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語文素質教育的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9.87K

語文學科是教會學生“學習語言”即如何正確地理解與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學科,它指導學生從大量作品的聽取或閱讀中含英咀華、鍾靈毓秀,感悟出語言規則,然後運用這些語言規則去指導說話和寫作,以創造生成新的語言作品。作為個體語言學習過程的語文教學過程,始於對已有作品的感悟,終於對新的語言作品的創造,自始至終都有深沉而強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們在這一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濃郁的詩意、熾熱的激情,感受到人性的光輝並在學習中產生創新的慾望。近兩年來,許多中等職業學校陸續升格為高職學院,與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質量卻下降不少。許多高職學校文化基礎課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語文課越來越難上了。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學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老師不得已只好唱“獨角戲”,結果老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卻是“啞口無聲”,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更別談創新了。

談語文素質教育的教育論文

一、教師要根據學情就學生的學習任務設計指導方案,做到讀思議練有機結合、重點突出,並隨時把握目標,調控閱讀程序。

很難想象,一堂課沒有教師的任務引導,而一味地強調所謂自主研究究竟會取得什麼效果。問題是任務的主要形式,因此,提問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語文課堂中學生智慧技能的學習與發展,與問題情境相伴而生,隨著問題能力的提高而優化,並以教師的提問水平為基準條件(區培民《語文教師技術行為概論》)。根據奧蘇伯爾和魯賓遜的解決問題模式,語文提問在認知策略手段中的作用為:將學生從已知資訊的認識水平提升到似是而非、無以應對的認知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在能大致明瞭題義的情況下,還必須引導學生尋找發現策略即突破的契機,直至解決問題、突破成功的過程,便是策略習得的過程,這一過程將使個體的智慧技能得到補充和提高(區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為此,必須講究提問的質量。

提問要有策略性,不能滿篇問,要對估計學生易領會的地方發問;不能“滿堂問”,而要抓住“課眼”,有的放矢;要有思想性,必須有一定的思維坡度,經過嚴謹的推理、判斷才能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堂內三五秒鐘就有多數人‘唰’地舉起手來,這是不值得稱道的'”(贊可夫語);要有序列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要有時機性,起始時如何提問、過程中如何提問,要因時制宜。

質疑是一種特殊的提問。說它特殊,因為它與師問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學生就個體所發現、所感覺、所關注的疑難,向教師(或班集體)提出問題。教師在學生質疑活動中是否就是一個被動者了呢?不是的,教師應該主動激發學生的質疑動機和精神,並通過“拋磚”等手段讓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誘導學生對從文字、教師諸方面獲得的資訊進行深入的個性化的思索,提出自己的不解之疑或不同意見。教師要注意甄別學生質疑的價值,並採取合適的方法予以解決:有的由教者直接講解,有的交給學生探究,有的重錘敲打,有的一帶而過。

二、課文內容的教學要與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

很難想象僅靠幾冊課本和一天一節的語文課,學生就能學好語文,語文教學只有在社會大課堂的廣闊背景下、在學生廣泛的閱讀中才會產生活力。對於農村中學學生更要加強課外語文閱讀的總量,諸如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節目等。如果把學生課外語文學習也納入語文教學軌道,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大有裨益。因此課外活動這一塊絕對不容忽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

1、課外閱讀活動。一名學生若要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增加自己的知識資訊量,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必由之路。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先要本著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根據語文課本學習的內容進度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每學期每單元閱讀的具體目標,這樣才能有效防止可能出現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必須遵循擇優閱讀的原則,認真選讀一些高品位、高質量的書,如優秀文學作品、典範性文章、語文基礎知識書刊、鄉土教材等,這樣才能獲得有益的知識營養和精神食糧。

2、課外寫作活動。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堅持寫週記。一個星期下來,學生總會有些印象較深的事情,正好可以將其寫在週記本上,按時交給老師批閱。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還會成為生活的有心人。除了週記之外,還可讓一些寫作能力突出且有興趣的學生寫一些觀後感、讀後感、新聞、雜文、詩歌、農村景物描寫、風土人情介紹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