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學論文4000字

才智咖 人氣:9.41K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教育學論文4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教育學論文4000字

教育學論文1

摘要:本文主要是從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尷尬的學科地位及現狀入手,分析其成因,並闡述了什麼是"真正獨立的教育學"。作者認為,教育學要成為真正的獨立之學,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教育學觀,實現教育研究從單純的學科基礎擴充套件到生活基礎,同時明確教育學者的自由與責任。

關鍵詞:教育管理論文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自其誕生之日起,“躁動、迷惘、困境、危機、解體、終結”以及“教育學成為別的學科領地、殖民地”之類驚呼依舊不絕於耳。教育學研究者自感“底氣不足”,既無法確立自身的獨立性,又無法就教育學的學科特性達成統一共識。教育學究竟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還是應以“指導實踐”為主的學科,爭論之聲不絕於耳。一方面,教育學的研究無法規避借用其他學科如心理學、哲學的理論;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教育學的獨立地位,研究者們又必須探討出本學科的學科特性,以此來區別於其他學科。教育學至少具備以下三個特性:

一、實踐性

教育學本質上是一門關於人類教育生活實踐的學科,與科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形式和思想的社會關係一樣屬於社會精神生活,具有精神價值的特徵。——丁鋼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學的資源》中就明確地闡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們只是近來才感覺到教育過程的複雜性,意識到要使教育過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進行,必須援引多種科學。”,教育學的相關學科僅僅是教育學的資源,還不是教育學的內容,必須“把教育科學的資源(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science)和科學的內容(Scientific content)區別開來”。他認為這兩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險:“我們常因某種結果是科學的,便以為它已是教育科學了。我們要記住,那些結果只是給教育者利用的資源,使教育作用達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來,“教育科學的最終實質,不在書本上,也不在實驗室中,也不在講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從事指導教育活動的人們的心中。有些結果,雖然對於從事教育活動的人們的判斷、計劃、觀察的態度和習慣,沒有什麼作用,仍可以是科學的。但沒有這種作用,它們便不是教育科學,而是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在別的領域也許是科學的,但在教育上說來,則不是,等到它們對教育的目的有所貢獻,才可以說是科學的,至於它們是否真正對教育有貢獻,只能在實踐中發現”。

教育學應在直面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發展的原創性,改變被動地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狀況,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選擇相關學科知識資源的範圍,主動地參與相關學科的學科建設和知識生產。

有不少人認為,過去的教育學之所以難以發揮指導教育實踐的作用,主要是因為這些理論在追求普遍性的過程中,忽略了教育實踐本身的多樣性、情境性、不確定性、生成性等內在特徵,漠視了教師在實施教育理論過程中的主體性,以及教師個人經驗或知識的支撐價值。也就是說,它們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斷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關係,如有人摒棄二元論思維,強調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雙向滋養關係;有人在質疑“指導說”的基礎上,把教育學之於教育實踐的功能歸於“理智的啟迪”,等等。二是側重分析教師實踐的個人特徵,如有人廣泛汲取波蘭尼的認識論,探尋教師個人知識的樣態;也有人深入借鑑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的實踐哲學,開掘教師的實踐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反思性教學”等概念,無不透露出迴歸教師的實踐經驗、訴諸教師的實踐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我們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與學,認為明明白白的傳遞是教學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實際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東西教給人,另一方面還要使某些東西靠其自身發展出來: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稟賦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對人性的關注,缺乏對人的自然稟賦的關注,導致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以人為經驗物件的人文科學在數學、語言學和生物學的夾縫中生存,人的主體性價值在精神科學與人種學中不停地被拆解與消解。……人的價值信仰喪失之後,在現代社會,人的意識、靈魂、主體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識和權力的限制,人的意義和價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時,現代教育不再是針對人的內在靈魂而傳授人文知識,而是對人的肉體進行制度化權力運作,把人規訓成為一個能自動生產和再生產權力/知識關係與話語的主體。正是因為這一點,教育學應重新立足於研究怎麼培養人,人才是教育學的邏輯起點,“人”性才是教育學的最重要的特性。詳言之,人性化教育具體體現在生命實踐、勞動實踐、交往實踐和審美實踐等教育實踐形式之中。

