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批判

才智咖 人氣:3.23W
主體性批判
【提要】主體性觀念是近代以來人類文化的基礎性思想,既導致了人類的進步,也導致了甚多惡果。主體性有其限度,人類不可濫用主體性,因為僅在人的有限的認識領域內,人才是主體,才是客體。人不可能是宇宙的主體,也不是或自身的主體。自然本身才是真正的主體,而人只是其一部分。人類如果不善待自然,自然也就不會善待人類。【關 鍵 詞】主體性/人類/宇宙【 正 文 】
一、主體性的含義
主體和主體性的思想是文藝復興以來才有的。在古希臘雖然已經具有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把人看作萬物的尺度,但還沒有明確形成主體性的思想,那時的人們所理解的人還不能說是一個主體,他們所理解的自然也還不是客體,古人所理解的人尚與自然處於和諧一體的狀態。
儘管沒有人系統地闡述過主體性思想,但近代中卻到處充斥著人是主體的觀念。主體性思想構成近代以來西方哲學和文化中關於人的和觀念(諸如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以及個人主義)的基礎,甚至成為人們行為的指標,近代以來人類的許多進步與災難都與主體性思想有關。
所謂的主體性大致有這樣一些含義:
人是中心。人是萬物之靈,一切都是為人而存在的。人類的一切活動也都應當以人為中心、為宗旨而展開。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類中心主義。
人是目的。人的行為是為自己的,即是自為的。不能把人當作工具,社會活動應當以人為目的,是為人服務的。一個人也不應當把他人當作工具,以之為自己謀利益。不把人作為目的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應當以人為本。
人是自然的主人,人是主體,而自然是客體。因為人是惟一能夠從自然狀態中將自身解脫出來並超越於自然之上的生物。這就是說,人能夠通過自己的意識和實踐活動來掌握自然,從而控制自然。這樣,自然就成為被人類改造的物件,人類就可以凌駕於自然之上。
主體性就是主體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體現為人不僅能夠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還能夠創造客觀世界,把世界改造成更符合人們要求的狀態。
主體性就是自主性。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主人,能夠控制自然,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的主人,能夠決定自己的行為,把握自己的命運。因而主體性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自由,作為主體的人,他是有自由意志的。
具有這樣一些性質的動物,被稱之為“主體”。作為個人,這樣的主體就是“自我”。人之所以是這樣一個主體,根本原因在於他具有意識:是意識使人與自然物體和動物區別開來,是意識使人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是意識使人能夠做出決斷,能夠認識並控制一定的自然規律,是意識使人具有自主的能力,是意識使人意識到自己是主人而非奴隸。
二、主體性的限度
主體性思想是針對中世紀神學對人的蔑視,或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中人的異化現象而提出來的。它在當時起了推動進步的作用。它打破了神學教條對人的束縛,極大地促進了人的;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尊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的個性得到尊重,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的發揮。在制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專制制度大勢已去,政治制度越來越文明。
與此同時,它也導致了許多惡果。如生態失衡、環境汙染、動物和植物迅速減少、對自然開發過度;在社會方面,則導致了個人主義、整體主義(變態的個人主義)以及人的不可遏制的種種慾望,等等。個人的自覺性是提高了,但人類整體的自覺性還沒有顯著的提高;個人是有意識的,但人類整體還沒有達到有意識的生存。所有這些都與主體性思想有關。人自認為是主體,是萬物之靈,大自然的主人,於是就為所欲為,而不考慮行為後果;肆無忌憚地追求個體的享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已經變成了一種動物,不僅已經遠離了自然,而且已經喪失了人的多樣性。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相似,一首歌、一種衣服差不多可以流行全世界,思維幾乎成為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思維方式,民族的文化甚至民族正在逐漸消失,只有在苟延殘喘的少數古老民族那裡才有一點民族化的東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