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判斷力批判二律背反思想及其解決

才智咖 人氣:2.07W
  【摘要】康德三大批判中都有二律背反這一項內容,指的是具有同等理由而能成立的相互對立的命題,揭示了可以同時成立的兩個相反命題之間的矛盾。二律背反思想在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判斷力批判中雖然不佔重要地位,但是康德三大批判是一個體系,所以二律背反思想在這一批判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判斷力批判二律背反從超驗的方法、調節性原則兩方面得到解決,這有助於瞭解連線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的橋樑,即真與善的紐帶——美。
【關鍵詞】二律背反判斷力批判超驗

康德三大批判中都有二律背反這一項內容,是因為有三種認識能力:知性、判斷力、理性,相應三種內心能力:認識能力、愉快和不愉快能力、欲求能力。如果分不清什麼能認識、什麼只能思維,那麼,以有限的條件追求無限的條件就不可能實現。於是出現了下列情況:對於認識能力來說,產生了把知性推向無條件的理論理性的二律背反;對於愉快和不愉快情感來說,形成了審美判斷的二律背反;對於欲求能力來說,產生了自身為自身立法的實踐理性二律背反。
《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兩大部分。這兩大部分都有二律背反思想。鑑賞原則方面的二律背反表現在:“正題:鑑賞判斷不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因為否則對它就可以進行爭辯了(即可以通過證明來決斷)。反題:鑑賞判斷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因為否則儘管這種判斷有差異,也就連對此進行爭執都不可能了(即不可能要求他人必然贊同這一判斷)。”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康德哲學判斷力批判二律背反思想及其解決


目的論判斷力的辯證論主要體現在反思判斷力二律背反思想中。
“這個反思的第一個準則就是命題:物質的東西及其形式的一切產生都必須被評判未按照單純機械規律才可能的。
第二個準則就是反命題:物質自然的有些產物不能被評判為按照單純機械規律才能的(它們的評判要求一條完全不同的原因性規律,也就是目的因的規律)。”
如果我們現在把對於研究的這些調節型的原理轉變為客體本身的可能性的構成性的原理,那麼它們就會被說成是:
“命題:物質的東西的一切產生都是按照單純機械規律而可能的。
反命題:它們的有些產生按照單純機械的`規律是不可能的。”
康德更關注二律背反的解決。這裡,我們從兩方面:超驗的方法、調節性原則瞭解康德如何解決判斷力二律背反的。
一超驗的方法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二調節性原則
康德的哲學是一種先驗哲學,為人的認識、實踐、審美等思維和行為尋找先天原則,也可以說先驗哲學是一種方法論。這一部分就從方法論的角度瞭解目的論判斷力二律背反是如何解決的。
康德把認識事物的原則分為構成性原則和調節性原則(或統制性原理)。構成性原則能擴大人的知識,主要體現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先驗邏輯論的先驗分析論部分。調節性原則“一方面抑制知性的這種令人擔憂的僭妄,好像它(由於它能夠先天地定出它所能認識的一切事物的可能性條件)由此就把任何一般物的可能性也包括在這個界限內似的;另一方面在考察自然界時按照一條知性永遠也達不到的完整性原則來引導知性本身,並由此來促進一切知識的最終意圖。”它不能對客體規定什麼,只是防止知性超出自己運用的範圍,為人的行為提供參考性的概念,從而引導人努力達到它所設定的目的,不斷追求完滿。調節性原則運用於自然和道德兩大領域。在自然領域,主要有兩類物件:一是知性針對的一切經驗活動及經驗知識。起到調節性作用的是對經驗知識的“可能完善性”感興趣的理論理性的概念,即理念;二是針對自然界的有機體,包括人,起到調節性作用的是“目的”概念。這一部分主要是《判斷力批判》的“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內容。關於事物的形成遵循的是機械規律還是目的因規律構成了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二律背反。機械因果規律是認識現象世界的客觀規律,它能讓我們瞭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擴大知識範圍。但是,機械規律對於有機體卻不能給出精確的解釋。康德曾說有了物質就能說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一隻小小的毛毛蟲的結構、功能及其聯絡比宇宙還複雜得多。康德於是引入目的論。歷史上的目的論思想,認為這些思想要麼帶來宿命論,要麼帶來物活論、有神論,機械論與目的論不能並存,只能一真一假。這是因為它們把目的論當成了構成性原則。在康德眼中,目的只不過是一種主觀假設的概念,為的是把自然界雜多現象歸於自然的整體,從而把握自然統一。只要區分規定性的判斷(普遍性給予了,把特殊歸屬其下的判斷)與反思性的判斷(特殊屬性給予了,尋求普遍性的判斷)。正題:物質的形成依據機械規律,這是一個規定性的判斷,遵循的是知性給予的規律,是構成性的原則。反題:有些物質的形成依據的是目的因規律,則是反思性的判斷,由特殊到普遍,趨向自然的統一,此規律沒有實在性,是調節性的原則。探究自然主要依據機械規律,“任何時候應當按照自然的單純機械作用的原則來對它們進行反思,因而根據這一原則來盡我所能的進行研究,因為,沒有這條原則作為研究的基礎,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自然知識”;遵從機械規律才能形成對自然的認識,這並不是說能從自然界找到什麼目的。目的論規律只是把目的概念作為理念引導人類深入地探究自然,並不能構成自然科學知識。目的論只是增加了解自然的切入點,讓人類可以多角度地思考自然,不斷達到完善。所以,機械規律與目的因規律能夠相容,對任何一方的偏執都不能形成對自然的完整理解。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二律背反也就解決了。康德引入“目的”概念說明自然是合目的的,重點並不在有機體,而在於尋找整個自然存在的目的,“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把人類不僅是像一切有機物那樣作為自然目的,而且在這個地球上也作為一切其他自然物都與之相關地構成一個目的系統的那個自然最後目的”,由此得出:人是自然的最後目的。可見,“人”才是康德關注的核心。當然,這裡的“人”指的是在自然的人的基礎上形成的“文化——道德的人”,真與善統一於美,這是康德力求達到的完美。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從以上兩種解決判斷力二律背反的方法中可以看出康德力求找出實踐理性和純粹理性溝通的橋樑,最後引出他真正的意圖:他所致力於研究的所謂科學就是指人在世界中所佔的位置,要想成為一個人,我們該做些什麼。所以康德這一思想對我們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新形勢下,思考人的發展、和諧社會構建中人焦點性作用也許有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