對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變的,那麼,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註定要失敗了。因為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在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於樸質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慾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可能只有訓練,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學研究者應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學習,把研究的基礎從單純的學科基礎擴充套件到更為廣闊的生活基礎,不僅利用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來研究教育問題,而且更要從師生的生活和整個的社會生活中探尋自己的價值根據和方向,進行價值的批判和引導。教育學研究者只有對現代人生和社會問題有更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關懷,真正關注師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領域,才能對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不僅真正避免教育學成為其他學科的園地,而且改變教育學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邊緣位置,在有關人的學科中,從邊緣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麼來穩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於它的本體價值和本體功能,這就是培養人這一永遠不變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有了這一穩固的基點,教育才有可能比較清醒和恰當地去應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教育學亦是如此。

三、複雜性

教育學是立足於人類的教育活動上的一門學科,這個先天性的學科特點,就讓教育學的研究在對於人類自身的影響上無法避開。所有的教育學都存在著傳授者,接受教育者,這兩個角色構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於角色的特性,人類本身的主觀能動性與理解性都會隨著不同的個體而有著不同的教育過程的變化。並且,在教育目的與手段上,由於人類的個體不同,對於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會有著差別與方法上的變化,同時對於教育的目的來說,每個傳授者的側重點與關鍵點鋪設都會不一樣,那麼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觀性因素,就讓教育學研究的複雜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實際的教育學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類與社會的背景下的,同時還要結合每個不同學科與人的不同,再來進行教育學的研究。所以,教育學研究的複雜性不僅體現出了強烈的社會性質還體現出了強大的人為性質。

結語綜上所述,由於社會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程序,對於教育學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廣義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學科特性還是比對與其他關聯學科的特點,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為人類社會發展所服務。

教育學論文2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教育管理制度與實際情況的矛盾逐漸突顯,人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加靈活、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管理模式,此時學分制管理模式應運而生。本文從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現實意義、學分制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學分制實施對策分析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了醫學成人教育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

關鍵字:醫學成人教育;學分制;教學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隨著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統一入學、統一上課、統一考試、統一畢業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經明顯不合適宜,學分制管理模式應運而生,學分制是與學年制對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年制是以學年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則是把規定的畢業最低總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量和畢業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但學分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環節眾多,它涉及教學理念重塑、教學體系重構、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模式轉換等眾多環節,加之傳統模式的制約、“學分制”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難點和政府相關措施和政策不到位等諸多原因,增加了推行難度,實施過程中褒貶不一,還處於探索研究改進的階段。因此對於實行學分制改革的過程研究十分必要。

二、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於工學矛盾的解決

工學矛盾是指,學生因為工作忙而不能夠到校參加學習或學習過程中遲到、早退等現象。參加成人學習的絕大部分是在職工作人員,由於個人發展和工作的需要,須進行學歷的提升和專業知識的更新。但學習時間受到單位的作息規律、規章管理制度、家庭生活雜事和經濟條件的多重製約。傳統學年制固定的學制、教學計劃、教學管理模式制約著成人教育的發展。學分制修業年限的靈活性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有效的緩解了工學矛盾,使學生能夠在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中自由的安排學習時間。

(二)有利於因材施教

成人學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但年齡、心理、工作經驗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課程和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新知識、新經驗有機結合促使成人的學習更加有效和有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有利於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服務觀念,使得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差。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可自主選擇課程、自主選擇授課時間、自主選擇學習程序,因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有助於社會所需的複合型人才。

(四)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針對自主選課制度而言,學校可以把選課的人數作為評價老師教學的標準,能夠增強了教師的競爭意識,從客觀上激勵教師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同時,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學分制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難點

(一)硬體設施不足

學分制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改變傳統教學管理模式,而且還需要學校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硬體設施做為支撐。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分制成功實施的重要因素。然而,我校成人教育學院設立在老校區,研究生和高年級全日制本科佔據了絕大多數的資源,使成人教育教學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硬體設施不足,因而,學分制實施的教學基礎設施難以得到保障。

(二)師資力量缺乏

豐富的課程設定是學分制選課制的基礎,大量的教師資源是選課制實施的先決條件。然而,由於我校成人學院獨立師資的缺乏,教學計劃的實施與課程的設定須與其他院系相協調,繼而,又由於醫學院系本身的特殊性,教師在承擔大量臨床的工作的同時,還需完成全日制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育等多重任務。因此,在實際過程中,參與到成人教育的老師十分有限。

