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失業”為哪端?

才智咖 人氣:9.24K
“高學歷失業”為哪端?
  袁妍前幾年,在知識經濟浪潮的衝擊下,高學歷人才是企事業單位爭聘的“香餑餑”,可以說是“皇帝女不愁嫁”,如今卻面臨博士生和本科生的前後夾擊,“唯學歷”時代逐漸遠去,研究生正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高學歷卻遭遇失業,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勞動力市場供求轉變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碩士、博士生畢業人數大幅增加,碩士研究生的稀缺性趨於下降。據統計,199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8.5萬名,2004年猛增到了33萬,而更令人“恐怖”的是,未來5年國內在讀研究生規模還將再增加100萬,由目前的80萬增加到180萬。但就業崗位卻沒有相應增加,部分領域已經超過甚至幾倍於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量,高學歷人才的就業壓力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來。國家人事部對2004年第四季度全國部分人才市場供求情況進行了分析,統計顯示,用人單位的職位需求中,需要研究生學歷的'佔7.9%,而研究生學歷的職位需求比例為1∶1.83,即一個職位平均有大約2個人競爭。儘管供需矛盾沒有本科生那麼突出,但也說明了研究生學歷人才供大於求的矛盾已經初現端倪。

  用人單位求“實”不求“高”

  據銳旗人才市場的最新統計表明,在用人單位的需求中,對本科學歷人才的需求佔32%,對碩士及博士學歷人才的需求各佔1%,而標明要專科層次人才的卻佔41%,可見用人單位已經從前兩年盲目追求高學歷的怪圈中走出,用人求“實”不求“高”已成趨勢。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高學歷者一般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等要求比較高,企業卻講究怎樣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價值。所以現在用人單位正在逐漸拋棄過去重學歷、輕能力的觀念,他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才可以為其創造多少價值。東莞某機械製造公司的招聘主管表示,他們給研究生提供的崗位都是專業性很強的,而一般的崗位,本科生甚至專科生就能夠勝任,至於技術含量更高的研究性崗位,我們則會優先考慮博士生。對企業而言,用大專生更經濟,大約年薪只要2.5萬元,而用一個本科生,大概在5萬元左右,研究生則約7萬左右。因此,除非崗位特殊需要,企業一般都不需要高學歷人才。另一方面,企業招聘研究生時設定的門檻也越來越高,對年齡和性別做了一系列的規定,一般偏好年齡30歲以內的男研究生。對此,用人單位有自己的苦衷。有企業表示,大多數女研究生畢業時,即將面臨婚育高峰期,怕招來的女研究生還沒工作或者剛剛熟悉了業務就要請假結婚或者生孩子了,將來她們往往也會因分心照顧家庭而難以全情投入工作。

  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國高學歷教育每年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但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高校的專業設定、學科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養出來的多是“研究型”非“應用型”人才,給畢業生擇業帶來一定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把高學歷教育當作增加經濟收入的方式,一些學校甚至不顧自己辦學條件的限制盲目擴招,把它當作謀利的手段,教學質量和科研力量下降,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很可能在就業中遭遇寒流。

  高學歷失業是個偽命題

  其實,高學歷人才不是總量太多,而是相對過剩。“高學歷失業”是指某些領域、某些地域相對過剩,且很多是高學歷者主動失業。從就業單位性質來看,大部分研究生想到高校、科研單位、國家機關和三資企業去,而不願意到民營企業就業;從地域來看,高學歷者一般集中在東南沿海及內地核心城市,而不願意到偏遠地區就業。有些則眼高手低,對薪資待遇期望值過高,“非多少錢不幹”,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高學歷者往往接受不了這種心理落差,而放棄了一個個機會,他們寧願主動失業。因此,高學歷者失業其實並不是真的失業,而是在等待一個自己能夠承受的“心理價位”。於是就出現了把學歷當作“敲門磚”的怪現狀:本科畢業就業難就去讀研,研究生畢業難又去讀博,學歷越高,學的專業越精,就業選擇面越小。這既是高學歷人才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弱點。隨著大學生就業矛盾向高學歷轉移,不僅造成了國家人才培養的浪費愈發嚴重,而且也將加大解決這一矛盾的社會成本。解鈴還需繫鈴人,化解高學歷者就業難,真到了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對策的時候了。

來源: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