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大眾文化批判的現代性之維

才智咖 人氣:7.91K

【論文關鍵詞】大眾文化 現代性 後現代主義

淺議大眾文化批判的現代性之維

【論文摘要】大眾文化批判雖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與後現代理論的精神實質有點相近,但是就其實質而言,大眾文化批判是一種現代性理論,它之所以批判大眾文化,其理論的落腳點不是為了破壞而批判,而是為了重新恢復被異化了的合理的社會現實,它追求主體、自由等價值理念.是一種以批判為表現形式的建構理論。

大眾文化批判是當代西方的一門顯學,雖然該理論冠以批判二字.似乎與後現代理論的精神特質有點相近,但是就其實質而言,大眾文化批判是一種現代性理論,因為這一理論的前提假設在於人的主體性的彰顯。當代大眾文化的存在及其繁榮導致了主體性的晦昧、壓抑甚至扭曲,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所追求的終極價值就在於超越、消除大眾文化對人的主體性的壓抑,恢復主體性應有的地位。筆者認為探討大眾文化的現代性維度更有利於從較高的層次審視大眾文化,因此不揣淺薄,試圖對當代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現代性之維做一探討。

一、主體性的追尋

當代西方後現代主義批判現代主義的一個著名命題是繼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後提出“主體死了”,作為與後現代主義相對應的現代性理論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就是弘揚人的主體性。前現代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人類融化在與自然的統一之中,主體性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彰顯,隨著現代社會的來臨以及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提升,人們不必將自己天天束縛在辛苦的勞作中就能夠賺取生活資料,這種情況下人的主體性開始濫觴。人之所以是人,而不同於其他動物,根本的特質就在於人具有主體性,而其他動物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意識不到自己的主體性。人的主體地位,人自身的自由、解放、平等、正義等被後現代主義斥之為“巨集大敘事”的價值追求凝聚成了現代性的精神核心

但是,隨著發達工業社會的來臨.已經彰顯的人的主體性又開始了被壓抑,被異化的命運。人們被不斷重複、整齊劃一的大眾文化所統治,只是這種統治表面上看來是消費者的主動自願。在大眾文化中,消費者狂熱地追求流行文化,“每個男高音聽起來都像是卡魯索的錄音,德克薩斯女孩們的‘自然’形象就像是好萊塢模塑出來的模特。”這是一個到處充斥流行,個性消亡的社會。大眾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發達工業社會在文化領域的主要表現,是技術與商業結盟的結果,藝術逐漸地變成了商品。有人認為,大眾文化只是使人們更好地生活、娛樂的手段,即便它是受技術統治和追求商業利潤,它也只能是為主體服務的工具,不可能壓抑人的主體性,而只能彰顯人的主體性,工具的存在本身是主體的延伸。但現實並非想象的那樣簡單。包括電視肥皂劇、電視娛樂欄目、言情小說、流行音樂等在內的大眾文化,看似僅僅是為了娛樂,為了消磨閒暇時光,但是在這娛樂和消磨時光的同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命存在方式開始誕生,這種生命存在方式最大的特徵就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被動地接受大眾文化就行了,不需要也不允許人的個體性和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們不需要勞神去主動思考,只要被動地選擇消費社會為我們提供的商品就行了:人們不需要為打發越來越多的閒暇而發愁,大眾娛樂為人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娛樂方式,我們只要被動地沉浸在大眾文化的愉悅中就完成了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人的主體性逐漸開始消解。工作之餘,人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用來看電視、聽音樂,用來利用現代高科技的方式娛樂上。當然,現代科技也確實讓人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與快感,但是人們在享受快感的時候,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的,人們看電視的時候,電視演什麼,人們看什麼;聽MP3的時候,播放什麼,我們聽什麼。在音樂的享受中,在電視劇情的享受中,在其他各種娛樂的快樂中,人們很少,或者幾乎不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這些高科技的娛樂手段代替人們思考,人們不需要進行艱苦卓絕的精神勞作,只需要享受就可以了精神的主體意識是人的主體性的核心所在.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快樂最容易使精神的主體意識消融,使自身溶解在對娛樂物件的享受中。悲傷雖然讓人難過,甚至極端的情況下可能痛不欲生,但總體上來說,它能給人以冷靜,給人以奮發和激勵。快樂除了給人以某一時段的愉悅之外不會在人的心靈中留下什麼值得長期回味的東西,而悲傷則極有可能讓人們終身難忘,讓人們清醒自己的現狀。所以,對於長期處在大眾文化之中的人們來說,自我的主體性逐漸變得晦昧。現代科學技術雖然表面上繁榮,看似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但是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對人性的壓抑和異化,是人類的倒退。馬爾庫塞認為,這樣的社會是一個物質豐裕,精神痛苦的社會,是一個單面的社會,人們只會被動地接受,而不會主動地思考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