(三)課程設定難度大

學分制以選課為特點,課程設定分為必修和選修兩種。設定高質量的必修課是提升學生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但由於我校優秀師資缺乏,多為中青年教師承擔成人教學任務,臨床經驗缺乏,能夠開設課程較少。另外,大量設定豐富多彩的選修課是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由於我校為醫學院校,教師結構單一,因而不具備開設豐富選修課的條件。同時,由於大部分成人學生對各門課程瞭解不深,選課盲目隨意,使得所修課程體系不完善,導致所學知識零散不成體系,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的。

(四)教學管理困難

學分制靈活的修業年限,富有彈性的教學計劃以及學生自主的選擇課程,打破了傳統學年制教學模式專業、年級、班級的概念,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發展跨專業,跨年級進行選修。學生選課自由度的加大,增加了教務工作者在學籍管理、成績管理、學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的工作量。由於學籍管理、成績管理、學生管理方面沒有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務工作者對學分制缺乏全面的認識,加大了教學管理難度。

(五)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學生是學分制實施的物件,是其中的主體,學分制想要順利推進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成人學生多數工作繁忙,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非常有限,對實施什麼樣的教學模式毫不關心,參加成人學習帶有一定的功利性,過分關注學分的累積與畢業證的獲取,忽視了學分制實施的過程性和目的性。

(六)現行政策未接軌

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學生達到120學分即可畢業,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申請先修,先修滿學分可提前畢業,然而,學生畢業須經教育部學信網註冊,註冊通過方可列印畢業證,由於學生錄取資料學制仍為三年,因而學生提前畢業註冊難以實現。實施學分制,按規定應結合課程學分予以收費,由於省內未有具體成人學分制收費標準,只得沿用原有學制收費模式。

四、學分制實施對策分析

(一)完善基礎設施

實施學分制對我院硬體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積極向上爭取,多渠道加大投入,不斷加快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調整我校教室資源配置、增加實驗室開放數量、提高圖書館利用率等,為師生創造了一個舒適的工作學習環境,為學分制的實施提供了硬體設施保障。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出臺相應措施加大師資培養力度,組建專業兼職教師隊伍,不斷加強兼職教師隊伍管理。制定兼職教師支援政策,調動各方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兼職教師的作用。完善兼職教師管理,明確聘任條件、規範聘任程式,實行評獎評優、成果獎勵等指標單列。

(三)優化課程設定

學分制的改革對良好的課程設定依賴性尤其高,課程設定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知識的完整性,直接反應出學校成人教育水平的高低,而要優化課程設定,首要任務是提高成人教育開設豐富課程的能力。一是要加強專職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有計劃的將專職教師外送函授、交流學習,培養同時具備多門課程授課的能力的優秀教師;二是與學校其他部門積極溝通協調,與普教進行資源共享,共享各類豐富的選修課程等豐富資源,共同完善成人教育部門的課程體系建設。同時還要注意提高學生的選課能力。一是要增強學生對各門課程的瞭解程度,比如在選課頁面加入各門課程的詳細介紹或者選課前給學生下發對應的詳細介紹資料等;二是要加強對學生選課的培訓,比如單獨開設一個課時的選課指導課程,詳細為學生們介紹各門待選課程以及怎樣選課才能使的體系更加的完善,所學知識更具有整體性,更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同時還可以設定固定的選課諮詢點,更好的為成人學生服務。

(四)加強資訊化建設

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資訊系統,提高資訊化管理水平。由於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修業年限靈活,教學計劃具有彈性,因而教務管理人員在教學執行過程中的工作量和管理難度也大幅度增加。如何將繁瑣的教務工作資訊化、模組化,便捷化是現代高校發展的重點。應從教務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校園資訊化建設,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與學分制相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加大教務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認識。

(五)加大宣傳力度

學分制的實施與學生密切相關,只有學生積極的參與與配合,學分制的實施意義才得以體現。學生之所以不能積極投入,源於對此不瞭解,沒能真正理解學分制的先修、免修、免聽、學分互認等給其帶來的便利。因此,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班會,講座、知識手冊等多種方式予以講解,做好學分制的宣傳工作,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五、結束語

在成人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學分制管理的優勢越發突出。如何將學分制管理體系科學的融入成人教育中,將對成人教育的快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設定、加強資訊化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建立與學分制相應的制度等手段措施就不能夠只停留在紙上,需要責任部門統籌安排,多方協調,為學分制管理系統在成人教育中的應用提供有力支援,使得成人教育在科學的管理體系中再次騰飛。

