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下的實驗室建設論文

才智咖 人氣:2.27W

一、人文素質教育下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下的實驗室建設論文

(一)定位狹窄

高校建設文科實驗室主要是為了解決專業實踐困難而興建的,傾向於文科教學服務領域,對其他學科的建設服務較少,服務面偏小。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是針對個體,具有全域性性,比如建設美術實驗室時,普遍觀念可能是為美術專業服務,對於未開設美術專業的高校來說,這種實驗室基本不存在。所以,這種文科實驗室建設受到專業的限制,容易就專業建設而建設,定位比較狹窄。

(二)體制缺失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主要是針對理工科院校。長期以來我國文科實驗室建設的發展相對理工科實驗室建設來說比較滯後。很多高校還沒有專門的文科實驗室組織機構,特別是廣大的理工科高校。而且僅有的高校文科實驗室,管理機構尚簡單,管理人員不足,未受到應有的重視。[3]

(三)形式單一

文科實驗室涉及多個文、史、哲、經、管、法、教育等多個人文社會學科門類,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如法學的模擬法庭、教育學的心理調查中心、經濟學的證券模擬交易中心等,不同學科的實驗室,其實驗內容指向不同,其模式也不同。而現在很多高校都傾向於建設“機房型”的文科實驗室。

(四)協作不夠

高校各部門(如教務處、學生處、招生就業處和各二級學院等)統籌協調,共同致力於大學生的培養。同樣地,在提升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高校各部門都肩負有一定責任,文科實驗室建設需要多個方面的協作、協調和協同。然而,在目前,我國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中,許多學科所在學院都是自成一體———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二、人文素質教育下建設高校文科實驗室的建議

以人文關懷為指導思想,為培養出更具競爭力和適應性更強的人才作貢獻,是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的必然出路。根據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需要,新時期建設高校文科實驗室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轉變觀念

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爭論由來已久,而且二者的差異一直存在。不斷驗證、不斷求證是自然學科實驗的主要步驟,而人文社會科學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擔當著與自然科學截然不同,然而又與之有相互交叉的使命:自然科學的高速發展,必然帶動人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類文明水平的提高必然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得以體現。儘管有很多聯絡存在,然而,人文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與自然科學研究存在明顯的差異,諸如實驗方法、物件和需求存在差異。因此,在理科實驗室建設中,以硬體投入為主,需購置高精尖裝置,滿足理科教學和科研的需求;而文科實驗室則以軟體為主,用於採集資料、建設資料庫等來分析結果。理科實驗對裝置的依賴性較強,而文科實驗對材料的依賴性強。所以,在建設文科實驗室時,我們應轉變觀念,不能完全照搬理工科實驗室的標準和相關要求,而應從人文科學的`實際出發來建設和管理文科實驗室。[4]

(二)科學定位

文科實驗室是專業知識傳授的重要基地,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搖籃。在建設過程中,要科學規範和制定文科實驗室的功能定位。必須結合人文社會學科的特點,以某一學科為核心集中建立具有共性的各專業能共同使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實驗室。統籌規劃、全面提升文科實驗室的整體實力。以貴州財經大學為例,學校將文科實驗室統一管理,並將資源共享,打破了系部的條塊分割和各自為主的局面。學校在新校區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按照學科門類進行實驗室的統籌、規劃和建設,改變了過去那種數量眾多、投資分散、效率不高和水平低下的現象。文科實驗室建設要以建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為切入點,要讓實驗室服務於科研,為文科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培養專業綜合能力。讓實驗室服務於全體教師,為教師提供教學和科研的基地,成為其提高專業化發展的平臺;讓實驗室服務於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實驗室服務於社會,實行對校外開放,將實驗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這些舉措將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寬泛的適應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激情,將創新、創造、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融入到實驗、實踐中。

(三)創新模式

人文社會學科實驗教學模式是實驗室建設的核心,也是實驗室實現其價值和應用功能的關鍵。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科的不同,創新教學模式,開發、設計多層次和多型別的實驗教學模式,如模擬模擬實驗模式。這就要求實驗室建設要模擬化,如建設模擬銀行、模擬法庭等。通過這種多樣化的實驗模式,學生能在模擬實踐過程中提前體驗真實工作環境,增強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還可開展職業實踐實驗模式,利用實驗室架構一條學校與社會的橋樑,根據職業現狀,營造出一種工作氛圍,設計實驗專案,提高學生職業素養。開發設計感悟體驗實驗模式,利用開展畫廊、實驗室觀摩等手段,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