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術中晚斷臍對母兒預後的影響策略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7W

【摘要】 目的 探討斷臍時機對母兒預後的影響。方法 選取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 60例早斷臍組為對照組, 60例晚斷臍組為試驗組。試驗組實行晚斷臍, 胎兒娩出後, 待臍帶搏動停止後斷臍;對照組實行早斷臍, 胎兒娩出後5~10 s內斷臍;兩組其他處理措施均相同。比較兩組產婦產後24 h出血量, 新生兒血紅蛋白及膽紅素水平。結果 試驗組產後24 h出血量少於對照組, 新生兒膽紅素水平低於對照組, 新生兒血紅蛋白水平高於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胎兒娩出後晚斷臍, 即待臍帶搏動停止後斷臍, 較早斷臍產後出血少;有利於提高新生兒血紅蛋白水平, 不增加新生兒膽紅素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

剖宮產術中晚斷臍對母兒預後的影響策略分析論文

【關鍵詞】 剖宮產;早斷臍;晚斷臍;母兒;預後

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 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 越來越多的醫院在實行晚斷臍;本院於2013年1月實行分娩中晚斷臍;主要觀點有兩種:早斷臍即在新生兒出生後5~10 s內進行斷臍;晚斷臍即在臍帶停止搏動後進行斷臍[1]。本次研究以剖宮產產婦及新生兒為研究物件, 採用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早斷臍與晚斷臍對母兒預後的影響, 以探索合適的斷臍時間,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4月~2014年6月在本院單胎剖宮產分娩的產婦120例, 年齡21~33歲, 孕周38~42周。按隨機分早斷臍組為對照組, 晚斷臍組為試驗組。參與調查的所有產婦均無併發症或合併症, 新生兒不存在胎兒窘迫。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分娩前血紅蛋白及新生兒出生體重等一般資料經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試驗組行常規剖宮產, 新生兒清理呼吸道, 側放於母親兩腿間低於胎盤位置, 用無菌巾擦乾後保暖, 等待臍帶停止搏動後予斷臍, 並記錄斷臍時間;對照組產婦進行相同的剖宮產術, 不同點在於新生兒出生後擠壓鼻內及口腔部羊水後5~10 s內斷臍;兩組其餘處理方法均相同。

1. 3 觀察指標

1. 3. 1 產後出血量術中收集所打溼紗布數量, 用面積法計算出血量;加上吸引器內除去羊水後出血量;收集病房內產後24 h出血量。三者相加為總出血量。

1. 3. 2 胎盤殘餘血量 待胎盤自然剝離後將胎盤置於方盤中收集胎盤殘餘血量。胎盤殘餘血量少則說明進入新生兒體內的血液灌輸相對多, 血紅蛋白濃度水平則較高;反之, 則少, 則低。通過觀察胎盤殘餘血量評估新生兒血紅蛋白濃度;則相應胎盤殘餘量的多少與新生兒血紅蛋白水平呈反比。據相關統計, 血液灌輸能夠有效提高新生兒血紅蛋白的濃度。

1. 3. 3 新生兒膽紅素水平 每天由一名護士固定時間測定新生兒黃疸指數, 採用上海產黃疸測定儀在新生兒額部測定, 1次/d, 至出生後第5天, 記錄每天的黃疸指數。以最高1次膽紅素值作為新生兒膽紅素峰值, 由新生兒科醫師診斷高膽紅素血癥。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採用SPSS13.0統計軟體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採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採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發現, 試驗組患者胎盤殘餘血採集量(59.12±33.46)ml, 對照組中胎盤殘餘血採集量(141.65±29.68)ml;可見試驗組要明顯低於對照組, 從而間接反映新生兒血紅蛋白水平,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產婦產後24 h出血量少於對照組, 新生兒膽紅素水平低於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3. 1 晚斷臍對產婦產後出血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新生兒晚斷臍組產後出血量少於早斷臍組, 說明晚斷臍可減少產後出血;有研究認為隨著臍血的流失, 胎盤血液不斷減少, 胎盤皺縮體積縮小, 胎盤與子宮壁接觸面積縮小, 二者之間血管斷裂加速胎盤早期剝離, 而胎盤早剝離則子宮收縮快, 產後出血也會相應減少[2]。國際助產聯盟和FIGO在2003年有關預防產後出血措施的聯合宣告中, 把等待臍帶搏動停止後斷臍, 歸於“主動的第三產程處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認為是可預防產後出血的措施[3]。

3. 2 晚斷臍對新生兒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 目前循證醫學研究結果支援健康新生兒臍帶搏動停止後斷臍。有文獻報道, 通過延遲斷臍時間可提高新生兒血紅蛋白量、減少貧血的發生[4]。這可能與晚斷臍讓新生兒得到充分的生理性胎盤輸血有關。生理性胎盤輸血受新生兒體內反射調節, 當新生兒達到最佳血容量時, 臍動脈搏動自然停止, 胎盤輸血終止, 此時新生兒體內的血量對於新生兒來說是最合適的, 並不會對新生兒造成不良反應。本研究通過測量胎盤殘餘量間接反映新生兒血紅蛋白水平, 支援這一理論,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3 晚斷臍對新生兒膽紅素水平的影響 有研究認為隨著斷臍時間的延遲, 新生兒從母體獲得了更多的血液及紅血球, 隨著紅血球的破壞, 膽紅素生成增加, 黃疸加重, 從而使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增高。也有研究發現, 斷臍時間的延遲並不增加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生率[4]。本研究顯示, 晚斷臍組的新生兒膽紅素峰值低於早斷臍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並不增加新生兒黃疸的風險。

參考文獻

[1]Scheans P. Delayed cord clamping: a coll aborative practice lo improve outcomes. Neonatal Netw, 2013, 32(5):369-373,374-377.

[2]劉桂英,王芝靜,王文傑,等.剖宮產術中臍血採集對促進胎盤剝離的臨床觀察.河北醫藥, 2012, 34(6):905.

[3]董玉姣.延遲斷臍與新生兒黃疸相關性分析.中國誤診學雜誌, 2012(7):1581.

[4]陳濤,張麗珊,金星明,等.不同延遲斷臍時問與預防足月兒貧血效果系統評價.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009, 17(4):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