參考文獻:

[1]馬紀偉,閆冬良.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5)

[2]潘小敏,朱利洋.基於學分制背景下的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16(5)

[3]步建東,卜穎,蘆文慧.推進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學分制改革措施[J].瀋陽農業大學學報,2013,15(2):185-188

[4]佟赤.醫學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改革的應用研[J].中國成人教育,2015,(9)

[5]楊幹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實務[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

教育學論文3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在本科化學教育中,由於其化學教學的特殊性,其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實驗教學較多,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要求也較為突出。本文針對本科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性意識展開研究,通過分析本科化學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明確了現階段本科化學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問題,並提出了與之適應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

化學教育;創新意識;學生培養

現如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在科研領域的創新與人才培養更是如此。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高等院校需要不斷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創新意識培養。針對本科化學教學而言,其教學涉及的領域較廣,且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性極強,相關實驗教學較多,這些都必須要求本科化學教學中,一方面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空間,藉助化學教育本身的實踐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創新性意識的形成[1]。

一、本科化學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一)創新能力培養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現如今,我國的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育階段,儘管近年來素質教育不斷髮展,但是在實際的高等教育中,素質教育並沒有完全落實,一些傳統教育中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缺失。盲目追求理論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激勵。

(二)師資團隊創新能力較低

教師作為本科化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其師資團隊的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創新教育的落實。然而實際情況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思想限制,其對於教學中的創新意識相對較低,因此在對學生的教學引導中,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創新性的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另外,一些資深的本科化學教師,儘管教學經驗豐富,但是缺乏現代化教學理念,不能夠滿足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求。

(三)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差

現如今,大學生的課業壓力越來越大,而針對本科化學實踐性的需求來說,很多大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尤其是針對一些化學科研專案的實踐,這些都影響大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本科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性意識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在本科化學教學中儘管已經融入了一些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並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性意識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化學課程設定不夠完善

首先,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課時安排不合理。盲目重視理論專業的教學,忽視了化學實驗課程的設定,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際的化學試驗中,操作能力較差,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意識培養。其次,交叉學科知識結構較差,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不夠緊密,尤其是化學相關課程與其他必修課之間的聯絡不夠緊密,這就造成學生綜合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具體到化學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的交叉點,其應用與創新也就相對較差。

(二)課外創新實踐平臺尚未建成

1.課外創新活動參與度低

課外實踐活動對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數的本科化學教學過程中,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學生較少,學生不能夠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化學實踐中,阻礙了學生的開拓思維和創新意識。教師缺乏對學生參與性的鼓舞與引導。

2.創新實踐基地管理不當

儘管各大高校都設立了相關的創新實踐基地,但是其再創新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很多實踐基地都是由學生會負責管理,缺乏專業導師的指導,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提升。

(三)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

1.教學方法單一

學生創新性意識的培養,需要本科化學教師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注重交叉教學,同時進行化學實驗的創新與科研。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對互動教學、啟發式、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尚嫌不足。課堂氛圍和學生參與性都相對較低,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影響了化學課堂教學效果,而且不利於學生課堂思維的擴充套件。

2.傳統教學模式的侷限性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現如今,大多數的高校化學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而化學教學不僅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較強,而且還涉及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求化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結合交叉學科基礎性、專業性的需求,不斷豐富教學模式,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

(四)評價方式與實驗課程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

1.評價方式不科學

目前很多高校的化學教師對於學生的評價仍然停留在考試階段,對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社會實踐、創新意識的評價相對較少,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標準。導致學生盲目地片面地重視理論考試,忽視了社會實踐與自身創新意識的提升。

2.化學實驗課程作用較小

對於本科化學教育而言,化學實驗課程十分重要,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意識的重要組成。然而在實際的化學實驗課程中,往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忽視了對學生設計、探索能力的培養,實驗課程變成了一種固有流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夠進行創新,也就不能夠通過實驗課程進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本科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優化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

1.優化課程設定

對於本科化學課程來說,其與其他學科的相容性較強,某些內容具有一定的交叉點,因此在化學課程設定中,可有針對性地適當增加學生的相關選修課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能夠在具有良好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開拓思維,更好地參與到教師的化學教學中。

2.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高等教育知識結構的不斷調整,本科化學教學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合理調整教材內容,同時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針對具體教材進行相應的化學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創新,引導學生參與到理論課及實驗課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化學創新的主動能動性。

