效提升職業發展所需的應變和決策技能。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則是指個體對職業生涯規劃具有主觀的認知與情感,同時在行為中實踐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活動的開展,是以個體具有職業規劃意識為前提條件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如何,直接關係到職業生涯活動的效果。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影響著個體長遠的職業生涯發展。

在筆者看來,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應著重從認知、情感等方面入手,扭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健全的現狀。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在其“助人自助”專業理念的指導下,從優勢視角出發,以平等的姿態面對大學生群體,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與技巧,充分調動大學生群體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幫助他們更好地挖掘自身優勢,培養積極正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在動力,為職業生涯規劃行動做好充足準備。

一、人在情境中

大學生群體所處的學校、朋輩、家庭、社會環境對其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周圍環境中找到誘因;另一方面,環境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能夠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現狀的調整提供機會。本文圍繞大學生的學校、家庭、社會等主要環境,分析周圍環境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探求其中的可利用資源。

1.學校環境。大學校園不僅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環境,更是其與朋輩群體相互交往的重要空間。現階段,我國普通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資源投入力度不同,但主要方式都是教學與講座,形式較為單一,內容比較寬泛,缺乏針對性與實用性,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然而,由於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各高校對學生就業的投入逐漸增加,不斷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就業指導課的重視程度,但由於課程設定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及不足,使得大學生在課程中實際收穫的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相對有限。而學校重視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與聯絡,為大學生的就業及職業規劃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2.家庭環境。現階段的本科畢業生大部分是90後,他們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在強調自身的獨立性與特殊性的同時,對家庭仍具有很大的依賴性,而家庭成員的就業及擇業觀念,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考慮到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當前我國大部分家庭成員缺乏科學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這使得我國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形成缺少適宜的家庭環境。

3.社會環境。隨著我國市場化就業機制的不斷完善,國家及社會對就業市場的相關政策的調整,就業環境不斷優化,就業市場中的人情、關係等逐漸弱化,大學生能夠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在就業市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中仍舊存在不良的社會風氣,如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利於大學生理性就業。由於大學生正處於其人格發展及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因而,需要發揮社會工作者的`教育作用,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摒棄不良社會觀念的同時,為其提供客觀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使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政策的內容及目標,不斷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二、社會工作專業活動的開展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代表人物薩帕(Super)從時間、廣度、深度等三個層面對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大學生群體在時間層面上處於生涯發展的成長與探索期,廣度上是學生身份,生涯發展的深度上則是指其作為學生的投入程度。此外,大學生正處於生理、心理的生長髮育期,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且大學生對於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因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開展具有其可能性及可行性。

在分析大學生自身條件及其所處環境的基礎上,本文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比較薄弱的大學生為服務物件,在專業的理論與價值觀念指導下,運用專業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職業生涯規劃情感的形成,基於個體對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認知,只有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了適當的瞭解與認識,才能夠在情感的指引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活動。

對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情感態度如何,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的影響,因而,改變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消極態度,應從轉變或糾正其非理性認知著手,在實際開展活動中,二者密不可分。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指出,個體在面對新情境、且必須表明自身態度時,心理上會出現新、舊認知相互衝突的情況,為消除因為不一致而引發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即否認新認知或尋求更多有關新認知的資訊,逐漸接納新認知,剔除舊認知,最終獲得心理平衡。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在網路、電視等大眾傳媒以及課堂上了解到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都比較片面,且缺乏現實的成功案例,使得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趨向於否定。因而,開展社會工作活動中,應提供更加全面、客觀的資訊,逐漸提升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準確認知,培養其積極、理性的情感。

1.個案工作。個案方法能夠充分考慮服務物件的獨特性,結合其認知方面的特點選擇最佳的方式,傳遞與專業及期望職業相一致的理論內容。本文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開展活動。結合ABC理論,通過案例分析、敘事治療等方式,讓服務物件充分表達自己的態度,並通過一定的引導,與服務物件即大學生共同探討他們現有的職業生涯規劃認知,發現認知偏差的存在,瞭解不良情感的源頭。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者應承擔起專家或教育者的身份,為服務物件提供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與理論,幫助服務物件更好地檢查其非理性信念,並不斷辯論的過程中,形成新認知,用客觀、理性的新認知,取代舊認知,通過長期的強化聯絡,最終調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情感。

2.小組工作。小組工作的開展,要根據小組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同時,要考慮到組員之間相互互動對整個小組活動開展的影響,要求社會工作者把握小組活動的整體方向。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情感與認知層面,可以運用發展性模式,肯定小組成員成長的可能性與潛能的前提下,讓組員相互交流與探討,分析現狀產生的原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社會工作者要在恰當的時候,為小組成員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援,即為其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與資訊,以及成功的求職案例,引導組員不斷修正與完善自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形成客觀全面的積極態度。

3.社群工作。與個案、小組工作相比,社群工作比較巨集觀,涉及的服務物件數量較多,對服務物件個性關注度不足,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高校開設的職業生涯指導課程、組織的講座等。社群工作層面主要發揮學校的功能,學校掌握的資源相對較多,可以在不斷豐富活動形式的同時,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去主動獲得更多的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資訊,不斷深化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性認知,調整其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情感與態度,為開展職業生涯活動做好準備。

4.社會行政。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三大專業方法相比,是間接的方式,強調社會工作者通過影響政策等方式,為服務物件爭取更多的資源,幫助其挖掘潛能,實現自身價值。在職業生涯規劃情感、意識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藉助有關部門的理論,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宣傳力度,逐漸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範圍與內容,擴大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力。同時,社會工作者也要聯絡資源,引導學術領域不斷髮展適合我國本土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培養,形成積極正面的情感與認知,為實踐活動做準備。

總之,基於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的現狀,社會工作專業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運用專業理論與價值觀,採取多樣化的專業方法,以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的大學生為服務物件,著重從認知與情感兩方面開展針對性的活動,在瞭解現有社會政策與教育制度、就業環境等狀況的基礎上,為大學生提供全面、客觀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資訊,培養其客觀、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情感與認知,並促使大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交流中,將職業生涯規劃付諸行動,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最終,找到理想工作,實現自身價值,實現人力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調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 (12)

[2]陳志新,張華東,等.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薄弱原因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J].教書育人,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