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大眾文化批判一與大眾文化創新

才智咖 人氣:6.4K

論文關鍵詞:大眾文化 文化批判 文化創新

試析大眾文化批判一與大眾文化創新

論文摘要:學術界對大眾文化及其批判的研究經久不衰。然而,對大眾文化的批判,除了學理闡釋、認知之外,還應通過這種批判促進大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大眾文化批判不僅應關注解構層面,關注建構層面的創新也是大眾文化批判的應有之義。大眾文化發展至今需要發展和創新。對大眾文化的超越、增強文化的批判功能、增進大眾文化的文化自覺與自律等是實現大眾文化的創新重要路徑。

自法蘭克福學派開展大眾文化批判以來,中外學術界對大眾文化的關注、對大眾文化批判的研究似乎從未有過“降溫”的勢頭,一直是現代文化哲學研究視閡內生命力持久的增長點。對於中國學人而言,雖然大眾文化批判及其各種學術理念是“舶來品”,但國內學術界對其認同、接納、推進的程度之高、參與人數之多,其他諸多研究領域或許無法與之比肩。大眾文化批判理研究的持續高漲,一方面說明了學術界對社會思潮的主動迴應;另一方面,則反襯出大眾文化值研究的學術價值意義。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歷代理論家,還是國內學術界相關領域的各層次學人,均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表現為較為深刻理性的思索,並非是一種怨恨與憤愚,亦非對文化現象的簡單批評與斥責,而是通過自己的理論表達,解析大眾文化的優劣長短。筆者認為,促進大眾文化批判研究走向深人,使大眾文化批判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效益,大眾文化創新是終極目的。大眾文化需要通過批判形成深層次認知,但更需要通過大眾文化批判,降解大眾文化的消極效應,建構新型的、富有時代特色的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批判既應立足於解構,也必須走向建構。

眾所周知,大眾文化是後工業化社會的產物。現代化大眾傳媒的發達,技術力量的無比強大,使文化不再是精英們書齋裡評頭品足的客體,成為普通平民百姓可以隨時參與的平常活動,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講,時下大行其道的大眾文化似可視為走下“聖壇”的文化—一種流行的、無孔不人的文化。然而,與之相伴隨的是,“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正如學者們所垢病的',大眾文化遠離高雅,過分世俗化、過分強調迎合各種所謂“大眾需求”,“喜聞樂見”得以空前強化,文化自身的批判功能逐步弱化,直接影響到文化的創新功能,終極關懷和審美追求遭遇冷落,大眾文化的各種消極作用日益彰顯,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文化的進步。因此,大眾文化批判不僅肩負著批判、抨擊負面、消極影響的使命,還應通過批判實現建構,促進大眾文化的創新。

“商品的普遍性、享樂的合理性、社會的世俗化、文化的多元化為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文化生態環境。上個世紀末葉中國學者如是說。十幾年過去了,今天的文化生態和“社會土壤”與以往別若天淵(如網路、手機等電子媒介的介人),更適合大眾文化生長、繁殖,內容、形式多樣化、多元化前所未有,特別是現代化傳播媒介推波助瀾,大眾文化及其發達繁盛程度令人眼花繚亂。誠然,大眾文化之所以能夠藉助現代化傳播媒介暢行無阻,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於大眾文化的商品屬性,在於大眾文化的消費性。龐大的文化市場需求,順應價值規律的追逐利潤最大化,促進了商品文化和文化商品的極度擴張。經濟槓桿、利潤趨勢,使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傳播者“經濟人”特徵毫無遮掩。對“經濟人”、市場、利潤、商品、消費、娛樂等要素的探討,又離不開阿多爾諾提出的“文化工業”(ure in-dustry)的概念。在內容和形式上,大眾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工業”的產品,“文化工業的產品到處都被使用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業品的影響。

[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