(二)建立課外創新實踐平臺

1.舉辦化學創新研究講座

對於本科化學教育而言,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就必須要改變“閉門造車”的現狀,積極開展化學創新案例講座,將化學創新的一些成功案例、科研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讓學生在實際的化學創新案例中,豐富化學知識,收穫創新理論,進而為學生實踐與創新提供良好的`借鑑價值。通過創新研究講座,一方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水平。

2.建立網路化學實驗平臺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園網站,成立了師生互動、學術交流的教學平臺。對於化學教學來說,應該積極藉助網路平臺的優勢,在平臺中建立化學實驗欄目,將學生的一些實驗課題、創新科研成果進行公佈,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

3.加強校企合作

建立產學研基地是有效推動學生創新性意識的途徑之一。藉助企業為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科研經費,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這樣不僅為企業培養了儲備人才,而且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性意識。

(三)多元化教學模式與方法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一要加強基礎實驗教學,只有加強基礎實驗教學才能夠保證學生紮實的實驗基礎,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二要加強綜合實驗的教學,綜合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第一步,需要教師結合交叉學科的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的總體設計,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2];三要嘗試展開創新實驗教學,設定一些創新科研實驗,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操作、完成,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創新意識。

2.豐富教學方法

首先可以採用研討式教學方法。針對科研成果和化學實驗案例,進行課堂探討,鼓勵學生進行模擬,並在探討完善理論原理和實驗操作流程的同時,提高學生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次可以採用聯想教學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將化學現象、化學實驗與日常生活相銜接,通過聯想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化學,進而主動低參與到化學教學中來,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

(四)科學調整評價方式

改變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採用將口試、創新實驗、考試合理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評價標準,避免由於應試教育模式,阻礙學生在綜合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融入對科研創新與實踐能力的評價,使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方式更為合理,也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

參考文獻

[1] 王頗.在本科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11):53-54.

[2] 霍冀川,雷洪,樑曉峰,葉旭.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學生創新力培養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53-55.

教育學論文4

【摘要】音樂是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音樂人類學又稱民族音樂學,其主旨是將音樂融入到文化中來看待。梅里亞姆的著作《音樂人類學》是該領域中最重要的文獻之一,他主要是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了音樂和他賴以生存的文化之間的關係。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包含了音樂哲學、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此後又將目光投向了音樂人類學。從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發,研究音樂、人、文化的三重特徵。本文擬從音樂人類學的視角出發,探討當今音樂教育學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育學;音樂人類學;“人”;文化

21世紀的音樂教育學,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理應成為一門涵蓋多種門類的學科。隨著音樂學將研究的目光轉向了人和文化,音樂教育學作為音樂學的分支,也逐步意識到文化、社會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照本宣科的機械化教學。音樂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或很有可能是音樂,是人類文化中的音樂、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體。音樂人類學不僅包含了對音樂本身的研究,還包括音樂與之相聯絡的文化之間的研究,人類學的視野可以為我們挖掘更多的音樂內涵,從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灌輸到整個音樂教育活動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樂教育學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在特定區域或社群中進行的調查工作。作為文化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樂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們平常所說的人類學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種以達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為目的的現場工作,研究者是構成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時也把自身作為研究物件的一部分,從而在互動中認識和闡釋音樂文化現象。當然,這裡的“田野”並非指的是“鄉村山野”,而是指一種音樂實踐方法,即對音樂物件文化背景相關的研究。巴西人類學家佩雷諾對“田野”的解釋為:“只要存在差異,存在於自己的不同,那裡就是人類學的田野。”音樂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課堂,即教師的田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課堂行為中去,進入學生的世界,和學生形成一定的互動,以期尋找到更好的現場教學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則是課外。通過走出教室,走進社群,探究周圍的音樂世界,實踐性地接觸民間音樂文化,教師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田野工作”的意義還在於,在音樂教育中貫徹中國音樂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民族性。柯達伊說過:“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誌,民族音樂具有民間意義,而且更具有民族意義的一項財富,它是屬於全體人民的。”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育的第二課堂,同時也是我國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通過對民族音樂體驗式的教學,不僅對音樂教學有著直接的幫助,還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情感。把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帶進課堂,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要面對現存的傳統音樂中的社會以及生存問題,就不能僅僅是一種閉門造車的態度,而必須走進‘田野’。”“田野工作”不僅是人類學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音樂教育學的基本方法。他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也提出了一種對音樂事項本質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樂教育學

