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批判哲學和哲學的批判精神

才智咖 人氣:2.98W
康德的批判哲學和哲學的批判精神
    [摘要]作為人類哲學思想的“蓄水池”,康德不僅以其批判哲學實現對傳統哲學的根本變革,而且以其新哲學理念深刻影響現當代西方哲學的總體發展。康德的批判哲學開德國古典哲學之先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淵源,其貢獻在於倡導並實踐批判的精神,然而康德的批判是不徹底的。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高揚“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的精神,“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種高瞻遠矚的理性批判精神,是永遠值得人們珍惜和深思的。
  [關鍵詞]康德;批判哲學;批判精神
  
  一、引 言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而德國古典哲學是西方自古希臘以來2000多年哲學發展的總彙,是近代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哲學發展的最高峰。所以有人把康德哲學比作西方哲學史上的 “蓄水池”。在德國,第一次使用批判一詞的人是康德。康德所說的批判不是形容詞意義上的批判,而是名詞意義上的批判,他通常把批判和先驗作為等同意義上的名詞來使用。康德創造性地提出一種既超越於唯理論又超越於經驗論的新的哲學概念,這就是所謂的批判哲學,如何使康德哲學成為現當代西方哲學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有益成分,使之在人類社會發展新形勢下體現出應有的文化精神價值,這是研究哲學的人都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二、康德的批判哲學及其影響
  
  以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要完整而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必須深入地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開德國古典哲學之先河的康德哲學,康德的哲學思想之所以被稱為批判哲學,是因為他推翻了18世紀末流行於德國和歐洲各國的萊布尼茨—伏爾夫“形而上學”體系,發動一場資產階級的哲學革命,創立德國古典哲學。人們通常將康德的思想劃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兩個階段。在“前批判時期”,康德的重大研究成果是他提出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宇宙不變論相對立的宇宙發展論,從而打擊17、18 世紀流行的形而上學的絕對不變的觀點,為近代辯證自然觀的形成開闢了道路。雖然他的思想中包含一些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成分,但是總體看來,康德這一時期的哲學思想依然囿於萊布尼茨—伏爾夫的“形而上學”體系。從1781年起10年間,康德先後發表了三部哲學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分別闡述他的認識論思想、倫理學說和美學觀點,構成所謂“真”、 “善”、“美”的批判哲學體系,由此康德哲學進入 “批判時期”,康德對後來哲學發展的影響,主要是他在“批判時期”所闡發的哲學思想。
  康德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萊布尼茨—伏爾夫 “形而上學”體系,稱這個體系根本就是獨斷論,同時康德也反對休謨的“溫和的懷疑論”。康德為了批判的需要,提出了兩個基本概念:“現象”和“自在之物”。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們之外存在著刺激我們的感官從而產生感覺的客體,即所謂“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認為這個客體是不可認識的,認識所能達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們的感官而產生的.感覺表象。即所謂的“現象”。很顯然康德哲學既想要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同時又反對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傾向於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康德說:“事實上,既然我們有理由把感官物件僅僅看作是現象,那麼我們就也由之而承認了作為這些現象的基礎的自在之物,雖然我們不知自在之物是怎麼一回事,而只知道它的現象,也就是隻知道我們的感官被這個不知道的什麼東西所感染的方式。”在康德哲學中,感覺不反映物件,現象不表現本質,主體和客體之間、本質和現象之間橫亙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從總體上來看,康德哲學圍繞著“現象”和“自在之物”的關係,在他的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哲學的基礎上,論證思維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儘管康德哲學自始至終都帶著調和折衷的特徵,但是他對萊布尼茨 —伏爾夫“形而上學”體系的批判的歷史影響是巨大的。康德之後,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走上兩條道路:在唯心主義道路上,表現為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相繼發展康德批判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論證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唯物主義道路上,費爾巴哈批判康德的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形成了自己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以“人”為基礎論證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由此,德國古典哲學經過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終於結出兩大碩果: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重要理論來源。
  
  三、康德哲學的“批判”和批判的應有之義
  
  康德是第一位給自己的哲學掛上“批判”招牌的哲學家,他賦予“批判”以新的理解和作用,認為 “批判,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學成為科學的、經過充分研究和證明的整個方案,以至一切辦法,別的途徑和辦法是不行的”,他把自己的時代稱為“批判的時代”,呼籲用“人類理性”去批判一切,但是康德同時也預見到“批判”道路的艱難。在對萊布尼茨—伏爾夫“形而上學”體系展開批判時,康德充滿自信;在《純粹理性批判》中 “批判”僅僅“是為了判斷一個原則或一個事實的價值而進行的檢查”。康德辛苦工作的結果,雖然終結了舊的“形而上學”,沉重打擊了神學和宗教。但是,他卻從一個片面走到了另一個片面,即從“形而上學”的獨斷論走向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康德開闢批判的道路卻又處處有所保留,使得他的哲學體系充滿矛盾與無奈,最終不得不滑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那麼批判究竟該如何展開呢? 我們說費希特批判康德、謝林批判費希特、黑格爾批判謝林,以及費爾巴哈對康德和黑格爾的批判中所用的“批判”,就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作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只是由於這些哲學家們的階級侷限性和主觀認識能力的欠缺,他們的批判和否定往往帶有片面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的批判應當是辯證的否定,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因此正確的批判態度是全面地分析與綜合的態度,是反對任何“宗派主義”的態度,是辯證的態度,正如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一文中指出的:“在馬克思主義裡絕沒有與‘宗派主義’相似的東西,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巧相反,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於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的最偉大代表的學說的直接繼續。”
TAGS:批判 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