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

才智咖 人氣:1.86W
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
摘要 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相對滯後的原因,並針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原則,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職教育 課堂教學改革 有效性 教學管理 課堂要素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學領域不斷深入,關於課程設定、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討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改革已是風起雲湧。表面上看,無論是借鑑還是嘗試,各級各類高職學院的教學改革均不甘落後,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當我們把視角轉向最終落實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職業學校的課堂,我們不難發現,“幾十年如一日”的課堂教學“濤聲依舊”,沒有多少實質上的變化。
一、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相對滯後的原因
  “課堂教學到底應該怎樣進行?”各種各樣的教學原則和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幾乎所有的高職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無論是課堂教學的內容還是課堂教學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現實情況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是什麼原因導致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相對滯後呢?
  從管理角度來看,只注意到“點”的示範,未注意到“面”的推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決於做得最好的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取決於最差的[1];同樣道理,改革成效好壞不是取決於“點”,而是體現在“面”上。當前最為迫切的是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從點到面、以點帶面地全面鋪開。
  從管理角度來看,只注重理論規範建設,不注重實踐創新總結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關於課堂教學改革,高職學院管理者偏重於理論規範方面的建設,按照某個理論或某個模式規定教師應該怎樣,學生應該怎樣,這樣就限制了教師個體的創造性。有的高職學院鼓勵教師創新,但不注重總結、完善,常常是“虎頭蛇尾”,一段時間後就不了了之,收穫不明顯。
  從管理角度來看,只注重教師的“教”,不注重學生的“學”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即便是課堂教學改革也是如此。根據“系統原理”,只有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整體聯動,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兩方面必須同步配合,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生效。當然,作為“教”和“學”的指揮棒,“考”似乎更是責任重大。“考什麼”是“教什麼”、“學什麼”的導向,“怎樣考”也是“怎樣教”、“怎樣學”的前提,是考知識還是考能力?是理論性考試還是操作性考核?對職業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來,沒有管理層的推動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實課堂教學改革方案。
二、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的原則
  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單位是課堂,最終的環節也將是課堂,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以“課堂有效”為首要原則[2]。
  傳統的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是指教學活動既有質又有量。量對應的是效率,質對應著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對高職教育而言,教學的有效性始終不能忽略的是它的價值屬性。舉例來說,某一堂課的教學嚴格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依據傳統看法,這堂課是“保質保量”的,也應該說是“有效”的。但如果這堂課傳授的知識早已是“過去時態”,或者這堂課所傳授的知識和能力對學生的未來(就業或創業)毫無用處,這堂課能說是“有效”的嗎?
  所以對高職教育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新認識。
  首先,高職教育是為社會的職業活動直接服務的,課堂教學必須面向職業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現特徵,而且其“有用性”要“遠近結合”,基礎課程要體現知能的“多介面性”,專業課程要體現知能的“崗位針對性”。