人類學、教育學的研究物件始終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樂、“人”的文化放在首位。音樂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生活,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幾乎沒有哪一種文化不包括人類。在基礎教育的藝術課程改革中,《藝術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內容“藝術與文化”中也提到了藝術與多元文化的內容。“藝術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符號載體,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藝術與文化的連線,可以增進對多元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瞭解,加強文化認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識。郭乃安先生也說:“人是音樂的出發點和歸宿。把目光投向人,不僅意味著在音樂學的研究中關注人的音樂行為的動機、目的和方式等,還意味著在各種音樂事實中去發現人的內涵,或者說人的投影。因為,人的音樂行為,不僅表現為有意識的活動,也可以表現為潛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活動。”由此可見,對人的研究是音樂教育學研究的根本。最早由德國哲學家亨德提出的“人類學”觀點,是指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音樂教育的研究也是應立足於“以人為本”的研究,而不僅僅依靠對書本、對課堂的教學。其目的是通過音樂來培養性格品質,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處。眾所周知,經常參加合唱、合奏排練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正如周杰倫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說:喜歡音樂的孩子是不會變壞的。在音樂教育中,廣大的教育者應秉承著“人文關懷”的宗旨,將“人”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現在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無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應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一個教師的教學價值追求必將最後落實在學生身上。在這個的舞臺上,音樂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沒有行業的偏見,沒有性別的偏見,沒有年齡的偏見,也沒有種族膚色的偏見。只要你願意,人人都可以來表演,人人都會得到一份尊重。人類學主張注重個體,平等地對待一切文化。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了人的創造,音樂也將不復存在。

三、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

200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於發現和開發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創造性品質。教師和學生之間要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講究的是平等和包容。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本位,雖一直提倡以學生為主,但總改不了教師居高臨下的局面。在大多數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完全是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學,很少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計劃。從而使原本活潑生動的音樂課堂,變成了學生枯燥無聊的硬性任務。音樂教學,本是一種美育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美、欣賞美。同時他也融合了樂理知識、民族文化背景等內容,是一門工具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學科。音樂課堂除了讓學生學習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形成一種互動、平等的課堂情境效果。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小的方面體現在教師和學生的課堂中,往大了說也能體現在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的話語權上。“歐洲文化中心論”一直傳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標準。在此標準理論下,許多音樂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價值觀和方法去研究中國音樂。近年來,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歐洲文化中心論”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質疑和反駁。音樂人類學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即從音樂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環境入手,進一步觀察它的特徵,探索它的規律及其獨特的審美標準。受音樂人類學影響,“西方文化中心論”的侷限性已經被當代音樂家們所關注,許多音樂學家開始走向世界各地,發掘、蒐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樂,將其製成錄音、電影、錄影,並寫出了大量的論文、專著,在不少國家“世界民族音樂”已被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在音樂教育學理論中,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已普遍成為人們的共識。在中國的傳統音樂理論體系中,大量地學習和模仿西方音樂理論,造成了我國傳統音樂的日益衰微。正如管建華教授在前幾日的古琴研討會中提出:中國音樂及文藝詩學注重語義、語境、意義的表達。而西方音樂分析則注重語態、語法形式的分析,這是中西方音樂最大的不同⑨。在人類學講究“話語權”的當代,音樂教育學也應倡導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平等對話,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結語

音樂教育學是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教育現象的一門學科,他兼具音樂學和教育學的性質。音樂人類學,則是把音樂置於文化和社會的語境中來研究。教育的目的本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類學的觀念和方法更好地為音樂教育打開了人的視角。面對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唯有守護好自己的文化傳統,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對話。

參考文獻:

[1][奧]沃爾夫岡馬斯特納特,餘丹紅,張禮引譯.音樂教育學導論[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蕭梅,齊坤.音樂人類學的實地考察[A].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C].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3]梁麗.從音樂人類學角度談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J].藝海,2014(1).

[4]楊曦帆.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文化人類學視野[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3).

[5]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

[6]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1991(2).

[7]王玉璽.音樂教育學中的人類學觀念和方法[J].北方音樂,2013(12).

[8]張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礎—析音樂人類學視野中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藝術教育,2008(8).

[9]管建華.溪山琴況與“品味論”的文化哲學美學解讀[J].文化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